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共育公共传播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网络化社会的最新特征是平台社会,当前传媒格局和媒体融合呈现“平台媒体化、媒体平台化”变化趋势。“守正创新”既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的追求,也是新闻教育积极拥抱变化的原则。为适应公共传播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通过10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传播人才模式。
互联网平台媒体化与主流媒体平台化
网络化社会的最新特征是平台社会,互联网平台以数据捕获、商业表现和用户个性需求满足成为社会连接的基础设施。由专业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也全面进入由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平台媒体共同构成的新阶段。
当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类平台,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类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类平台,构成了网络化社会语境下社会连接和信息交互的“基础设施”。这些用户规模庞大、技术实力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具有数据化运用、商业化变现、个性化需求满足等主要特征,不断催生着平台经济的兴起甚至平台社会的来临。
关于传媒格局变化和媒体融合趋势,笔者曾用“平台媒体化、媒体平台化”来加以判断和概括。一方面,互联网超级平台因为海量用户规模、信息交互和消费属性、社会连接功能,客观上会产生大量数据和内容,由此具有“平台媒体”的特征,从而呈现出边界模糊的“平台媒体化”特征。同时,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也逐步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的协同机制,搭建起专业记者、政务机构、普通公众共同参与“众包”内容的客户端平台,由此呈现出“媒体平台化”的诉求。
在主流媒体平台化实践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人民日报社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天目”客户端都是积极探索。随着媒体移动互联项目和业务的拓展,相关的人才需求不仅包括内容生产方面的采编人才,还需要产品设计、用户分析、数据挖掘、智库研究等多种类型的运营人才,这也给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
当前,专业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正处于深度融合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内容生产、用户增长、盈利模式探索等多重挑战。如何处理专业媒体与平台媒体的关系,是媒体融合的核心问题。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会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内容供应商”,互联网平台上专业媒体的影响力会呈现出集中化、情境化的特点。多数专业媒体要在坚持公益化运营的基础上,边坚持融合内容的高效生产,边深度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总体上,智能社会、平台社会、媒介化社会,可以作为我们把握新传播业态特征的3个关键词。为适应媒介变革趋势,主流媒体要加快转型、深度融合,新闻传播事业也需要“破圈”,在公共传播事业的新格局和新语境下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和创新引导。
公共传播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平台社会的兴起与公共传播时代的加速来临,使公共传播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成为引领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国内新闻院校中较早提出“培养公共传播精英人才”的目标,通过10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大胆整合专业、强化基础能力。传统新闻教育本科专业设置主要按照媒介介质来区分,有以报业人才培养为主的新闻学专业,以广电人才培养为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新媒体人才培养为主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际上,媒介融合趋势下,这些专业的边界正在模糊,需要尽快整合。为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将原有的四五个专业方向整合为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并且明确以融合新闻、公共传播为专业特色,目前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传播学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双万”专业。
再比如,紧扣公共传播、突出关键素养。我们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中,强调回应国家和市场对公共传播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深化调整。专业定位上,实现由新闻传播人才向公共传播人才的转变;课程设计上,强化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传播与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视觉传播等知识的勾连。学院设立财经新闻(新闻传播学+金融学)、交互设计(新闻传播学+设计学)、大数据传播(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等)3个专硕方向,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特色。同时,我们正在探索与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视觉创意、新媒体产品经理、新媒体智库运营方面建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合作机制。通过教育改革和实践,我们还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传播人才的3种核心能力:融合生产、社会连接、公共服务。
以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牛鼻子”,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价值引领,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我们也逐步摸索出让“马新观”落地生根的教学方法论。笔者个人的体会是“认知复杂面、提升超越感、强化专业性”,即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去认知复杂现实,运用历史眼光和时空思维去把握当下国家社会面临的挑战,运用报道实践需要的专业规范、知识应用需要的专业体系去好学力行。
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产学研合作
目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参与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智库研究,发起建立国家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设有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还有广州直播电商研究院、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等3个市级基地,长期向中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提交专题分析和决策报告。
从现代传播体系的建设看,原创内容供给以主流媒体为主,内容分发和舆论生成以平台媒体为主,因此“媒体深度融合+互联网治理现代化”是现代传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其中涉及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以中央、省市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核心,专业媒体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路径有哪些?以超级互联网平台为枢纽,专业媒体与平台媒体协同发展的方向何在?以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推动,现代传播体系变革及其舆论引导机制如何创新?
回应上述重大问题,需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实现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的成果转化。我们中山大学团队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其一,坚持立足社会心态、进行舆论引导,实施分众化、精准化策略,探索科学、实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其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岭南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实践,阐释中国复杂性,最大可能地实现“讲好中国故事”工作的落地、落实。很期待我们学院在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方面能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是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新闻中心建立常态合作机制。
(作者张志安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