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人大2019

认知、互动与使用:边界工作视角下对新闻评论生产的研究

张雪
2020年01月10日15:2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智媒环境下新闻评论的生产者与读者的沟通与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即时、高效。本文在边界工作的视角下,通过访谈与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网民评论的态度、双方的互动关系、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网民评论内容的使用情况三个角度,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中网民评论对新闻评论生产者的影响。研究发现:新闻评论的生产呈现“半开放”式特征。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多数网络平台上,新闻评论生产者与用户的互动较少,但也有个别新媒体评论类媒体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其原因在于提升用户的忠诚度而非将其应用于评论生产;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使用比较有限,其只是根据用户的评论订正事实性错误、调整文字表达与说服方式,而对于新闻评论生产的核心部分即观点的生产来说,其受用户评论的影响比较有限。以上事实反映出,随着新闻评论的边界逐渐扩大,新闻评论生产者也在通过划定管辖权、加强对核心环节控制的方式,保护其自主性,从而实现维护边界,树立职业权威的目的。

关键词:新闻评论生产 网民评论 边界工作 职业权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在智媒环境中,新闻生产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即时、高效。尤其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与平台的高度发展,很多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均开设了用户留言功能,而这已成为读者评论与发表观点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内容生产者获得用户反馈的主要渠道。新闻评论生产作为新闻生产的一个分支,其传达的主要内容是观点,而网民对文章的评论同样是在表达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新闻评论的生产者了解读者对评论内容的评价,还能了解读者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可以在特定平台上可能形成观点的对话交流,甚至是争锋。但是新闻评论生产者与读者的互动,更具体的说是网民对文章的评论,是否会影响新闻评论生产者撰写新闻评论呢?

笔者通过在数据库检索,发现少有学者关注该方面的问题。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用户评论”“在线评论”“新闻评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已有的论文多从评论文本的特点、评论的情感进行研究,学者新闻评论的生产过程关注度较低,对用户评论对新闻评论生产的关注程度更低。而在外国的论文中,笔者以online comments进行检索,发现学者大都探讨网络评论与公共空间、网络评论与民主政治、网络评论对他人对媒介形象的感知,也有少量文章探讨了网络评论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但鲜有人关注用户评论对新闻评论生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尝试在边界工作的理论视角下分析这一问题。

边界工作(boundary work)的概念源自于社会学,由社会学家吉尔因提出,主要是为了构建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 从边界工作的目的看,边界能够促进一个行业内部实现专业化,同时也能维持该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从边界工作的方式看,界定专业管辖权是其重要途径,具体可以通过扩张(expansion)、驱逐(expulsion)、保护自主性(protection of autonomy)实现 。也就是说,通过界定专业管辖权,新闻权威得以树立。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新闻业低度自治,缺少独有的、不可挑战的管辖权,新闻业的边界极易受到来自外部其他力量的侵蚀。 更进一步讲,新闻业的边界是“不绝缘的”,新闻业是“混合型的半专业”。 因此,受制于新闻业这一特点,该行业中的主体进行边界工作的难度加大,树立新闻权威也具有挑战性。而新闻评论作为整个新闻业的细分,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新闻评论领域中不断有新的“复杂身份”者进入进行内容生产,比如咪蒙等从专业媒体离职后创建自媒体的人就是典型的代表;另一方面,随着新闻评论内容数量大幅增加以及传播平台的增多,新闻评论中的声音更加多元,因而较难形成共识。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访谈的方法,具体回答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事实层面的问题,即新闻评论的生产者如何认识用户评论?双方是如何互动的?新闻评论的生产者如何利用用户评论?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即用户评论使评论工作的边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职业权威有何影响?

二、 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态度

用户评论实际是一种用户反馈。因此在了解新闻评论生产者如何认识用户评论之前,有必要纵向地梳理其对用户反馈的认知,而这种反馈可能是对事件的评价和态度,可能是对文章的点评,可能是对作者的评价,也可能和事件与文章没有直接联系。目前具体研究评论生产者对受众反馈的态度的论文比较少,但是若将新闻评论生产放置于新闻生产的大环境中,也可以了解最基本的情况。因为新闻评论生产是新闻生产的一部分,而且部分撰写评论的人员兼任撰写新闻报道的工作,可见撰写新闻评论与撰写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共性。因此该部分首先回顾了用户评论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结合对新闻新闻评论生产者的访谈,归纳总结用户评论对其工作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闻社会学研究至今,新闻从业者对受众反馈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抵触到接受,再到对其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而言,20世纪70年,甘斯在对新闻编辑部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他研究的记者和编辑们很少关注新闻受众的直接反馈。 即使后来采用了读者来信、电话访问的形式获得受众的反馈,但是这些形式被认为无法反映真实的受众,记者和编辑们仍然根据领导、同事等相关人员以及个人喜好进行价值判断。 然而在现实的推动下,即使编辑记者以前不喜欢受众反馈,现在他们也变得重视受众反馈,甚至把它视为有助于完成工作的新闻产品。 2016年路透新闻研究中心在调查了全球130位来自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管理者后发现,76%的人认为在新闻编辑室参考受众反馈的数据和内容非常重要。 但是虽然编辑和记者开始重视受众反馈和网络评论。

根据访谈可知,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认识和态度与编辑记者具有相似性。受访者的新闻评论生产者表示,他们也会浏览用户评论,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了解评论中的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有不正确的地方:

比如新华上上海分社的H女士平时的工作是撰写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她谈到:

“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话题和领域都很专业,有些小细节可能存在疏漏,而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用户则能通过留言评论的方式提出建议看法,这也是非常关键的;用户会通过留言和评论会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找文章中用错的标点符号,比如书名号之间是否应该加顿号等,他们都很专业。”

比如财新的记者和评论员S女士谈到:

“通过用户评论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否切中核心,是否有遗漏的观点。”

二是通过网络评论了解读者对文章的喜好程度,也就是了解评论文章的传播效果:

比如新华上上海分社的H女士平时的工作是撰写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她谈到:

“并非每一篇稿子的留言质量都很多,其实留言的多少、留言的质量、留言是否有建设性的恶内容也能反映出稿子的质量如何。对我而言,我花了大功夫写的文章,会尤其关注用户的留言和评论。”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者对用户评论的态度比较开放,将其视为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 新闻评论生产者与用户的互动

传统的新闻生产研究显示,记者和编辑很少回复在线评论 ,也就是说编辑记者与受众的互动比较少。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即当用户评论包含对事实的扭曲时,有损记者和编辑的工作权威时,编辑和记者会进行对用户评论进行回应。

新闻评论生产者与编辑记者具有相似性,大多数的新闻评论生产者与用户的互动比较少,但也存在特殊情况,也就是说个别微信公众号比较重视与用户的互动。笔者观察了部分新闻评论类微信公众号,具体有“侠客岛”、“中青评论”、“沸腾”、“人民日报评”“新京报评论”,统计了其在2019年6月10日至6月16日期间推送文章的数量、有用户评论的文章的数量、互动的次数,结果如下:

从笔者选取的几个微信公众号来看,此类新闻评论类微信公众号会不同程度地选择性展示用户的留言和评论。而就互动次数而言,除了侠客岛以外,其余微信公众号均与用户在评论区的互动较少。笔者浏览“侠客岛”与用户互动的内容后发现,该平台与用户的互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互动是用幽默的语言回应用户的观点,就像与用户在闲聊,比如用户留言“作为倪院士的校友,那时候本科上课时老师经常会感慨如果联想支持他的想法,国产soc会发展的更好的。”侠客岛回答“已经没有如果了”,再比如有用户留言“一边是捂热的牌,一边是拔凉的心”,侠客岛回答“呼呼都是风”;第二类互动是解答用户的疑问,比如用户留言“我是穿越了么,为什么觉得这是篇旧闻。”侠客岛回答“因为这是第二次穿过嘛,第一次岛叔也写过”;第三类互动是纠正用户留言中的错误观点,比如用户留言说“中国交了多少钱都不敢说”,侠客岛回答“直接搜索‘谢谢中国!’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致谢中国足额缴纳会费’这篇文章就能看到详细的数据”。除此三类互动之外,笔者还发现第四类互动方式,即对用户指正错误的感谢,比如在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中,用户留言指出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公众号回应“谢谢纠正”。

针对以上特点,“侠客岛”的评论员兼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在访谈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看留言和评论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事情。我会放出有建设性意见、比较有趣味性的留言。这些留言中,有认同文章的价值观的,也有不认同的,我想做的就是放出不同的留言,形成良性的观点的交锋。对于一些杠精的化,我也会放出一些留言,然后怼一怼他们。还有就是,用户也会跟你开开玩笑,我也会开玩笑地回复,这也能增强用户粘性,跟他们建立关系、维系感情。”

另一位评论员兼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谈到:

“我们放留言的时候一定会选择有内容的,切忌假大空,吹捧的那种,一定要有内容,只要有内容都可以,哪怕批评的留言也可以放,因为目的就是让大家讨论嘛。我在回复留言的时候,会回复一些有趣味性的留言,这样其实是增加和粉丝之间的互动。”

四、 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使用

在新闻生产中,编辑记者对其的认识依然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未上升到实践层面。有学者对美国583位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针对“是否会在文章中引用在线评论”这一问题,有76.1%的人表示很少或者从未引用过,有18.5%的记者表示有时会这么做,仅有5.4%的受调查者表示其经常这样做。 由此可见,用户评论对新闻生产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编辑和记者而言,阅读用户评论只是新闻生产中“仪式性”的一环,新闻生产的流程和常规只是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核心环节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一情况在新闻评论生产中略有不同。受访的新闻评论生产者表示,其在撰写评论时同样不会引用用户评论,但是网民的评论是其评论选题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新闻评论的生产者从网民评论中发现选题。

“侠客岛”的评论员兼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在访谈中谈到:

“用户留言里面有很多比较好的选题,是平时比较一手的,是我们在办公室坐着办公室看不到的,我们有很多文章都是在浏览用户留言发现的(选题),比如关于曲玉权案件选题就是在用户留言中发现的。”

另一位“侠客岛”的评论员兼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在访谈中谈到:

“有的用户会直接在留言中写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问我们能不能做。比如今天做了股市的话题,而近期房产、汇率的话题也很热,用户就会在评论中要求我们也关注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五、 新闻评论中的边界工作与职业权威

整体而言,新闻评论的生产呈现出“半开放”式的特征。即用户已或多或少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对原有的生产的边界产生了影响;但用户评论并没引起新闻评论工作根本性的变革,用户也没有完全参与到新闻评论生产的工作中,其只是使原有的边界发生了小幅度的“位移”。

新闻评论的边界呈现了出有限度“扩张”的特点,这是在新闻评论生产者掌控范围内的扩张。具体而言,在传统的纸媒的新闻评论生产中,新闻评论生产者工作即以文字的方式输出观点,这是以一种单方面输出,是一种说服的过程。但是在智媒环境中,新闻评论的生产流程变得复杂,其环节增多。具体而言,新闻评论生产者从网民评论中寻找选题,其在撰写评论时要考虑读者的因素,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调整;而评论发布后,新闻评论生产者也会浏览用户的评论,了解评论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生产和传播从一种单向的说服模式,发展成为新闻评论生产者与读者之间的观点的互动,新闻评论生产者在互动中调整写作与传播策略,“潜移默化”地提升说服效果。这种互动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象的互动,即为直接回复用户的评论和留言;第二类是抽象的互动,即新闻评论生产者浏览网名评论后,悄然作出改变。这种“扩张”表现为用户通过评论和留言的形成参与评论生产。新闻评论生产者允许边界“扩张”现象的存在,但是其也严格控制“扩张”的程度。新闻评论生产者之所以允许该现象存在,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与使用,根本的目的是提升评论的说服力与传播力。

新闻评论的边界工作中呈现出“保护自主性”的特征。保护自主性的目的是抵御外部力量控制或塑造型新闻业。 对于新闻评论生产者而言,其保护的是新闻评论生产中最核心的部分——新闻评论中的观点的生产免受外部侵蚀,并且这一部分仍然控制在新闻评论生产者手中。具体而言,用户评论对评论选题、评论中的观点影响较小,新闻评论生产者浏览用户评论的意义在于了解文章的传播效果,调整文字表达方式与说服方式,而这些都是为表达观点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即使用户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论生产的流程,但是并没有影响新闻评论的核心环节,并且新闻评论生产者在生产观点方面注重与网民保持距离,避免其过多地参与到生产观点的过程。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点在于观点的独特性与说服性。新闻评论是一种输出观点的文本,新闻评论生产者本身需要对该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而非根据用户评论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在中国新闻环境中,新闻评论尤其强调导向性和引导性,因此更加强调站在中央和国家的高度上,与政策保持一致,因此受众的观点和态度对新闻评论生产者的影响较小。

边界工作的目的在于巩固专业性与建立职业权威。在宏观的新闻生产中,新闻权威的塑造来源于强调新闻业中的某些特质是构成其权威的根基,或者通过区分好坏、内外之别来强化权威 ,而这一过程可以被理解为界定专业管辖权。换句话讲,新闻权威形成的过程就是定界专业管辖权的过程,而界定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某一方面的“控制”。有研究认为,随着用户参与新闻生产,记者对该领域的控制权降低。 对于新闻评论的生产者而言,这种控制权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其控制了新闻评论生产的核心环节,因此职业权威并没有“大打折扣”。但是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当边界发展变化时,职业权威也会有一定变化,比如新闻评论生产者与用户的互动降低了该工作的神秘性,此方面的权威性将有所降低。

六、结论

本文在边界共识的视角下,审视了用户评论对新闻评论生产的影响。整体而言,新闻评论的生产呈现“半开放”式特征。具体的研究发现有: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多数网络平台上,新闻评论生产者与用户的互动较少,但也有个别新媒体评论类媒体重视与用户的互动,其原因在于提升用户的忠诚度而非将其应用于评论生产;新闻评论生产者对用户评论的使用比较有限,其只是根据用户的评论订正事实性错误、调整文字表达与说服方式,而对于新闻评论生产的核心部分即观点的生产来说,其受用户评论的影响比较有限。以上事实反映出,随着新闻评论的边界逐渐扩大,新闻评论生产者也在通过划定管辖权、加强对核心环节控制的方式,保护其自主性,从而实现维护边界,树立职业权威的目的。

在《割据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基于边界工作理论,对中国律师职业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分界(boundary-making)、合界(boundary-blurring)与维界(boundary-maintenance)三种形式。 放眼整个新闻行业的边界,以上三种形式可以作为新闻边界研究的延伸,因为边界是人为建构的,而互联网与科学技术的冲击使新闻的边界更加模糊,它很难形成两个主体的割据,而是丰富了边界存在的形式。在目前这个信息泛滥、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主体进行驱逐与保护自主性的难度加大,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驱逐另一主体达到确立权威的目的,边界的存在也不再只是为了区分局内人与局外人,以方便双方的防守和进攻。新闻行业中传统的行动主体在维界与分界时,最终将实现整个领域内的合界,即多主体的融合共生与边界的扩大,以促进该行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Gieryn, T. F. (1983). Boundary work and the demarcation of science from non-science: Strains and interests in professional ideologies of scientis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781-795; 马乐:《STS中的边界研究——从科学划界到边界组织》,《哲学动态》,2013年第11期,83-92页

2. Gieryn, T. F. (1999). Cultural boundaries of science: Credibility on the line.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17.

3. 白红义(2015),新闻业的边界工作:概念、类型及不足,《新闻记者》,2015年第7期,46-55页

4. Witschge, T. & Nygren, G. (2009) ‘Journalism: a profession under pressure?’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 Vol.6(1) 7-36

5. 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第294页,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Tandoc, E (2014) Journalism is twerking? How web analytics is changing the process of gatekeeping, New Media & Society, Vol.6(4) 559–575

7. Anderson, C. W. (2011) Between creative and quantified audiences: Web metric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newswork in local US newsrooms. Journalism, Vol.12(5) 550-566

8.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16)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prediction 2016. Visited: 4/13/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17-06/Journalism%2C%20media%20and%20technology%20predictions%202016.pdf

9. Nielsen, C.E. (2014), Coproduction or cohabitation: Are anonymous online comments on newspaper websites shaping news content? New media & society, Vol. 16(3) 470–487

10. Nielsen, C.E. (2014), Coproduction or cohabitation: Are anonymous online comments on newspaper websites shaping news content? New media & society, Vol. 16(3) 470–487

11. Nielsen, C.E. (2014), Coproduction or cohabitation: Are anonymous online comments on newspaper websites shaping news content? New media & society, Vol. 16(3) 470–487

12. 陶文静(2017),结盟、重组、民主功能坚守——欧美数字新闻创业机构研究中的专业建构转向,《新闻记者》,2017年第9期,53-64页

13. 白红义(2018),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8期,25-48页

14. Nielsen, C.E. (2014), Coproduction or cohabitation: Are anonymous online comments on newspaper websites shaping news content? New media & society, Vol. 16(3) 470–487

15. 刘思达,《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责编:刘扬、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