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民社交软件使用行为的心理嬗变【2】
2 社会研究视角下的使用心理
2.1亚文化圈层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4我们的共识:表面同质的受众实际上存在社会差异。受众接触类似媒介或信息,但所属社会阶层、生活圈中地位不同,生存条件和观念上存在许多差别。正如“知沟假设”认为先进媒介渠道和庞大的信息体量能够超越先前的众多界限,但实际上,不同群体间的边界并没消除甚至淡化。
人生存的本质即是组成社会的个体。社会流动和繁衍生息必然要建立联系,即广泛意义上的“社交”。不论是仓颉造字、报纸广播,还是今天手机社交风靡,实质都是达成与个人(婚恋关系)、群体(亲朋好友)、公众(社会潮流)的沟通与联系。
社交本能下,社交圈层分化日益多元。借鉴麦奎尔的观点,我们认为:手机用户移动社交是以媒介为基础、持续不断创新风格和虚拟身份的过程。在社会背景、种族、地域等因素衬托下的大众,通过不同特点社交渠道,形成亚文化圈层。我们假定,人们的媒介品味是由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智能手机便捷普及解决媒介接触的可能性障碍,但智能手机的社交使用在不同圈层中有很大差异。前述调查可看出,群体对于社交软件的使用目的和接受程度与真实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相吻合。生活方式表达了个人创造其自己独特、个性化、社会与文化身份认同的企图心,并有助于理解媒介与人社会文化经验间产生有意义联系的各种方式。
2.2 “社会呈现”重构
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品味,继而影响群体对媒介的选择使用。社会经验增加和教育程度提高使部分受众想冲破原有阶层,进入更高或特定社交圈层,故而在社交活动中呈现出接近目标圈层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呈现”重构和社交意愿。手机社交平台因其匿名性、仿佛无差别的宽容度和媒介获得的便宜性使之成为当下受众群体重构社会呈现的主要渠道。“手机依赖与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者希望从手机移动互联网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如网络情感的支持、网络信任的支持、网络尊重的支持等。”5
新媒体使原有相对受众群不断进行分“离散—聚合”而行成新的受众群。例如原来的庞大报纸杂志受众随着纸媒的式微,渐渐离散出来,分化到其他的媒介群体当中,再异化为具体内容用户。手机社交的青年一代乐于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的不同面,并由此找到同好,获得共鸣和分享,以此完成自身网络中“社会身份”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2] 张敏,孙洋.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J].传媒,2013(11):61-63.
[3] 靖鸣,刘锐.手机传播的社会学意义——“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三[J].新闻知识,2008(12):90-92.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74.
[5] 刘沛汝,姜永志,白晓丽.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心理和谐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2):276-28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