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传统编辑转型已成为出版融合发展一大趋势
“现代编辑”:从加工把关到制造创造
日前在京召开的“2019出版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上,500余位行业人士和嘉宾围绕出版融合现状、挑战和趋势等话题展开讨论,为行业未来把脉,为产业发展赋能,知识服务的路径探索、出版融合的解决方案、传统编辑的角色转型等尤为引发热议。
知识服务创造新机遇
知识服务,可以说是“互联网+知识”的一次巨大变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新闻出版业已深刻认识到,知识服务是实现产业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方向。
会上,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表示,知识付费浪潮兴起,知识电商、知识社区、讲座课程、线下咨询、付费文档等各类知识付费产品不断涌现,不仅为受众获取知识提供了新模式,也为出版单位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出版业要主动把握机遇,探索知识服务的着力点。
当下,我国出版机构面对纸书销量锐减的市场环境,也在积极探索转型增效的新路径。其中,专业出版机构从单纯售卖纸书的形式,向提供知识服务产品转型,如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法信”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数字水”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临床助手”等;大众出版机构联合知识付费平台,探索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如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得到”推出《未来简史》电子书产品、山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喜马拉雅”推出《大秦帝国》听书项目、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喜马拉雅”开辟“江西人民出版社声朗”频道。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提出,编辑将成为知识经济浪潮中的主力军,传统编辑向知识服务者转型,是从加工、把关向制造转变,然后向创造转变。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坚带来的《2018出版融合发展报告》认为,5G时代即将来临,教育、出版、传媒的生产流程将发生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在理念上,做出版、传媒、教育的理念应从原来的知识传播向提供知识解决方案转变。
重塑编辑互联网思维
“编辑思维未能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刘永坚分析说,“首先,在技术应用方面不能很好地将互联网新技术和出版业融合起来;其次,在产品设计上也不注重挖掘读者对出版融合产品的真正需求;最后,编辑的营销思维仅仅停留在把产品售卖出去的初级阶段,缺乏全程营销理念。”
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DCG数传集团(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出版融合解决方案——RAYS系统,即“现代纸书”体系,目前已服务于全国237家出版社。“该系统将传统纸质图书与互联网线上内容通过智能二维码融合,并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帮助出版社获得了除纸质书销售收益之外的亿元线上收益,累计改造传统书报刊总印册量高达25亿。”刘永坚介绍。
辽宁北方期刊集团董事长杨志军介绍,“现代纸书”已被纳入集团日常绩效考核中,“并且,我们还将编辑做‘现代纸书’所取得的收益全部返还给编辑,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中伟认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抓住了编辑关心的两大问题,“一是每年覆盖6000人的线下培训和覆盖2万人的线上培训与编辑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二是出版运营基金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利益问题,激发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在刘永坚看来,未来出版融合的一大趋势就是传统编辑将转型为具备产品经理角色的“现代编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既懂内容又懂互联网产品设计,熟练掌握产品经理的基本技能,如内容生产力、技术应用力和市场运营力等。”
了解读者方能占领高地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皮钧依据实践体会,提出出版融合工作关键要形成两个思维:首先要有“抢一拍”的思维,意为先发制人,中国青年出版社从2016年开始了媒体融合探索,较早地布局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其次要有读者思维。
“现代纸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合作的重要成果,皮钧认为,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对于自己的读者是几乎不了解的。“‘现代纸书’精准地让编辑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通过对读者需求的深度挖掘与服务的提升,让读书之人得到更多的服务。”
“一是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二是智库评价体系的建设,三是学术标准的数据库建设。”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看来,上述3个方面是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发展中应该予以关注的。
“出版融合的最高境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分彼此,融为一体共同发展。”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形象地指出了出版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刘永坚看来,“基于出版融合发展理念的走出去正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推动人才建设、内容创新、平台管理、渠道经营等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出版高地,为中国出版走出去赋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