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婚戀節目研究的軌跡與問題--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中國電視婚戀節目研究的軌跡與問題

——基於CNKI(2003—2012)文獻的述評

張蓓

2013年05月15日16:1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選取2003年以來國內有關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論文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國內學者對於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話題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電視婚戀節目興盛的社會因素與媒介環境、電視婚戀節目的美學特征與敘事風格、電視婚戀節目的問題及其發展策略、電視婚戀節目與媒介倫理失衡、電視婚戀節目與青年擇偶觀等等。分析發現:研究者對於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不同學科探討的分布比例不盡合理,缺乏多學科的綜合探討、研究論文數量豐富,但信息重復,缺乏深刻的學理性研究、側重於理論研究與個案分析,實証調查與量化研究明顯不足、研究集中於國內電視節目,沒有拓展到國際領域,更缺乏比較研究。

關鍵詞:電視婚戀節目﹔研究軌跡﹔文獻述評

1988年,大陸最早的電視婚戀節目《電視紅娘》在山西電視台開播。此后,電視婚戀節目以獨特的形式在電視屏幕上經歷了迅速竄紅、走向衰落、再度復興、漸入高潮的發展軌跡。近三年,《非誠勿擾》、《百裡挑一》、《我們約會吧》、《相親齊上陣》等節目的開播,電視婚戀節目儼然成為電視奇觀,其繁榮之勢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的研究論文層出不窮。新聞傳播類的主要期刊如《現代傳播》、《當代傳播》、《新聞界》、《新聞知識》、《傳媒觀察》、《新聞與寫作》、《新聞愛好者》等對電視婚戀節目分別進行過專題討論、個案研究。不僅如此,電視婚戀節目的熱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引起社會學、教育學、文化學、倫理學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中國青年研究》、《青年研究》、《教育評論》、《電影文學》等期刊也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關於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成果已漸進規模。

一、電視婚戀節目研究狀況的統計分析

目前學術界對電視婚戀節目這一概念尚無統一界定。本文中的“電視婚戀節目”是指“一種以電視為節目媒介,以愛情和婚姻為主要題材,集服務和娛樂為一體的電視綜藝節目。”[1]從現有研究的學術成果上看,此類節目又被稱作“電視交友節目”、“電視相親節目”、“電視征婚節目”、“交友真人秀節目”等。基於對電視婚戀節目的多重界定,本文按照“電視婚戀節目”、“電視交友節目”、“電視相親節目”、“電視征婚節目”、“交友真人秀節目”五個關鍵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文獻的篇名中搜集了2003∼2012十年間的相關文獻281篇。其中期刊論文232篇,報紙文章18篇,碩士論文31篇。詳細數據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論文在2003∼2009年之間數量很少。2010∼2011年達到頂峰,2012年有所下降。這樣的一種研究趨勢與電視婚戀節目的發展相符合。有學者認為,國內電視婚戀節目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88∼2002年婚介階段,主要以服務類節目形式出現。由於服務性有余而娛樂性欠佳,研究的意義不大,並未引起學者們的太多關注﹔2003∼2009年速配階段,主要以綜藝娛樂類節目形式出現。作為一種節目形態,婚戀節目創新性不足,熱鬧不久便銷聲匿跡。這一時期婚戀節目開始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研究的視角主要集中在新聞與傳媒領域,例如電視婚戀節目興起與衰落的原因,節目發展的形態,節目的藝術特征等。這一時期,關於電視婚戀節目研究的文獻絕對量很低,平均每年隻有3篇﹔2010∼2012年真人秀階段,婚戀節目不再僅僅是相親,成為了展現人間百態的媒介窗口。隨著各類電視婚戀節目火爆熒屏,它也成為了各個學科的學者探討的熱點話題。從表1可以看出,近3年來,有關電視婚戀節目的文獻平均每年89篇,研究空前繁榮。此外,這一時期學者們開始更多關注節目形態之外的其他研究議題,電視婚戀節目興起的時代背景、媒介環境、價值理念、傳播方式、社會影響及負面效應等。研究內容更加細化和深入,研究角度也更加多樣。

二、電視婚戀節目研究的主題及內容

(一)電視婚戀節目興盛的社會因素與媒介環境

學者們認為,作為一種新的傳播現象,電視婚戀節目的興起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和媒介環境。從社會因素看,電視婚戀節目的內容同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相契合。社會轉型促進多元文化的萌生,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每個人都有獨立選擇婚姻戀愛的方式,他人無權干涉。而繁忙的都市生活也誕生了一大批“剩男”、“剩女”,電視婚戀節目擴展了他們相識的空間。“社會大環境我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轉型期間蜂擁而至的各路價值觀,沖撞著傳統的思想觀念,愛情不再含蓄,相親也不必藏著掖著了。另一方面,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越來越緊張的生活節奏,讓人們無暇再像以前那樣悠閑地花前月下,愛情已經變成了方便速成的快餐,電視相親節目也就應運而生,成為眾多80后年輕人的情感交流平台。[2]”從媒介環境看,電視婚戀節目的興盛與節目制作精良有關。傳媒體制的市場化,媒體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雙重競爭的壓力。為了迎合受眾,提高收視率,電視婚戀節目在制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資金和先進技術,注重節目的每一個細部——在嘉賓遴選、節目編排、流程設計、話題策劃、甚至舞台背景、燈光配置、音響效果等各個環節都盡善盡美,力爭突出自己節目的品牌特色。“在制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資金和先進技術,扎扎實實地做好節目的每一個細部,從而提高節目的整體質量,才是更實在、更可靠的思路。……也許,“制作為王”才是今后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方向。[3]”

(二)電視婚戀節目的美學特征與敘事風格

對於電視婚戀節目的美學特征與敘事風格,也是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領域。一些研究者認為,當代的電視婚戀節目具有明顯的后現代美學表征,表現為復刻化的審美取向、平民化的審美追求、反傳統的審美判斷。特別是反傳統的審美判斷,使節目“主流價值觀念的喪失沖擊著受眾的視線,審美變成了審丑、露丑、示丑,嘉賓的“暴露癖”與觀眾的“窺私癖” 在堂而皇之的相親幌子下得到了滿足。[4]”在電視婚戀節目的敘事風格上,學者們認為,盡管電視婚戀節目容易流於“媚俗”和“濫情”,但一些優秀的電視婚戀節目還是頗得敘事藝術的奧妙。林勇以《非誠勿擾》為個案,對其敘事機制進行了解析。他認為,《非誠勿擾》的敘事藝術的成功之道在於融合了“游戲”與“紀錄”的節目形態、兼顧“類型化”與“個性化”的角色選擇、“起承轉合”的戲劇過程以及“沖突”的可能性、閉合時空中的極端情境和時間壓[5]﹔還有些學者認為電視婚戀節目在敘事上更加注重話題的營銷傳播,在話題的營造上體現出公共性、爭議性、現實性、尖銳性等特點。

(三)電視婚戀節目的問題及其發展策略

電視婚戀節目的特點也衍生出一些問題,其中節目的同質化經常被研究者所詬病。從1997年鳳凰衛視播出台灣華視制作的《非常男女》到1998年上海東方衛視播出《相約星期六》、湖南衛視播出《玫瑰之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20多家省級電視台開設了此類婚戀節目。有學者認為婚戀節目同質化的危害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節目同質化致使觀眾審美疲勞,二是節目創造力減弱缺乏新意[6]。那麼,在成功獲取了第一步的注意力資源后, 如何持續性發展,將電視婚戀節目進行到底,是學界與業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一些學者從節目所要堅守的品格來談電視節目的長遠發展。例如,電視婚戀節目與制作團隊需突出服務性與公益性,盡管目前節目游戲化傾向嚴重,但還需堅守它的終極目標就是為男女青年走向婚姻殿堂鋪路。另一些研究者則從新聞實踐的角度探究電視婚戀節目的發展方向,學者門大泉提出四點建議:除了談話、聊天,還可以採取直播節目、專題節目、選秀節目等眾多節目的優勢,創造電視婚戀節目新的發展空間﹔電視婚戀節目應突破嘉賓在演播室交友的格局,塑造令觀眾身臨其境的外景交友節目模式﹔除了演播室常規節目之外,還可以搞過行業專場節目,開拓嘉賓源。報紙、雜志要對節目多加關注,廣播、電視、網絡實行同步播出,實行多媒體互動的傳播策略[7]。總體來說,多數研究者對電視婚戀節目的發展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他們認為隻要社會“單身潮”不退,電視相親還會繼續熱下去。

(四)電視婚戀節目與媒介倫理失衡

2010年6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及《廣電總局辦公廳關於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人民日報發文《收視率誘導逐利亂象相親節目低俗化當止!》。同日,新華社發文《“電視紅娘”:如何牽紅線而不踩“紅線”》,兩大國家級媒體同日對電視婚戀節目提出批評,實屬罕見。自從電視婚戀節目出現於熒屏,關於其媒介倫理規范的探討一直是學界與業界的熱門話題。研究者普遍認為目前電視婚戀節目存在嚴重的媒介倫理失范現象。概言之:1.話語暴力。話語暴力充斥節目,嘉賓言語極盡嘲諷、挖苦之能事,“毒舌”飛舞,在交流的過程中缺乏平等與善意。2.錯誤的輿論導向。對於權力與金錢的崇拜在男女嘉賓光鮮的外表下一覽無余,衡量“成功人士”或“社會精英”的標准被狹隘地局限票子、房子、車子等物質因素的范圍,婚姻在金錢的誘惑下儼然變成了一樁買賣。3.大肆炒作。對於那些上電視相親節目的男男女女來說,目的也並非為了尋找伴侶那麼單純。一些嘉賓通過說一些出格的話,做一些越位的事,挑戰大眾的道德底線,使自己迅速成為話題人物,從而名利雙收。中國傳媒大學徐舫州教授從電視婚戀節目的本質屬性上道出了問題所在,他認為“部分相親節目實際上是娛樂節目、真人秀節目,服務化被淡化了”[8]。

(五)電視婚戀節目與青年擇偶觀

電視婚戀節目為廣大單身男女提供了一個新穎的交友平台。隨著節目的熱播,男女嘉賓通過電視媒介所表達的擇偶觀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學者王芳通過對《非誠勿擾》388名男性嘉賓擇偶觀的個案分析指出,“郎才女貌”的擇偶意識依然存在,但是絕大多數男性選擇配偶時更為看重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這是社會邁向進步的一種體現。雖然“男高女低”的模式仍然存在,但一些男性能夠接受女性的自信與獨立,希望女性能夠事業與家庭兼顧。祝平燕以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為視角分析了參加電視婚戀節目女嘉賓的擇偶觀。她認為女嘉賓的擇偶觀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生存理性,女嘉賓擇偶是為尋求一種安全感。經濟理性,女嘉賓通過擇偶來實現經濟地位向上流動。社會理性,女嘉賓希望找一個社會地位比自己高,以便於快速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學者闞宇衡從《相約星期六》節目中隨機抽取2010∼2011年303位電視相親嘉賓的狀況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當前社會兩性戀愛與擇偶的方式、標准發生了變遷,而其‘男下娶,女上嫁’的觀念尚未發生本質變化。[9]”

三、電視婚戀節目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不同學科探討的分布比例不盡合理,缺乏多學科的綜合探討

電視婚戀節目的興起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不僅僅是媒介事件,而是具有多重屬性的社會現象,可以從多個不同的學科領域進行探討。從發文的數量看,不同學科對於這一社會現象的關注與探討狀況差別很大。四分之三的論文集中在新聞與傳媒領域,其它的一些領域如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則相對較少。從論文的研究視角看,單一學科、單一內容、單一視角、單一層次的研究比較普遍,不同學科、多重視角的綜合研究相對較少。這種研究狀況的主要弊端是論文深刻性不足,視野狹隘,很難對電視婚戀節目的多重內涵作出有效的把握。因此,除了各個具體學科分別從各自視角出發進行研究與探討外,還盡可能從多學科綜合的視角來對它進行探討。

(二)研究論文數量豐富,但信息重復,缺乏深刻的學理性研究

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近三年關於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論文數量可觀,論文所涉及的內容也很寬泛。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大多數的論文的研究內容固化在一些特定的領域,如電視婚戀節目熱播的原因、媒介倫理的缺失、發展的前景的展望等。許多作者的論文觀點相近,內容雷同。因此,盡管論文數量可觀,但就整體而言質量並不高。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應向理論研究的縱深邁進,例如可以將電視婚戀節目的討論置於社會轉型期新聞媒介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互作用的生態環境中進行考量,擴展研究的空間。

(三)側重於理論研究與個案分析,實証調查與量化研究明顯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數的電視婚戀節目研究更側重於理論研究和個案研究,特別是隨著《非誠勿擾》節目的熱播,圍繞這一節目的個案研究有數百篇。研究者往往依據一些理論概念進行主觀分析,心得式的議論十分普遍。從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看,缺少有創建、有深度、有數據支撐的定量研究,特別是從受眾層面探究電視婚戀節目的傳播效果更是鮮見。從現有的文獻上看,僅學者風笑天、習涓《電視征婚,有助於青年人擇偶嗎?》、羅京濱《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對大學生婚戀觀的影響》、廖聖清《電視相親節目的創新與發展》等論文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電視婚戀節目對受眾擇偶觀的影響。在新聞與傳播領域,電視婚戀節目研究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尤為加強實証調查,特別是從傳播效果研究與受眾研究角度對傳播效果、觀眾結構、節目評價等方面進行考量,建構一種科學的節目評估體系。

(四)研究集中於國內電視節目,沒有拓展到國際領域,更缺乏比較研究

絕大多數的電視婚戀節目的研究隻關注到國內婚戀節目,而沒有將視角拓展至國際領域。經檢索,僅學者謝耕雲在2006年《中日韓電視婚戀節目比較》一文中將中、日、韓三國電視婚戀節目形態進行了比較。電視相親無論在西方還是相對保守的東方都成了熱播的節目。美國福布斯電視台推出“誰能嫁給百萬富翁”,韓國電視台有“黃金小姐”,德國RTL電視台的“給農民找老婆”,“各國的電視人對婚戀節目進行過不同的探索,演繹出不同的節目形態。現在世界各國婚戀節目的形態多達數百種。[10]”隨著媒介交流的全球化,考察國外的新聞傳播環境,借鑒與吸收國外先進的傳播理念,將有助於拓展中國電視婚戀節目的視野。

基金項目:本文是謝鼎新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廣播電視研究的演變(1923-2010)”(10YJA860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蓓,女,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與傳播、新聞傳播史、新聞倫理與法規研究。

參考文獻:

[1] 蘇華.速配類婚戀節日初探[D].武漢人學,2005.

[2] 樊川.電視相親節目何以火爆[J].商業文化,2011(8).

[3] 苗棣.制作為王:《非誠勿擾》的成功之道[J].現代傳播,2010(5).

[4] 馮資榮.后現代語境下電視相親節目的“審丑”尷尬[J].創作與評論,2012(4).

[5] “娛樂就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非誠勿擾》的敘事機制解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4).

[6] 梁莎莎.電視婚戀類節目發展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2.

[7] 門大泉.電視婚戀交友節目發展策略[J].聲屏世界,2009(4).

[8] 項仲平.電視相親節目低俗化現象的反思與服務化的品質追求[J].電視研究,2010(9).

[9] 闞宇衡.從電視相親交友類節目看當前社會婚戀價值觀——2010—2011年調查報告[J].當代社科視野,2011(5).

[10] 謝耘耕.中日韓電視婚戀節目比較[J].新聞記者,2006(7).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