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12期

两会vlog的应用与传播策略

熊玲
2019年12月24日10:1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2019年两会融媒体报道中,vlog成为新的传播亮点,为适应分众传播时代,两会中的vlog运用改变了传播的政治生活报道严肃的话语模式,以第一视角展现不一样的两会。一方面vlog的运用将前台与后台区域相融合,引发了大量的观众,创新传播模式,使得大众沉浸两会生态文化中。但另一方面vlog对于时政活动报道的适用性和传播意义还需要优化实践、深入思考。

关键词:vlog;全国两会;前台后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2

一、vlog与两会创新

vlog由Blog演变而来,即video blog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vlog主要以第一视角出镜,分享的主要主题是视频主角的丰富生活和个人气质,相较于短视频它的叙事更加从容,内容是非虚构化的。vlog随着短视频风口兴起,具有较高流量的vlog严格意义上属于PGC生产,它对于视频制作者的审美和技术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把控拍摄、剪辑、文字等一系列流程,所强调的是视频内容风格态度的强化和塑造。

今年两会,vlog引领传播潮流,记者手持摄像头,通过记录两会的台前幕后,优化主流媒体在社交网络语境下兼顾社交和信息属性的新闻生产方式。

微博上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达1.5亿,人民日报官网开设我的上会vlog话题,将全景VR直播与短视频相结合来记录和展现记者的见闻,人民日报微博推送了《真实记录两会女主播,忙忙忙忙忙忙》,人民网视频推出《两会夜归人》vlog将镜头对准两会报道深夜“夜归人“,讲述两会报道的台前幕后,同时也将目光聚焦普通群众,反映普通人的”两会生活“与坚守,该微博话题量超过1100万。中国日报《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拥有高达全网3000万的传播量,“我穿什么才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那些在两会会场的外国人究竟在干什么?“被网友夸赞喜欢这种报道形式,有活力、可爱十足。

环球网记者制作的《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上百位中外记者,21个国际热点问题,2个小时,外交部部长王毅从容面对,应答如流。vlog成为打造流量导引、构建全媒体矩阵的重要环节。通过vlog的传播,主流媒体希冀在严肃话题和网络传播中寻找到情感共振。

二、两会vlog的传播实践

(一)重视进程和体验

两会vlog中的记者实时参与两会政治生活,记者以一种直观、带领的方式引导观众观看。两会的准备过程、与代表的采访沟通、会议的召开时代表如何提出议案并协商、甚至包括新闻组织自身参与到媒介事件的建构中。让观者跟随个人、从更独到、有创意的视角挖掘两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随着场景的切换和层次变化,体现出传播的一种流动性,增加了受众对于政治活动实时与进程感知。此外、vlog视频拍摄因为是“我”的视角,视频中出现的人与物和镜头的距离非常近,在视觉表达上更加生动、说服力更强,让观众产生仿佛我也参与到整个两会活动中的想象,体验感更强。

(二)前台后台与两会文化

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把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演员在表演时的“形势”,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进行表演,借助标准有规则的道具和设置,为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让关注看到,和使观众获得意义的一个部分。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限制观众和局外人进入的地方[1]。后台相对更加放松、自然。梅罗维茨提出:“台上和后台之间的风格是相互作用持续、变化的模式,而无论演练的哪个方面被观众看见,它们都必须与演出本身整合为一体。“[2]中国日报小彭系列vlog中描述的内容涉及到两会着装、向副总编寻求报道经验,如何跑着去采访到委员等等本属于两会报道中、更加后台化、隐私化的内容都和正式的采访前台融合在一起,前台和后台模糊,都成为整体表演的一部分。

在两会流量较高的vlog中,视频的内容思路具有相似性,大到两会的委员、官方代表的采访、会场的筹备、小到两会穿什么、吃什么呈现的是一种两会文化,通过具有强社交化、移动化的视频引发的观众评论、转发、从参与引导沉浸式传播,从细节到主干让观众沉浸在关注两会、关注主流媒体报道的社交景观中。

(三)注意力与温度感

两会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是各大媒体技术突破和内容创新的成果操练地。通过多维度资源的聚合,形成全息、全效、全时、全程的媒体格局,目的是要重新拿回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下的麦克风,引起人民群众的注目。

在融合传播途径中的重要策略便是打破其相对严肃的刻板印象,推出融合形态的内容产品,运用情感传播策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重塑有温度的媒体形象和持续提升舆论引导力[3]。

运用记者我的视角报道参与两会,体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转变,展现了人格化的力量,从政治传播中严肃、权威、流程化的话语报道,变为亲切、多元的传播形态,缩短了受众和政治生活的心理距离。影像化和视觉化的传播表达是为了吸引年轻受众,梅罗维茨在讲述媒介变化时角色也随之变化的情况中,提出了“我们”与“他们”的区分,人们会考虑我们的群体隶属、我们的身份感在哪里,新媒介的作用在于如何改变”谁同谁分享社会信息“[2],两会vlog中的年轻面孔、活泼颜值描述的是年轻群体在重大时政报道中的观察、作用和力量,它所分享的信息群体也是年轻受众,视频语言是轻松化、层次丰富甚至是可爱化的,直接对接到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对于充满趣味、情感的内容诉求,扩大了两会的影响力,提升了两会时政传播的扩散效应。

(四)内外传播联动 传递中国声音

透过视频传播对内而言,是站在记者个人化的角度更加透明化、真实化地呈现两会议程,和社交平台的互动,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发生交织、和持续性的共振作用。对外而言,中国日报《小姐姐》两会初体验里面出现的人物几乎全是英文的交流,出镜中有外国记者、外国人民、外国官员等、以及字幕、贴纸的制作上以中英结合的方式探索对外传播新的路径和元素,期待通过不一样的视角让海外了解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发生的变化。环球日报《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透过外交部长和中外媒体的互动展现出中国的对外传播格局和方针。内外联动,通过亲近化的视频语言能够更加适宜地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

三、vlog传播的局限和思考

(一)时政报道的适用性有待考察

首先,vlog的传播特点是分享个人生活的传播方式,一条具有病毒式传播能量的vlog与其创作者的个人魅力紧密相关,虽然vlog的运用能够吸引人们对于两会的关注,但人们的关注点可能更多的是视频主人公和其中娱乐化、生活的气质。如何将个人生活化的呈现和严肃的时政报道话题相结合仍然需要找到平衡点[4]。

(二)发挥专业力量 提升传播理念

两会中传播内容重点是代表的发言,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真正站在百姓角度具有力量性和关怀性的议题。学者谭天教授指出:“随着互联网新装备的不断出来,传媒人和新闻界日益重视学术和使用新的报道手段,但不应本末倒置,传播理念比传播技术更为重要。”两会vlog是主流媒体年轻记者的传播实验与媒体融合策略的新型探索,但vlog的表达是碎片化的、生活化的,并且受到时间的限制,在重大政治活动中起到的是对于真正硬核新闻的辅助作用,不能比拟基于扎实的采访准备、文献资料整理后做出来的严肃专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量。

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创新中一方面既要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移动化形式表达,但更要坚守主流责任,发挥专业主义的力量,给百姓带去对个体生活有影响意义的具备不可替代性的高质量的信息。

(三)变受者思维为用户思维

vlog的传播形式实际上还是单线的,观众只能观看、留言,传播思维仍然是受众思维、效果思维。在社交媒体时代变受众为用户,重视用户的诉求,激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表达的欲望,如何从激发效果关注到用户沉淀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美)戈夫曼著.冯纲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55.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 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0-52.

[3]张志安,黄剑超.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3):79-80.

[4]曾祥敏,刘思琦,唐雯.2019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创新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9(5)28-29.

(作者简介:熊玲,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研究。)

(责编:段佩伶(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