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来源:新闻与写作微信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干部要掌握战略思维的方法。他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所以,“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注释1)。战略一词源于古代战争。在西方,战略(Strateg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Stratego),意即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谋划如何打败敌人(注释2)。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孙子》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对战争的谋划一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人们对战略的理解逐步拓展,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领域,向国家、组织、企业等不同的层次延伸,以致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层级,其对战略的理解颇不相同。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意涵和立论的基础,那就是主体站在顶层的高度,对相关事务所做的关系全局、涉及长远的谋划。而所谓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的高级认识活动和智力活动,其思维指向是对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因而需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能够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注释3)意思是,国家治理和烹饪技术其实是存在着共同的规律的,在思维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战略的意义上,做好鱼这道菜,要使用原料和众多调料,还要注意火候、时机的控制,其复杂的程度不亚于国家的治理,也需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新闻传播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所新闻学院(或系),规模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其涉及到学生、老师、教学、科研、管理、环境、市场、技术等要素,没有全局意识,没有长远眼光,不能够统筹兼顾,是很难办好新闻教育的。清人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战略的深刻认识,即战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与辩证性。对于新闻学院的院长而言,战略思维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新闻学院是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教书育人、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并行不悖,是学院的三大基本职能。围绕着这三大职能,学院的工作千头万绪,问题多多。新闻学院院长在考虑、处理学院具体院务,考虑学院的未来愿景,谋划学院建设和发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应该需要哪些思维品质?笔者从事新闻教育近四十年,曾在两所“985”高校担任过新闻学院院长,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在此想就院长的战略思维问题略述管见。
一、把握战略环境
任何战略的制订,都离不开一定的具体的环境。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是考虑环境因素对组织或系统运行的影响。”所谓环境,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者说是思维主体“周围的境况的总和”(注释4)。人类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系统,而新闻传播教育就是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就是在其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形势。政治家在面临重大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当前面临的形势(环境)。毛泽东是公认的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1945年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做的大会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都是形势分析,解读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注释5)。在此基础上,再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对党的路线政策的论述。这种论述很有说服力。新闻学院院长在思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时,也应该从环境把握开始。
新闻学院院长面对的环境,首先是宏观大环境,即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大环境看似与新闻教育、与新闻学院没有直接关系,却间接地决定着新闻学院的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运行,总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其间的不同阶段,会对教育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政治上的变化,都会折射到意识形态领域,都会反映到教育系统,并引起连锁反应。新闻学院的院长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对政治形势的变化了然于胸。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如此,在经济高度增长时,在一般的情况下财政预算也会随之增长,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当然会进一步改善;同时,民间资本的也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牵引作用。文化的繁荣,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文化信息产业市场,其对文化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其次是中观环境,指国内高等教育环境。新闻院系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或曰子系统。高等教育领域的些微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新闻院系的运作。如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的院系调整、上个世纪末中国的高校合并,直接地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生态。上个世纪由中国政府发起的“211工程”“985工程”及最近方兴未艾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对于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有世纪之交持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刺激了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质量下降之忧。其他还有政府职能部门主持的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各种检查、专业认证、竞赛等,都是影响高校运作的指挥棒,影响到学校的资源分配。不了解教育系统这个中观环境,学院的运作是非常困难的。
再次是微观环境,指的是学校内部环境。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学校内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决定学校有限的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譬如,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知名的工科为主的大学,虽然现在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了,文科、理科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对于文科的支持力度绝对要小得多。我在华科大新闻学院做院长十二年,深感在工科环境下办文科的不易。华科大的新闻学科也被纳入学校“985”建设规划,但是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投入,只是区区100万元,远远不到强势工科的一个零头。其他学校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同样是新闻学院,但是它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及其发展空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不了解学校,不认识校情,院长也难以做好战略规划。
准确地把握环境是新闻学院院长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环境,都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学院与环境在资源、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换,决定了新闻学院能够以什么方式、获得多少办学资源,决定了新闻学院未来有多大的发展的空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