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報評論發展的現狀分析與趨向探索--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都市報評論發展的現狀分析與趨向探索

鄔粉粉

2013年05月15日16:0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評論是報紙的“旗幟”和“靈魂”,都市報評論在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獨樹一幟,成為受眾喜愛的版面。本文前三部分從都市報評論的崛起、都市報的特點以及都市報評論表達公民訴求的作用來分析都市報的發展現狀,在第四部分,本文對都市報的趨向作了一些探索,旨在為都市報評論未來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都市報﹔評論﹔公民訴求﹔趨向

隨著我國媒介市場的深入發展,報刊的評論版面和報刊的評論文章數量都在上升,尤其是逐步成熟的都市報評論,它以面向居民,焦點都市生活、市民生活為特色而越來越受到受眾的歡迎,都市評論以社會新聞為內容,文字通俗易懂,觀點鮮明,並帶有濃厚的本土化色彩,是都市報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相對而言,能夠彰顯報紙的立場和定位,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它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都市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都市報評論的崛起

中國加入WTO之后,報業也被推進了市場的發展潮流,自2002年開始,報紙的言論成為報紙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報紙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觀點市場成為報紙競爭的一個有力平台,報紙言論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黨報,機關報是最先開設言論版的,但是就目前發展的影響力來看,都市類報紙的言論版開設的熱情最高,甚至有很多報紙將言論版作為向“主流大報”進軍的重要標志,言論版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趨於多樣化,都市報評論在這種浪潮中迅速崛起。

在都市報類報紙中最早開設了言論版的是由《人民日報》主辦的《京華時報》。《京華時報》自創刊起,就開設了《聲音》版,該版的開辟為后來各報紙開設言論版奠定了基礎。隨后《南方都市報》掀起言論版新一輪熱潮,這份四開報紙在2003年3月4日擴版之后,就在A2版開辟了《時評》版﹔4月2日,又在A3版推出《來論》版,在國內最早模仿西方主流大報設立“社論版”和“社論版對頁”的模式,之后,“時事評論•社論”和“時事評論•來論”,每天與讀者見面。《社論》版每天安排2篇社評,分別標明“社評”和“社評二條”,刊載社內人士撰寫的署名評論員文章,或社外人士撰寫的書評特約評論員文章﹔此外還設有“觀察家”專欄以及“推薦”專欄等[1]。2003年11月11日,《新京報》創刊,這份打入北京市場的4開報紙,該報在面試當天,就分別於A2開設了《社論/來信》版,A3版開設了《評論》版。

此后的近幾年,以“時評”為言論版的都市報如雨后春筍版紛紛面世,“言論版熱”成為都市報評論的顯著特征,有些報紙甚至以在言論版中獲得了極高的聲譽,比如《華西都市報》的“時評”版,語言犀利,評論的時新性和觀點的獨特性在受眾心目中逐漸升溫。還有一些都市報以“吧”為言論版的名稱,取人們在各種“吧”裡容易暢所欲言之意,如《武漢晨報》的《說吧》。

二、都市報的特點

(一)篇幅短小精悍

都市報評論為了適應市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篇幅短小為其主要特點,一般的評論都在四五百字左右,最長的評論也不會超過1500字,若篇幅太長,便會使讀者失去興趣,觀點性信息的傳達效果的會失色。《華商報》上的評論一般都把字數控制在400字到800字之間,評論也僅限於將觀點表達清楚即可。

(二)都市報的評論選題多為市民感興趣的話題

許多市民都將都市報稱為“咱自己的報紙”,評論的選題貼近市民生活,貼近市民感興趣的話題是都市報一直不容忽視的,都市報評論也一直在做市民的“貼心人”,我們可以與《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省級日報等大報、黨的機關報進行對比,一般關於黨的建設或者國家某個領導人外出拜訪,或者是某個重大會議的報道,在黨報中會有一些諸如社論級別的評論,但這類選題在都市報中不怎麼常見。由於都市報的受眾定位在於廣大市民,因此,評論貼近市民生活,表達市民的心聲才是都市報最根本的特點。

(三)語言通俗易懂、評論標題的設置多採用“娛樂”的手法

語言平實是都市報評論的習慣,都市報不會用類似於“陽春白雪”的文鄒鄒的語言來表達觀點,貼近性使都市報不得不與讀者的生活語言相貼近,使讀者感覺親、感覺熟。

在評論標題的設置上,還經常採用“娛樂”性手法。尤其在地方都市報經常使用地方方言。如《華商報》的評論,刻意在標題上就用吸引讀者的語言,我們可以從2011年10月9日這一期報紙的A4版中的評論標題中不乏看出其娛樂性的詞匯。還有2011年9月27日這一期的評論《“杰娜”婚了,政府“昏”了?》、《家屬放棄治療反思社保“肌無力”》[2]中的“杰娜”、“婚”與“昏”的對稱、“肌無力”等詞匯,這些只是網絡上流行的,或者是平時口頭上經常使用的詞匯,放在報紙上,尤其是評論標題上,既具有風趣,又不落入俗套。這些標題的使用,在吸引讀者眼球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讀者往往從標題中就能讀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說讀者對這些評論中比較搶眼的字眼感興趣就是都市報內容最大的賣點。

三、都市報評論存在的缺點

都市報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這許多缺陷,例如都市報評論的數量相對而言比較少,版面比例較小。西北地區有名的厚報《華商報》,《華商報》評論版最大的缺點就是,評論文章不夠豐富,內容不夠全面,版面比例相對較小。因為一份商業性報紙,除了報道比較搶眼的社會新聞之外,能夠代表自己鮮明立場的還是評論版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華商報的評論版最多隻佔一個版面,有時就隻佔半個版面,相對華商報浩大的廣告版面來說,少之甚少。除此之外,華商報評論版也刊登廣告,這是不足的地方,本來評論版所佔版面就小,再加上廣告,評論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了,似乎正版廣告更搶眼,評論只是作為襯托,這是不可取的。此外,都市報評論對重大政治事件、經濟事件很少過問,但對體育、娛樂、社會等事件渲染較多。當然這是與都市報的受眾定位有關,但是若都市報能夠是當地參與重大事件的評論,對都市報提升自身素養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都市報評論表達公民訴求的作用

面對一些公民無法透視的問題,公民如何表達自己的心聲?媒介或許是一個比較公正、比較容易接近的平台,都市報被許多市民稱之為“咱自己的報紙”,傳達公民心聲,表達公民訴求是都市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雖然都市報的發展如雨后春筍一般,但是公民表達自己的訴求上還是時常無路可走。都市報的競爭正在以違反正統道德規范的方式如火如荼地進行,2011年10月22日,深圳市寶安區聯防隊員楊喜利入室強奸事件發生后,網上發布了一張關於南方各大媒體對受害著王娟採訪的照片,那是一個令人發指的鏡頭,多家媒體的記者拿著採訪話筒,對著床榻上用被子蒙著臉的王娟。媒體是一個表達心聲的平台,但是這個平台有時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於都市報而言,評論是最能表達公民訴求的地方,公民的疑惑通過與媒體的互動,讓更多的人理解,因為“公民互動中的猜疑和不信任,通過積極有效的對話,終於化解在共同的民主訴求之中。”2010年12月25日,浙江樂清前村主任錢雲會被工程車碾死。錢雲會死前曾多次舉報當地一些工程違法征地,有報道稱其死亡事件村多個疑點。12月27日下午,樂清市就此事召開新聞發布會。稱事件為“交通肇事案件”。針對這一事件,各大媒體在評論版上發表了觀點,其中《華西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燕趙都市報》這三家都市報從12月29日到30日,連續發了六篇評論,對此事進行圍觀、追問到最后反思。12月28日,《南方都市報》發表評論《樂清命案圍觀不會停歇調查必須繼續》表達了追問此事的堅定立場,而當日,《齊魯晚報》發表《樂清命案的官方結論更需要証據》,其立場並不與《南方都市報》一致。12月29日,《南方都市報》繼續對此事發表評論《期待調查求得村主任慘死真相》,同日《華西都市報》發表《用翔實的証據擦拭掉樂清案疑點》,12月30日《華西都市報》發表評論《“錢雲會案”的真相如何大白》,他們的觀點都站在了公民的正義一邊,立場都比較堅定,旨在為公民討回公道,表達公民的訴求。

五、都市報評論的發展趨向探索

(一)表達公民訴求,都市報將會站好第一崗

如今,微博、博客、甚至微信的崛起對公民爭取話語權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公民完全可以通過新興媒介表達自己的心聲。但這種聲音往往會因為沒有正確的輿論向導而導致觀點分散,公眾在微博上的聲音雜七雜八,無法形成公共意識,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在這類媒體上無法呈現,而報紙則不同,報紙以自己“客觀”、“公正”、“准確”的定位,已經樹立起了在人們心中的“權威”,報紙對於事件的報道或者評論,往往會以專業的水准進行,而不會出現類似於謠言或者傳言,對事件發表觀點也不會“捕風捉影”。相對而言,都市報評論是公眾最可靠的“傳聲筒”,都市報評論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會越來越重視公民的心聲,公民也可以更加放心地表達自己的訴求。都市報會在未來為公民表達訴求站好第一崗。

(二)評論將會成為報紙核心競爭力的

《華西都市報》老總席文舉曾在一些場合發表過“要加大評論建設和力度”的講話。在美國,評論是傳統,報紙千差萬別,唯獨社論版和其對開評論版固定不變。都市報對評論會更加重視,這種“重視”將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都市報會增加評論數量,篇幅也會增加,評論的手法將呈現多樣化,評論質量也會提升,甚至會增加讀者來信的數量。第二,都市報立言的力量會加大,第三,專業評論員的隊伍加大、報社評論部建設更加健全[3]。

(三)都市報評論會彰顯地域特征,做好市民的貼心“小棉襖”

媒介正由大眾傳播時代走向窄播時代,細分市場已成為流行趨勢,一些全國性大報正在努力創辦各種專業性小報和地方版,以使報紙更具有針對性,都市報也不例外,都市報會更加注重抓住地域特征,強針對性這一優勢,將市民生活融入報紙,使報紙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面鏡子,彰顯是非曲直,人倫道德。爭取與都市報新聞同步,做到“報評雙飛”。傳達市民最本真的聲音,是評論需要注重的,因此都市報評論更會好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努力做好市民的貼心“小棉襖”。

(作者簡介:鄔粉粉,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涂光晉.時代之“聲”[M].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評論專欄.華商報,2011年9月至10月.

[3] 甘遜.都市報評論的特點、不足及發展趨勢[J].報刊觀察,2003(3).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