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奇葩说》的新中之新

胡肖
2019年01月23日13:32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奇葩说》的新中之新

《奇葩说》第五季现场。资料图片

近10年来,随着移动端视听娱乐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网络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发展,热度甚至逐渐赶超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近5年间越来越多的网络综艺节目开始逐渐脱离电视节目的影子,在节目风格、语言上产生改变,其中,已经走过5季的《奇葩说》是一部在节目类型和模式上出现突破性创新的代表之作。

实际上,从一开始的语言、风格创新到后来的节目模式创新,网络综艺一直在走一条“脱外套穿新衣”的道路。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生载体,其相关监管体制一直处于持续更新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使用网络设备观看节目的大多数为年轻人,与电视节目的全年龄阶层受众相比,网络综艺节目各年龄阶层的受众数量呈现明显的断层差异,网络综艺节目要想迎合受众口味,其许多方面就必然要与电视综艺节目形成差异,换言之,受众的年轻化推动了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

在这样一个网络综艺节目数量井喷、节目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以《奇葩说》为代表的网综在节目创新的大道上开辟了一些新的岔路口。

开创先河的“辩论综艺”模式。将辩论形式引入综艺节目中,《奇葩说》无疑是鼻祖。看过《奇葩说》的观众应该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虽然是一档选秀竞赛性质的节目,但《奇葩说》每一季的“整季竞赛感”却不如一般选秀节目那么强,观众的注意力往往不完全在整季的比赛节奏上,而是更多集中于单集比赛的胜负以及单集辩题的内容本身,这与其“辩论综艺”的主题不无关系。将辩论这一传统项目引入综艺节目中,却能在年轻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奇葩说》依靠的是颇具特色的策划和针对目标群体有的放矢的内容。虽然是一档“辩论综艺”,但除了借鉴辩论流程外,《奇葩说》的主题、内容、评判标准等方面都与传统辩论赛大相径庭,为了迎合年轻受众的口味和网络文化的流行趋势,《奇葩说》从主题到每一期看似无厘头、生活化却发人深省的辩题,再到观众红蓝键投票的评判方式,无不彰显其鲜明的年轻化定位:满足年轻人的表达欲、洞察年轻人生活中时时更新的问题、尊重年轻人不迷信权威的评判主张。以上颇具新意的模式革新是《奇葩说》能够从众多“新网综”里脱颖而出的基础。

趣味与哲思并重的“奇葩”配置。《奇葩说》之所以被冠以“奇葩”二字,与导师、选手身上的特殊属性不无关系,换言之,《奇葩说》中的“奇葩”指的即是场上特色迥异且鲜明的“奇人”们。以第五季为例,导师席上的马东、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李诞,无一不是各自领域中的有趣人物,除此之外,他们身上还有两个共同属性:一是观点独到、二是风格独特,这两点共同保证了节目的深刻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奇葩说》的选手配置也极其符合节目的“奇葩”定位,从知名学府的资深辩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草根达人,选手们身份、性格、观念上的多元化保证了观点、言论的多元化,造就了《奇葩说》“大杂烩”一般却杂而有味的节目效果。过往5季热度的直线攀升也足以说明,《奇葩说》在节目人员配置上的新尝试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影响深远的文化传播效应。作为一档观点言论被多个地方共青团新媒体引用的网综,《奇葩说》似乎在模式、内容创新的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附加感受,微博上甚至有不少网友用“做笔记”的方式来观看这档节目,记录下节目中出现的清奇观点、精彩言论。实际上,不同于其他真人秀类型的节目,《奇葩说》节目中所倡导的“思辨”“好好说话”等理念在当下网络综艺节目浮躁的现状中独树一帜,为观众树立了深度思考的意识,使得网综不再是茶余消闲、餐时下饭的纯娱乐产品,让自身虽处于网络娱乐综艺节目的汪洋之中却能够靠“文化牌”“杀出重围”,其引导思辨、激发言论的作用为所在平台、为受众、为社会带来的文化传播效应不可小觑。

总体来说,在网络综艺节目林立的互联网视听市场中,《奇葩说》之所以能够占得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其在节目模式、人员配置、文化理念三方面的新中之新。《奇葩说》利用互联网传播特点,针对受众口味,寻求到了娱乐与文化的良好平衡,探索出了一条网综新道路,使得网络综艺节目也可以兼具温度与深度。从《奇葩说》的走红之中可以看见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期待其他网综的后续进步能够使得《奇葩说》成为此方向上的一只领头羊,而非一枝独秀。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