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IT男"微博入殮師":逝者的微博就是一個世界--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85后IT男"微博入殮師":逝者的微博就是一個世界

王夢婕

2013年01月15日07: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大家好,本微博隻關注微博灰暗的頭像,陰氣很重,關注謹慎。”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是25歲的小林發微博時,必加的一句后綴。

  因為他的微博賬號“逝者如斯夫dead”有點特別,從2011年7月3日轉發第一條訃告起,這個來自福建的IT男幾乎每條微博,都與一名離世者有關。一年半,有802名逝者被他用文字“送行”。

  這個85后叫自己“微博版入殮師”。

  他的典型“入殮”方式是這樣的:“@××,男,22歲,胃癌。導致身體暴瘦、虛弱。感嘆自己如此之下還怎麼去保護想保護的人。但是還是和胃癌抗爭了一年,最羨慕奧運會的運動員,大口大口地在揮洒汗水后喝著功能飲料。”

  “@××,女,90后,病痛。愛好手工飾品和DIY模具,在你微博上看到了很多好玩的小人偶,咸蛋超人,電子雞,勾起博主許多小時候的回憶。附上一幅你和姐姐一起做的咸蛋超人吧。”

  像這樣由100字的生平小事組成的訃告,小林一般每天更新1∼2條。看到它的網友,便會在下面點燃一根哀悼的蠟燭,送送這位素昧平生的人。

  在小林看來,一個逝者的遺物可以是滿滿的文字,而他通過從頭到尾的閱讀發現:“一個逝者的微博就是一個世界。”

  “一開始隻想做個不一樣的東西”

  點開“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頁面,370多條訃告工工整整地排列著,連下面的轉發與評論也顯得工整,轉發不過百余條,評論最多不過千條。評論下幾乎都是蠟燭圖案,偶爾會有逝者的親友,在下面補充一兩句。

  有點壓抑,又有點庄重、安詳甚至溫情,很難想象這是個由“85后”經營的園地。

  小林坦言,他最初的想法沒那麼感性,搜集離世者的信息對他而言更接近一場實驗:“當時隻想做個不一樣的東西”。“想試試不宣傳,不營銷,不買粉,不不要臉,單獨做個別人都沒有的話題,能做到什麼程度。”

  這個平時“吃飯都不喜歡在微博上晒照片”的人,把話題圈定於他人的離世,是因為2011年7月正好遇到了原鳳凰網副總編輯吳征去世。於是靈光一顯,他用“逝者如斯夫dead”發出了第一條微博:“@吳征-原鳳凰網副總編輯、現百事通運營官,昨天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39歲。”

  這條簡單訃告隻獲得了2次轉發,4條評論。而一心想著“做產品”的小林想法更簡單:“接下來,從哪兒去找新的信息呢?”

  小林一開始看待這個賬號的眼光是“技術化”的。訃告內容往往隻有一句話:交代逝者的賬號、身份、歲數和死因。為了拓展信息源,他甚至得在每條訃告后加上:“歡迎大家@我亡者信息”。

  直到兩個陌生人的離世,讓小林開始在“逝者如斯夫dead”上傾注個人情感。

  一個是剛剛考上大學、卻被診斷出惡性腫瘤的女孩“林若海藍”。臨終前她用17條微博,向世界一一道別,並說服家人捐出了自己唯一健康的心臟:“從小就叛逆,別的孩子在媽媽懷裡撒嬌時,我卻夢想有一天能背上行囊去流浪……現在是沒有可能了。自己的夢想不可能實現了,那讓還健康的心臟跳動在那些有夢想的人胸腔裡吧。我的生命也得以延續。知道家人同意我的決定一定萬分地艱難……可終究他們是善良的人。”

  看到這裡,小林形容自己“第一次對著電腦大哭”。

  “真的沒想到,在臨死前,人類還能這麼溫暖地表達自己的態度。”於是在介紹了逝者基本信息后,小林為她認認真真地加上了入殮詞,“你微博的文字仍感染著大家,我們會像你說的‘世界還有那麼多需要溫暖的人,等著別人去溫暖’。”

  第二個是一位1981年出生的長春網友,在去年2月中旬,他用近乎絕望的語氣不斷重復著同一條求救信息:“我叫××,我是一個‘80后’。從小到大身體就有小毛病,因為家裡困難,今晚又被醫院診斷出得了急性肺炎,而且很嚴重。醫生說,再等兩天就治不了了,要我明天就住院。但是治療費得3萬元,希望有好心人能幫幫我。此信息絕對是真,著急、著急、著急。跪求。”

  最終,他沒有籌到3萬元,抱憾離世。

  小林后來關注到了這位不幸的網友,給他的入殮詞是這樣寫的:“@××,終年25歲,急性肺炎。這是一位在微博上很孤獨的網友,他從2月10日凌晨起,絕望地發出十數條微博求助。無奈到去世為止,也隻有最高為2的轉發量。我點了關注,成了他的第26位粉絲。”

  后來,這個微博的風格變了,一點點變得柔和。

  因公殉職的22歲消防戰士,在漂流中遇難的富翁,風華正茂卻遭遇車禍的女模特,罹患癌症的金毛犬飼養員,過勞死的80后“金領”會計師,年僅兩歲的赤峰女童小希望……一年半以來,小林用微博文字為形形色色的逝者“入過殮”。

  有人好奇他選擇“入殮”的標准是什麼,他的回答是:“沒有標准,我是按照關注順序來的。”

  從一開始,小林關注的離世者信息就來自這個賬號的粉絲。“有人把自己知道的離世者賬號@我,我就根據一套‘鑒定流程’來核實用戶是否死亡。”他告訴記者,這套流程與醫學無關,全憑對逝者微博信息的瀏覽,“一個離世者的賬號有幾個基本特征:首先是他(她)的微博停止了更新,其次是往往會有親友在其上留言、悼念。如果這些全符合,我就‘關注’這個賬號,持續觀察半個月以上,如果還是沒有更新,有99%的概率能確保信息的准確性,可以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后,小林會把這位逝者的微博看一遍,從頭到尾,再落筆“入殮”。

  經常有人問他:“寫這個微博有什麼意義?能讓人學到什麼?”這個年輕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因為一開始就沒抱著這樣的目的。”

  無論在哪裡,死亡都是有尊嚴的、平等的

  因為這個賬號,“死亡對你意味著什麼”竟成了還沒“奔三”的小林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由於目睹過各種死因,“家裡有人信佛,但自己不信”的小林,答案帶著同齡人少有的冷靜:“生命是一種很普通的存在,隨時都會被人拿走。對全球60多億人,一個人的死亡,有時並不是件特別隆重的事情。”

  小林告訴記者,在這個賬號下,很多“90后”網友接納“死亡”的程度,有時超乎他的想象。“尤其是‘95后’,他們總能用一些詼諧的語言來調侃和接受死亡,比如有的開始向我‘預定位置’。”他說,也有人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向他虛報死訊。

  “但無論在哪裡,死亡都應該是有尊嚴的,即使是在微博——一個娛樂至上的地方。”小林始終記得,一次,一個離世者的微博賬號忽然關注了他,他立刻發文說:“哇,這個人也居然關注了我,詭異……”結果,其粉絲數直線下降。“后來得知,這是逝者的朋友在拿該號上線。但這件事后,我想我摸到了一條底線。”

  也有逝者的親友不希望該賬號被打擾,要求小林刪除“入殮”信息,小林的原則是乖乖照辦,“我不想消費死者。”

  小林曾為不少名人“入過殮”,比如知名“80后”漫畫家熊頓、捐出器官的小希望、知名女演員白靜,但小林認為,無論影響力大小,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死亡對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在於你知道去世的人多少東西。”

  於是,在“逝者如斯夫dead”裡,哪怕再不起眼的逝者微博,都先被小林平等地閱讀,然后勾勒出一個“隻屬於他(她)”的樣子:

  於是人們知道,一個因食物中毒去世的女孩,“1個月前剛過18歲生日,前段時間撿了隻受傷的小鳥,還曾幻想過未來的家庭”﹔一個因癌症去世的50歲媽媽,卻能“很潮”,微博用得很熟練,經常轉發年輕人會關注的笑話﹔一個因車禍腦死亡的17歲少女,由於“立志做白衣天使”,最后以護士的形象離開人間,並“托夢給爸媽捐獻了遺體”﹔一個因浮潛而意外喪生的妙齡少女,出事前一晚曾“幸福地聽著雨聲睡覺”﹔一個因心臟病去世的男籃運動員,曾“對未來充滿了霸氣的希望”,“隻想好好打籃球,一場場地拿下,吃火鍋”,曾對著月亮,拍出過一張美麗的相片。

  經常有人問他,你覺得短短100個字,能將一位陌生人的生平描述准確嗎?小林的回答是:“肯定不能。”

  但這時,多數逝者的親友不會糾正說“不准、不對”,而會選擇在訃告后一起回憶,並謝謝這個賬號像日本電影《入殮師》裡的男主角小林大悟一樣,在最后時刻,“溫柔對待”自己在意的人。

  有人以為他自稱小林,就是取自《入殮師》裡的小林大悟之意。他說:“我隻記得自己看過這部電影。主角名叫什麼真忘了,原來他也有小林二字。小林是我的真姓。”

  這個堅持隻接受文字採訪、不願透露全名、不願“出名”的“85后”自稱,他有一個習慣:“即使我現在略火了,仍然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每寫完一條微博,都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在所寫的逝者賬號下面,回復一次。”

  就在幾天前,這個賬號中被沿用了很久的死神鐮刀頭像,被《入殮師》裡的一幅畫面取代。

  “之前用的死神頭像,早期的語言,包括資料生日無意中寫成4月4日(清明),都是為了做成一種獨特的創意,引起別人的注意。”小林在新一條微博中寫道,“寫了三百多條微博,發現能讓自己繼續下去的,是閱讀每個故事的溫暖和感動。”

  入殮師在天地之間安然地拉著提琴,是他心中“一幅非常好看的畫面”。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