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
――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
此文为201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形象”的塑造作为重要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也日益得到重视。其中,纪录片以其高于电影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高于新闻片的艺术可观性,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厉害了,我的国》是2018年3月2日全国院线上映的纪录片,关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本文通过框架分析、符号分析从政治宣传角度以该纪录片为例对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过程进行个案分析,其中框架分析涉及主旨、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三个结构层次,符号分析涉及视觉符号(国家领导人与国旗)以及声音符号(对“世界第一”和“自主创新”的表述)两方面。
关键词:纪录片 国家形象 厉害了我的国 框架理论 符号学
1.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投射在不同群体心目中的特征,并且因为这些特征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共性、稳定性和一定连续性的描述。 国家形象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肯尼斯(Kenneth·Boulding)在1959年提出,自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对其做出的解释各有不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找不到系统的研究。
90 年代后期,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快速发展的中国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国际社会万众瞩目的对象,然而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歪曲我国形象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形象”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思考,相关研究开始变得系统全面起来。 其中管文虎教授于1999年编写的《国家形象论》是最早一批专门探讨国家形象的专业书籍,早期的相关讨论主要在扩充对国家形象内涵的表述。随后开始从政治、文化、媒介、对外传播策略等多个角度扩充,理论背景涉及形象学、文化学、翻译学、社会学等等。在塑造国家形象时,我们把本国人对自己国家形象的塑造称为“自塑”,同理,其他国家的人对我国形象的塑造即为“他塑”。 本文从“自塑”角度进行探析。
在知网上以“国家形象”为主题进行搜索,共 6085条结果。但其中,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的著述仅200余篇。
1.2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
纪录片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共性在于都关注当下,关注人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以及这个国家的心理状态,包括思想内涵、文化传统、长远发展等。纪录片具有视听兼备的传播特点,有高于电影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高于新闻片的艺术可观性,因而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所以其塑造的国家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也较大,成为世界民众了解异国形象的绝佳载体。
国内最早的研究在2011年,王琦的《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肯定了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随后关于纪录片的研究逐年增多,自塑角度(如分析影片《大国外交》、《舌尖上的中国》)和他塑角度(如分析KBS影片《超级中国》)的分析都有所涉及,有学者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叙事学角度对纪录片进行内容建构的研究(如王敏《NHK涉华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另一类基于话语分析探讨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如余劲草、楚军等人的《国家形象的研究新视角――批判性话语分析》)。 但以上文献多数仅是针对叙事方式的内容分析,没有对影片本身进行细致的量化与解构,本文则是在对《厉害了,我的国》影片的拉片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分析。
2.理论支撑
2.1框架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弗曼(Erving·Goffman)《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中提到框架理论,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被引入传播学领域的,被用来解释新闻价值。戈弗曼认为“框架”是“人们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基模”。在他的理论中,框架好比人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镜头,凡是被镜头纳入的东西,都成为人们认知中的一部分,不在此界限的事物,则视而不见;人们藉由框架建构定义,以了解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脉络。
国内学者臧国仁把框架的定义浓缩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并把这个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和低层次结构。依照他的推论,在媒介中传递过程中(如图表1所示),每一部分的内容“真实”都通过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展现,高层次结构通常以特定形式出现,如标题、导言等;中层次结构则由主要事件、历史、结果、归因等组成;低层次结构又称微观结构,包括语句句法结构和字、词组合而成的修辞风格(如图表2所示)。
我的研究对象是纪录片,它整合了视觉与听觉两大展现真实的影视艺术形式。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传统文本分析框架,笔者在臧国仁学者基础上修改得到如下层次结构划分:高层次结构分析主要关乎纪录片章节主旨分析;中层次结构分析涉及纪录片叙事方法分析;低层次结构分析围绕纪录片视听语言分析,如镜头语言、声音技巧和符号运用(如图表3所示)。
2.2政治宣传
《厉害了我的国》是统一了纪实性与宣传性的一部纪录片。
政治宣传专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国家或社会集团为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有意识地传播和阐明自己的理论、观念和主张,以对人们的社会政治观和一般或特定思想行为施加影响,使之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简单地说,政治宣传与教育宣传等的不同在于它的政治性。政治宣传的手段包括对领导人进行政治形象宣传、对内进行公共政策宣传和对外进行政策宣传。
国家形象传播与塑造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 国家由一系列象征符号组成,其中领导人是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因此,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将习近平主席形象在片中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2.3符号学
符号是一种意义的表征,形象是一组符号的集合。
符号学最早由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索绪尔(Saussure)提出,他认为,一个符号由 “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组成。能指,又称意符,即符号的表述语音或一套印刷、书写形象等;所指,又称意指,即作为符号的含义概念部分。在影视作品的表意上,符号所包含的概念含义是大于其能指的,一部影视作品隐藏的精神内涵往往要比它明面上体现的东西丰富得多。
作为符号学在电影研究上的发展,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J·Mitry)认为:“一部影片完全不同于一套符号和象征体系。电影首先是一种语言,电影成为语言是有转化过程的,因为它首先是再现形式,并且要借助这个再现形式;可以说,这是二次元的语言。” 米特里所说的“二次元语言”可以解释为:单独的影像仅能展示事物,但并不具任何意义,通过事例的佐证、语境的烘托,影像就能被赋予特定意义。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语境下,符号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对五星红旗的符号分析中,就将揭示五星红旗超越国旗的新的意义。
3.研究方法
3.1框架分析
如前文所述,笔者在臧国仁学者的框架分析理论基础上修改得到如下层次结构划分:高层次结构分析主要关乎纪录片章节主旨分析;中层次结构分析涉及纪录片叙事方法分析;低层次结构分析围绕纪录片视听语言分析,如镜头语言、声音技巧和符号运用(如图表3所示)。在每个层次分析中梳理《厉害了,我的国》影片的叙事方式特点。
3.2符号分析
基于《厉害了,我的国》影片,本文的符号分析主要分析视觉符号以及声音符号两方面。视觉符号涉及国家领导人形象的体现与五星红旗蒙太奇呈现手法的分析;声音符号涉及影片对中国各领域在世界排名中位列“第一”的表述和对中国“自主创新”方面的腔调。
每一部分的分析都基于对影片拉片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附录中可见详细内容:国家领导人影片形象呈现梳理;五星红旗影片形象呈现梳理;“世界第一”的多种表述梳理;涉及“自主创新”的多种表述梳理。
4.框架分析
4.1高层次结构分析:纪录片章节主旨分析
影片第一部分回顾近五年来我国在基础建设、国家工程、科技领域等方面的主要成就。首先介绍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的现代成就,接着是一些中国先进科技的展示:中国大飞机C919、水陆两用飞机AG600、运20列装空军、蓝鲸二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FAST射电望远镜、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墨子号以及天宫二号。
第二部分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脉络,对近五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生态和环境保护、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及一系列其他民生问题的解决进行归纳。首先从我国面临的新的三大挑战入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然后对我国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进行介绍;其次提及教育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建设文化小康,然后是公共医疗服务、公共安全保障的展示;特别地,引入2015年也门撤侨活动记录;最终落脚点是一系列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表现: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
该片的章节主旨划分十分明晰,因此很容易梳理出影片脉络,其特点是每个章节的主旨都由国家政策语句作为开端,主要是解说词的形式,有时引入习近平主席的同期声作为背景介绍。而且这些政策也都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记录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勾勒出我国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的社会图景。
4.2中层次结构分析:纪录片叙事方法分析
影片采用宏大场景客观叙事与真实案例场景再现相互穿插的方式进行。
宏大场景客观叙事就是对事件或场景现场的客观记录,使观众近距离见证祖国发展的重大成就。比如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标准动车组组装生产线,中国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蓝鲸二号推进器安装检查,西藏湿地生态保护区,2015年也门大撤侨。
真实案例场景再现则是选取宏大场景中的典型个人,再现其在政策或大事件背景下的人物经历,突出纪实效果和影片故事性,真实真切,使得观众感同身受。在图表4的梳理中可见,每个镜头前接受采访或特写拍摄的人物都为反映一个宏大背景而服务。每个人物片段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现场同期声,最触动人心的是FAST射电望远镜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他用微弱的气力讲述着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过程。其次特写镜头的运用也对人物刻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西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在劝服当地居民异地搬迁遇到阻碍后焦灼的眼泪,这是一个乡村书记最敬业的表达。
笔者认为其特点在于宏大场景与纪实手法的混合运用,将大背景和小人物穿插进行,丰满了影片结构。通过大背景的场景呈现展示强盛国力,通过小人物的实景叙事刻画人物精神状态和情感变化,增强作品的故事性,唤起共鸣。
4.3低层次结构分析:纪录片视听语言分析
首先关于镜头画面,影片运用长镜头进行现场纪实效果的拍摄。比如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现场的纪实,蓝鲸二号推进器安装检查过程的纪实,西藏达孜县扎西岗村居民脱贫入户异地搬迁的经过纪实。
影片也会选用较多纵深镜头进行内容更为丰富的全景呈现。纵深镜头就是景深较深的镜头,其特点是可以将画面内清晰的内容进行更多呈现,信息量更丰富,比如展示科技创新中多为年轻人挑大梁,在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动车组研究人员的工作画面中尽量多地呈现现场的环境,每一位年轻科研人员形象都清晰展现,每一个工作的设备装饰环境也清晰刻画。
此外,还有跟拍镜头。这个主要在人物部分采用主观视角,使得观看者获得一个主观视角,比如西藏达孜县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劝服当地居民异地搬迁过程中,通过跟拍镜头让观众感受到走在乡间现场的第一视角。
如同其他纪录片一样,《厉害了,我的国》也采用了大量延时镜头来作为空镜填补过场空白,延时镜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压缩时间和空间,压缩时间比如通过延时镜头快速展现标准动车组组装的经过,压缩空间比如介绍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是通过延时镜头快速展现大桥、公路、铁路的风采:大桥包含浙江舟山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厦漳跨海大桥、青岛跨海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天兴洲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大胜关大桥、北盘江大桥、果子沟大桥;公路包括:京新高速、鹤大高速、川藏公路北线;铁路涉及:海南环岛高铁、兰新高铁、哈大高铁、京津高铁、京广高铁。如此丰富体量的内容只有通过延时摄影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整展示。
其次是同期声的运用,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同期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通过总书记的讲话声一方面刻画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交流方式,另一方面总书记的讲话也是引领章节主旨的重要过渡方式,这个在前文有所提及。同期声还包括所有现场发生的事件的环境声,比如中国大飞机C919首飞现场机器的声音和人群的欢呼声,港珠澳大桥接头时的机械声;同期声也包括受访对象的个人陈述,比如前文提及的FAST射电望远镜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生前最后一次力气微弱的采访,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原隆村村民发自肺腑感谢政府异地搬迁政策的声音。这些同期声都使得纪录片的纪实性更强,打破了背景音乐的枯燥节奏,让影片观赏性大大提升。
最后关于解说词,《厉害了,我的国》选用专业的配音人员,用浑厚坚定的嗓音展示着中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奠定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说服力极强。但笔者认为这一优势也是影片的一个劣势,影片从始至终的解说词配音都是最昂扬的语调,都是最富激情的语气,容易使观众听不出轻重缓急变化,造成听觉疲劳。
5.符号分析
5.1视觉符号
一、 国家领导人
习近平主席出现32次,共114个镜头,详见附录A。
国家形象传播与塑造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国家由一系列象征符号组成,其中领导人是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习近平主席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涵。《厉害了,我的国》对习近平主席的刻画主要是两个场景:讲话和与百姓同行。
讲话的内容以各种会议场合为基础,通过领导人的话语直接展现我国重要的大政方针:2014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5气候变化巴黎大会;2016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6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2017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
与百姓同行的画面内容以握手、平等交流、合影现场为主,突出了主席平易近人,受百姓拥戴的形象。习近平主席的每一次考察和走访都带有政策的折射,比如自主创新鼓励年轻人发力走访中国科技大学,缩小贫富差距走访14个贫困区县慰问百姓。此外,还有一些更为生动的不一样的画面,比如主席在朝阳区和孩子们一起植树,在阅兵现场检阅,拿着望远镜观看飞机飞行等。还有一个能感受到影片制作人良苦用心的画面,在介绍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8%的画面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而画中画新闻的画面内容也是习近平主席与百姓握手的镜头。
二、 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出现18次,共43个镜头,详见附录B。
首先,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有大量五星红旗的空镜,影片中也时不时穿插五星红旗的画面,比如振华30起重船上飘扬的红旗、“嫦娥三号”宇航员手中挥舞的国旗、也门撤侨行动中岸上和船上的人拉起的红旗等多种。
本纪录片在这里使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方法,将五星红旗与“经济”、“人口”、“外交军事”等主题画面叠加在一起,把五星红旗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里,飘扬的五星红旗不仅仅代表着中国这个国家,也彰显着不断壮大的中国力量。这是符号在影视作品中很重要的应用方式,它是符号涵义的扩展和再塑造。此外笔者发现影片大量应用红色,将红色作为视觉锤来代表中国,比如红色的绸缎、红色的工厂设施、片名的背景也是红色。
5.2声音符号
一、 对“世界第一”的表述
对“世界第一”的表述共出现29次,且全部由解说词和字幕客观呈现,详见附录C。
影片中最常用的彰显国力的方式是通过比较进行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码头运货吞吐量、海上钻井平台、光伏和风电市场、人工林面积以及基本医疗保障网等都在规模上达到了世界领先。
相关的语言运用也充分体现了中文表述方式的多样,如“世界第一”、“全球之最”、“这个星球上之最”、“人类历史上之最”,一句一句在受众心中加深中国综合国力全球领先的印象。
二、 对“自主创新”的表述
对“自主创新”的表述共出现9次,由解说词、习近平以及复兴号动车组电信系统工程师付善强进行了表述,详见附录D。
这部分内容主要为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振华30是中国自主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高铁“复兴号”等标准动车组都实现了自主化、“我们要花更多的钱来研制、制造自己的飞机,形成我们独立的自主的能力”。配以画面,这样的表述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
同样地,相关的语言运用体现了中文表述方式的多样:如“自主研发”、“自主化”、“自主能力”、“自主制造”、“自己培养”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国家硬实力的强大一步一步深入人心。
6.未来研究
在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中,主要有四种方法:历史分析、框架分析、符号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除了历史分析,另外三种都适用于《厉害了,我的国》的影片分析,本文主体部分进行了框架分析以及符号分析,但是在效果分析上余力不足。
首先,《厉害了,我的国》在国内相关影评网站、社交舆论以及学术研究中都获得一致好评,票房也创造近年纪录片最高纪录:4.76亿。然而在国外媒体视角下,影片负面评论居多,比如典型的负面新闻标题有:China’s top-grossing documentary of all time is about how great Xi Jinping is. ‘Amazing China' Documentary More Fiction Than Fact. ‘Amazing China,’ A Documentary Extolling Xi Jinping, Is The Movie That Officials Want People To Love. 中外媒体评论呈现的巨大反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值得更深入的研究,这也可以基于公共外交策略引发中国国家形象对外宣传的相关讨论。其次,针对效果分析可以进行政治宣传纪录片的受众接受研究,探讨社会、自然或精神客体与认识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政治宣传纪录片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景象甚或意识形态等模块是怎样“移入大脑”,并进行复制和再现,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与之相关或对应的形象和概念,也可以涉及到诸如问卷调查、脑波实验或者眼动实验的多种研究方法,未来可就此展开更多分析。
参考文献:
1. 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高贵武,郝君怡.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视觉表达——评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创作与传播[J].新闻与写作,2017(10):87-90.
3.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5-17.
4. 郭家彤. 从KBS《超级中国》看外国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D].郑州大学,2018.
5.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 何巍.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题材纪录片对内蒙古区域形象建构[D].内蒙古大学,2018.
7. 黄洪珍,杨亚军,聂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2):93-94+104.
8. 李昂泽,胡丽娟.试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6):80+138.
9. 李婷婷. 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D].安徽大学,2018.
10. 刘继南,何辉.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73
11. 刘煜,张红军.政论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9):118-122.
12. 刘朝晖.影视符号学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践——兼谈纪录片《因为爱着你的爱》的拍摄创作[J].中国电视(纪录),2013(07):70-73.
13. 罗乐. 境外涉华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2010-2016)[D].暨南大学,2017.
14. 罗明皓,惠赫.纪录片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以《航拍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8(06):72-75.
15. 马丽. 他者想象与文化认同:外国涉华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兰州大学,2017.
16. 穆昂.电影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路径探析——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J].视听,2018(12):68-69.
17. 谯金苗. 框架理论视阈下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
18. 孙愈中.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叙事特色浅析[J].当代电视,2018(07):11-12.
19. 汤光鸿.论国家形象[J].北京:国际问题研究,2004,(4):19
20. 涂玉洁. 涉华纪录片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1. 王新锋.“现象电影”成因分析——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J].传媒,2018(15):49-50.
22. 吴春艳.习近平党的形象观论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 年第4期:29-32.
23. 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4. 杨家.浅谈国家形象纪录片纪实性与宣传性的统一——以院线电影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6.
25. 张美玉.强国表征:科技传播视阈下的科技创新——以《厉害了,我的国》为文本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09):81-83.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