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浅谈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王云霞
2020年07月10日14:3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浅谈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当前,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电视台甚至一些新媒体平台相继制作推出了系列原创文化类节目,受到观众和广大网友的好评甚至追捧,然而,也有一部分原创文化类节目没有受到关注,这类节目或者内容平平,或者定位不准,或者收视不足,最后只能草草下档。好的出发点为何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现实图景,分析未来的发展途径,找到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规律。

  结合时代发展需求

  创新节目制作内容

  围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创新节目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有关部门做了一系列重要安排。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2017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积极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给予文化类节目更多的播出数量和频次的机会。这些都对广播电视文化栏目和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创作方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保护好、诠释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创新发展的方向。

  围绕受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节目内容。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逐步提升。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的基本文化消遣方式,更需要传承文化遗产、切磋文艺创作,接受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反映在广播电视节目上,就是近几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据《光明日报》的消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中,共有13档电视节目和2档广播节目入选。在入选的电视节目中,文化类节目占比最高,包括《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国家宝藏(第二季)》等7档节目。

  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创新节目内容。新媒体的兴起,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多传播渠道的拓展,媒体融合更成为大势所趋。据《2018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统计,卫视综艺节目产量连续3年下滑,2018年产量较2017年下降12.3%,而网络综艺2018年视频播出量较2017年增加了9.7%。所以,文化类节目必须牢固树立媒体融合理念,打破自设藩篱的“媒介偏见”,主动拥抱新媒体,从电视媒介朝着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介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与播放量。

  结合节目传播需求

  突出节目制作特点

  优化节目形式。综合类文化节目包括访谈类节目、综艺节目、旅游类节目等。这类节目定位为开拓观众的视野,让观众了解一些事物。这类节目不会传播过于复杂的知识,而以普及基本知识为主,从而大部分观众能理解该类节目中传播的内容;它的知识系统性不强,与专业的节目相比,它不需要完整、系统地描述某类知识,它更侧重于引导观众体验某种碎片化的知识。现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说明专业类文化节目的特点。观众们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然而也有一部分观众提出了意见,他们表示,这部纪录片过于强调叙事,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播。有观众表示,希望在节目中看到如何正确选择优质的、美味的干货;有些观众希望了解如何亲手制作不同风味的干货,而这部分内容节目涉及较浅。从《舌尖上的中国》的口碑分歧,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拓宽了选材范围,部分选材满足了观众的需求,然而存在描述的内容表现性不强的问题,这类节目需要从选题、叙事、摄影、音乐等角度强化节目的表现力。

  提升参与空间。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要改变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要进一步提高观众和受众的参与度,让观众成为节目内容的制作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诗词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据央视数据显示,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2018年第三季,最后决赛前夕,全国当时参与互动达到164777人次。普通的学生、白领、工人、农民,都可以在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中一展才华,收获自己的粉丝。这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

  结合受众市场需求

  优化节目制作细节

  变策划为主导为受众需求为主导。部分节目设计人员未从长远规划的角度看待节目策划。以制作《百家讲坛》为例,这一节目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类节目的优点。比如其他国家会把长期推出的节目分季,每一季更换片头、片尾。每一季更新拍摄手法、拍摄设施、叙事方式。在节目播出的当季,会请观众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或留言的方式说明自己想收看哪些方面的内容、想请谁当主持人、希望节目的结构如何变化等。节目制作人员会接受观众的意见优化节目制作。因为节目设计人员每完成一季节目制作,就反思节目存在的问题,然后予以优化,所以观众觉得节目是常见常新的;又因为观众的意见会影响节目播出的内容,所以观众会非常期待自己提出的意见是不是被接纳了。节目制作人员要在制作节目以前,就做好节目的整体规划,通过动态的调整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变宏大的“广播”为精准的“窄播”。我国的部分节目常常存在大而无当的问题,比如节目似乎描述的内容很多,然而对某一个群体的观众来说,这类节目传播的知识量却太少。我国的文化类节目必须细化观众的分类,强调节目的定位,变“广播”为“窄播”。以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为例,该节目借鉴了英国的读信节目《Letters Live》,该节目每一期都会请名人来读一封书信,其中每一封书信反映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或者大新闻,但是,入手点却都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和具体的情感。比如画家黄永玉与戏剧大师曹禺间的书信往来、革命先烈的家书等,都是巧妙地把文化与感情结合起来,使观众愿意从情感上接受文化。

  变摆着脸的“说教”为轻松愉快的“交流”。文化类节目是节目的一种,无论哪种节目都应强调节目的艺术性,只有应用艺术的手段表现节目的内容,制作的节目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5年11月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个栏目强化了文化类节目的艺术性。这个节目每一期都应用一种艺术方法来说明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比如它应用方言文化来说明消失的油纸伞、旗袍;又应用戏曲艺术说明了中国的昆曲、彩调等戏曲艺术。这个节目把节目内容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使节目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文化性。在生动活泼讲述的同时,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了观众的心里。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