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技术赋能 构建融合出版新生态

王坤宁 李婧璇
2019年12月25日13:5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本报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赞,数字出版国奖!”“今天我最闪耀”“何必低调 我就骄傲”“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在12月6日举行的“数字出版精品专题研讨班”上,95个精品数字出版项目获奖单位代表纷纷举着这样的卡片在“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展”前合影留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有声读物、“中国航海知识服务平台——航海教育生态圈”、“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人卫助手’系列知识服务数字平台”、“中国音网——中华传统音乐数字典藏平台”、“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这些项目的精品策略、创新亮点和示范价值充分显示,一个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产业新生态正在形成。

95个项目“各有所长”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今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了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375家出版单位和文化科技企业申报517个项目,经科学评估、严格评审,95个年度精品项目脱颖而出,涵盖主题出版类、大众出版类、专业出版类、教育出版类、少儿出版类五类,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出版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

“通过这样的检阅和整体的评估评价,特别是多维度地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未来发展标准、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推出一份年度榜单,或是一批年度获奖项目的意义。”曾承担了过去6年行业数字出版转型示范评估工作的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冯玉明说,95个年度精品项目特色鲜明。这也表明在新媒体环境和阅读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数字出版单位主动适应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消费需求,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不断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和服务形式。

95个项目中,属于音频类数字出版产品或含有音频类内容模块的项目达39个,属于视频类数字出版产品或含有视频类内容模块的项目更是多达52个。其中,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少儿出版类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对音频方式的运用更为普遍,而专业出版类应用视频方式较多,音频方式的应用则很少。

“精品项目在表达方式上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同时,其内容载体形态呈现多端呼应、相互引流的特征。”冯玉明说,多数项目实现了跨平台、跨终端的产品集合与内容分发。“很多项目融入了动画、漫画、互动游戏等多种元素,运用H5、MR、AR等技术,把传统二维、三维的阅读体验全面升级,给予用户更加生动直观、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感官享受。”

传统资源优势

变身数字服务优势

“对我们而言,目前融合出版的问题不是技术、平台、渠道的问题,而是内容建设的问题,是数字化运用的问题。”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江涛坦言,融合出版有两个基础:传统出版的专业化水平、切实的数字化运用水平。

“内容为本,聚焦精耕。”冯玉明说,许多项目是将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数字内容服务优势,同时厘清资源禀赋和能力边界,形成稳健有效的创新突破。如《新华字典》APP、“皮书数据库”、“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人卫助手’系列知识服务数字平台”等项目,将内容资源优势转化为数字内容服务优势,转化为内容时代的发展优势。“本草风物志·中草药数据库”“‘数字水’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建筑出版在线”“通关大神修炼记”等项目,则小处入手、垂直深耕,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突破。

新经典新表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数字出版精品项目中,涉及传统文化类内容产品和服务的项目就有10余个。其中,有将图书与衍生的音频、视频、VR、互动游戏、用户交流完美结合的四大名著数字出版工程,有让古老的敦煌壁画“活”了起来、让传统文化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敦煌岁时节令,有聚拢融合优质京剧资源的艺术信息传播平台国韵承传APP,有将优质教学资源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相结合的AI书法教学系统京师书法等。这些项目以数字化手段开发出创新性表达与呈现方式,让产品从学术研究圈层走入普通大众,以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创意,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融合出版产品在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很多纸质图书的销售也借助数字化内容来实现。”冯玉明说,目前在新兴出版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将线上音频类优质内容结集出版,让电子书、有声书、纸质书联动发售。“文本、音频、应用与图书四者相结合的融合出版模式,已经成为数字出版的新常态。”

适配技术让内容

可看可听可视可玩

“本年度95个数字出版精品中,51个精品项目申报单位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71个精品项目申报单位运用了大数据技术。”在冯玉明看来,先进技术为内容生产、聚合、分发、用户画像提供了更多选择。积极应用新型适配技术,目标市场更精准、运营更精细、产品更精致。其中,“基于大数据的少儿原创音频内容智能云开放平台”“新昆虫记: 基于AR技术的青少年科普融媒体出版项目”“轨道在线AR数字教育平台”等项目应用先进适配技术,形成一批可看、可听、可视、可玩的新产品、新服务。

“从内容生产到资源聚合、内容消费、增值服务,把产业链条完全打通了,而且每天都可以更新。”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表示,从用户需求到资源聚集,以及最后业务流程的变现,已形成了一个消费闭环。王勤举例说,入选项目“法信——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汇聚了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法律知识和数据资源,囊括法律职业群体业务所需的法律文件、案例要旨、法律观点、裁判文书、图书论著、学术期刊、文书范本等。平台以两小时一次的频率每天更新最新发布的法律文献和案例,其存量资源的容量和增量资源的更新速度国内领先。还有“中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人卫助手’系列知识服务数字平台”“中国建筑出版在线”等。

“阅读原来跟真正的知识消费是若即若离的,是弱消费的,现在成了强消费,是刚性消费。而且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数据,又为管理部门的决策和行业服务提供了决策支撑。”王勤说。

跨界共生是项目的又一突出特征。在听书类、教育类项目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和出版单位、内容生产者通过跨界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数字出版全新产业链。

“把握好融合出版的内容建设,将其放在融合出版工作的首位。”佘江涛表示,要将项目产品化、产品市场化。这次入选的凤凰数字教材和“农技耘”APP就是代表性产品。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坚则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知识服务新生态正在逐步建立。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