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於青年亞文化的分析在西方社會較多,在中國還屬於前沿研究領域。為加深對大眾傳媒與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關系的宏觀研究,選取兼具流行性與復雜性的《全美超模大賽》電視選秀節目進行分析,向受眾展示符號及其背后的亞文化現象。目的在於借助青年人中火熱的《全美超模大賽》模特電視選秀節目,從傳播學視角,以跨學科的分析方法,探索電視選秀流行熱潮下,青年受眾群被亞文化影響的傳播過程,提出考慮地域性差異與受眾反饋的跨國傳播模式。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傳播﹔電視選秀節目﹔全美超模大賽
一、引 言
亞文化(Sub Culture)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青年亞文化,是指在青年群體中存在的,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它以顯著區別於主流文化的風格和樣式表現出來,為社會上處於從屬地位的青年所接受,其主要特征是邊緣性與抵抗性。
二、《全美超模大賽》青年亞文化的跨國傳播模式
基於1948年由美國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提出的,后廣為引用的“5W”大眾傳播基本模式,構建出以《ANTM》體現的青年亞文化跨國傳播模式:
(一)《全美超模大賽》的傳播者
《ANTM》大賽由2003年開始在美國UPN電視網絡播放,第三季開始每半年舉辦一次。2006年由於UPN和WB電視台合並成The CW電視台,由第七季起改為The CW播放。CW電視台針對當今年輕的收視群體,成為了唯一一家針對18∼34歲年輕觀眾的電視台。
目前《ANTM》選秀節目已經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第15季由CCTV2播出,第17季奇藝被授權高清轉播,第18季、19季優酷被授權高清轉播。
(二)《全美超模大賽》的傳播內容
《ANTM》通過模特選秀節目的電視語言表達出的青年亞文化是傳播內容。在《ANTM》是特定符號代碼與實踐的復雜結合,符號與風格之間進行著編碼與解碼的過程。正如伯明翰學派霍爾等人所說“風格問題,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時代的風格問題,對戰后青年亞文化的形成至關重要”[1],傳播內容需要以“風格”為核心問題界定。根據伯明翰學派迪克•赫伯迪格的亞文化研究路徑,整體而言,《ANTM》中的青年亞文化體現出明確的風格:在現代女性高度自覺情況下,以原有的、青年熱愛的亞文化社群風格為藍本,凝練出兼容並包的審美傾向和個性展示。由於它並不是單一青年亞文化的表現,而是多元化文化的凝練,使傳播內容在傳播受眾中具有普適接受性。
風格指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抵抗,作為“風格”的功能豐富了傳播內容的內涵。抵抗源於社會結構矛盾、階級問題、與之相應產生的文化矛盾,與中國青年群體的部分需求同源。那些在現實社會中被支配性邏輯所貶低或誣蔑的亞文化群體通過互聯網結成的人際關系網會更具凝聚力,亞文化內部成員在強烈的認同感召下,結成一個同呼吸、共患難的“我們”。
(三)《全美超模大賽》的跨國傳播渠道
1.互聯網媒介為主的小眾傳播
觀看《ANTM》的中國青年人無疑是一個經過界定小眾群體,傳播者至少是網絡技術的先鋒、英語熟練、對於美國文化有興趣與向往的一部分人,符合小眾傳播對於受眾的界定。小眾傳播的特點大致可以歸結為“內容更加專門化,接受者更為自由、主動,更富有選擇余地,傳播者更加關心和了解接受者的各種需要,利用互動的新型媒介進行傳播的傳收雙方,都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等。[2]”《ANTM》在從美國到中國的傳播運作中實際上走向了小眾化趨勢,它主要就是靠互聯網媒介這一非正式渠道傳播。小眾傳播注重受眾的反應,這是個雙向互動的影響過程。字幕組網站通過獲得受眾的反饋來決定傳播內容的。這種傳播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改變了媒介與受眾之間的傳播關系和話語環境。受眾由簡單的旁觀者、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參與者、選擇者。個人在互聯網平台上選擇自己關注的話題,表達觀點、制造議題,而在這時傳統媒體形式又開始介入,傳統媒體的介入,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討論。如此循環,屬於互聯網的議程設置模式正在形成,即:
2.人際傳播
《ANTM》必然也會以“口口相傳”的人際傳播模式存在,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任何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和他人之間的交往。青年受眾會將其推薦給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以求獲得更大范圍的討論。在這個模式中每個人同樣也是信息的發出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響別人的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影響。或者說,這是互聯網傳播模式植入現實生活中的存在,當普通人收看《ANTM》時又會重新回到互聯網中去,加入該傳播模式。
(四)《全美超模大賽》青年亞文化在中國的受眾
觀看《ANTM》的觀眾成為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受眾,根據理論分析可知這部分受眾多為青年人,並且會通過互聯網形成並加入青年亞文化集群,並且壯大該青年亞文化社群。《ANTM》借助於電視選秀節目這一視覺文化形態,用符號形成風格完成了意義、快感、身份認同的承載體與激勵體的“偉大使命”。青年人在抵抗中加深認同感,利用互聯網,聚合成社群,它形成了這樣的一個集群模式:
符號、風格與《ANTM》之間形成編碼解碼的相互關系。ANTM通過互聯網傳播給中國青年受眾,受眾通過互聯網產生認同感,並通過產生青年亞文化社群,社群在這一效果下不斷擴大,進而影響中國青年,中國青年中的一部分受到影響而成為中國青年受眾,並繼續循環反復下去。
1.認同感
青年亞文化群體渴望找到同類,找到屬於自己的集體風格,這既是青年人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也是現代社會自我認同危機突出的表現。《ANTM》的風格從多個方面提供給中國青年缺失的認同感。《ANTM》提供了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視野:一切都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象征死亡的吸血鬼、滴在揉皺了紙張上的鮮血、鼓噪刺耳的音樂、犯罪現場的受害者、一句刻薄的評判……《ANTM》將一切可能導致青年認同的反常美學現象收納進來。《ANTM》爭取到最廣泛的女性受眾的認同,充分說明“娛樂選秀節目的火爆,實質上是當今的受眾們特別是女性受眾的審美價值觀強烈的影像化訴求。[3]”
超模的“越軌行為”被節目解讀成獨特“個性”的展示。第5季中Lisa曾經在鏡頭前小便,自稱“Lisa媽媽”對別人說教、口無遮攔、認為自己唯一的缺點只是近視,公然與評委頂撞,在房間裡醉酒並謾罵。但是她的這種傲慢、自大的個性卻成為她的“標志”並被挑選出來參與17季“全明星賽”最終奪冠。青年人從Lisa身上感覺到了一種身份,“這種身份是那些‘正派社會’給違背了令人尊敬的准則和期望的越軌者貼上的標簽,被貼上標簽,就是接受一種社會身份,接受一種社會生涯的可能性,這種社會生涯違背了‘體系’的規則和慣例。[4]”但被社會標記為“越軌”的情景、身份和職業恰恰是青年亞文化群體中的成員所具有的共性,他們的“越軌”在群體中成為“常規活動”給他們同舟共濟的感覺。
中國青年將《ANTM》當作一個遍布認同感的環境,無論興趣多麼迥異、品位多麼獨特的小眾人群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他們加入這個環境中,以此來逃避現實與壓力。
2.互聯網平台
當新媒體給予平台,青年亞文化就有了進一步滋生、傳遞、擴散的土壤,其話語權通過融入、影響、改變主流文化得到實現。在網絡世界中,用戶可以丟掉現實世界裡的包袱和身份,去承擔新的角色,從而體驗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更多”機會。網名是虛擬的“自我”,與精神的和身體的“自我”相分離。在網絡世界的亞文化集群當中,虛擬的自我比現實的自我更加強大,憑借互聯網強大的傳播力量獲得了話語權。
互聯網這一現代傳媒手段的豐富運用給予了青年亞文化表達自我的開放性空間,為青少年群體性的自我認同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資源。因為在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有著自由的互動空間,青年亞文化群體可以探索從前被當作威脅、被嚴格控制的意識傾向,充分表達個體認知的感官體驗和情感需求,在自己創造的審美世界中盡情釋放主體意識[5]。
3.社群
《ANTM》以模特為核心吸引力,構建了專屬於自己的一個符號體系,以符號作為“局內人”和“局外人”的標識完成身份認同的通關密語。基於此,《ANTM》愛好者在青年聚集的SNS網站形成社群,比如豆瓣網的ANTM小組,人人網的ANTM公共主頁,百度的ANTM相關貼吧。在其中,還進一步發展出“字幕組”亞文化群體。事實上,“字幕組”和貼吧之間無形當中形成了一種經驗和表意的斷裂,即在青年亞文化當中,開創者和追隨者的區分一直是必要的,這種區分會有一套復雜精細的身份體系,用於鑒別一個亞文化集群當中的頭面人物和平凡的成員。青年亞文化在團體內部表現為合作與支持,在團體外部則是競爭與對抗。這種對抗不僅表現在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還會在亞文化內部區分出群體。
(五)《全美超模大賽》青年亞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效果
青年亞文化傳播在群體內達到的效果大多是偏向於正面的,而對於整體社會而言效果趨於負面,在警惕負面影響的同時,青年亞文化“反哺”功能的榮光尤為突出。《全美超模大賽》中的青年亞文化在青年亞文化群體內的傳播效果主要包括:為孤寂的中國青年提供群體歸屬感,為青年人提供了全新的角色認同,滿足中國青年的表演欲,作為負面情緒宣泄的出口,和帶動成員更加深入的認識、理解、融入社會及其運行模式。而在社會上的傳播效果則包括:過分抵抗主流文化,爭奪話語權,公眾“窺私”與“從眾”心態普及,西方消費主義思潮泛濫,社會群體意識引發沖突,不利於社會穩定和青年亞文化的“反哺”功能。
(六)青年亞文化的消解和收編
在電視節目的傳播過程中主流文化會對青年亞文化從意識形態與商業兩方面進行收編。第一種意識形態的收編方式中,主流文化會通過將亞文化界定為違反社會准則,對亞文化進行邊緣化弱勢化,來對亞文化進行強烈的抨擊。較為聰明的媒體會選擇性地報道亞文化群體溫和的一面,加以“他們本質也是正常人”的解釋,忽略亞文化群體中不同於主流文化的部分,或將這一部分的重要性抹殺掉,來去除其差異性,它們看似解構了精英階層的話語權以及傳統媒介的霸權,完全站在草根的層面,從另一個“小眾”的視角來實現並最終完成整個亞文化的收編。
相對於意識形態收編而言,商業收編顯得較為隱秘和微妙。商業收編力量可以通過“長尾效應”滲透到青年亞文化社群之中。以在節目當中出現的各種亞文化服飾為例,經過《ANTM》的傳播效應,這些原本限定在個別亞文化集群中的服飾會成為主流社會中普通受眾追逐效仿爭相購買的對象,伴隨著激增的市場需求,大幅度提高其產量。在這一過程當中,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亞文化服飾當中難以被普通群眾接受的符號和信息將被替換掉而成為一種對消費者友好的服飾風格。商品和市場無處不在的觸手一方面對亞文化服飾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將亞文化服飾歸入潮流和時尚的范疇內。而很不幸地是,時尚會使得任何一種亞文化在時尚當中自行消解,從而成為一種主流文化。這是與篡改作用相輔相成但比其更加強大的一種收編方式,它利用了資本的力量將主流文化的國境直接延伸至亞文化的疆土之上。
三、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對《全美超模大賽》的重塑
拉斯韋爾的“5W模式”忽略“反饋”傳播因素,應當予以補充。選秀文化首先是受到主流社會的影響的,主流社會龐大的觀眾群是包括《ANTM》在內每一個電視選秀節目的衣食父母。“震驚效應”使得大眾建立起“震驚防御”機制,主動地拒絕接受過於極端的先鋒文化,這樣“震驚”就會被自覺地緩沖,規避。在青年亞文化的討論當中,這種防御機制使得所有的符號意義都失去了實現的可能。而《ANTM》為了節目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附庸迎合主流的價值體系,忽略或抹殺過於尖銳的極端文化,從而保証節目自身的收視率。盡管在持續不斷的文化收編之戰當中,青年亞文化注定最終會被打上戰敗者的身份,然而主流文化所付出的代價也將是顯著的。在青年亞文化被主流社會收編之后,會自動轉性成為大眾文化並保持對傳統價值觀的抗爭姿態。主流文化通過媒體的意識形態塑造和市場的強大覆蓋力對亞文化進行收編,而亞文化同樣通過這兩種渠道反作用於主流文化,並對主流文化產生影響。這一現象會進而在媒體和市場這兩個傳遞渠道中明顯地表現出來。
(一)美國本土文化對《全美超模大賽》的重塑
1. 主流價值觀的影響
盡管《ANTM》節目本身打著宣揚個性的招牌,宣稱接受並支持各式各樣的思想和文化,但不幸地是無論節目本身是否做出了努力,社會主流價值觀對《ANTM》的強烈影響還是會在節目中頻繁地體現出來。這種對主流的妥協事實上意味著《ANTM》對差異性的支持具有強烈的目的性,而並非對傳統電視選秀節目和社會共識的突破。
例如,《ANTM》節目無疑在向觀眾傳達模特職業更本質的意義,即模特職業和商業的緊密聯系,她們能為商人們的產品代言,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而這一觀點的確立,是對現今主流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金錢驅動力的妥協。盡管節目的宗旨是尋找不同女性的美,宣示接受胖型女性成為參賽模特,但節目的指向無疑相反,結果卻引導更大量的女性去“減肥”。這充分表明《ANTM》依然堅守著當今社會對身體的審美取向,終將冠軍頒發給那些“非體重超標”的模特。
2.受眾的反饋機制
為了滿足受眾需求,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點擊率會過分迎合青年亞文化需求,但因為青年群體的壯大,這種亞文化被主流文化收編並被賦予大眾文化的含義。在這一點上,《ANTM》做出了努力,諸多種的亞文化符號得以在《ANTM》中再現。這一現象即被解釋為亞文化對《ANTM》電視選秀節目的重塑。
受眾具有窺私心理,為引發討論,從而制造熱點,帶來收視率和關注度的上升,女孩們的所有生活都會充分暴露並傳播出去,節目在制作和剪輯過程中會選擇刻意夸大私底下的人際關系矛盾,而不是隱藏它們。每一季當中都會發生很多次選手間的爭吵甚至沖突,在節目時間中佔到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而且其中不乏一些的侮辱性語言。第17季的“星級復活賽”由過往16季中“最受歡迎”、“最受矚目”、性格最突出的選手們組成,尤其強調“個性”(Personality)的重要性,該詞在該季度中出現的詞頻高達82次,平均每集出現6次。每個選手風格各異的強烈個性連同由這些人共同參賽引發的矛盾和沖突作為賣點,被用來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而節目本身也以此具備了以往所不具備的元素。
(二)《全美超模大賽》全球化環境下對中國的影響
不同於美國本土,中國的受眾由於地域的差異性,無法對《ANTM》節目本身完成價值觀的反饋,渠道的缺失最終導致反饋機制的失效。其影響更多地體現為,或至少是促進了中國電視選秀節目對西方電視節目的有意借鑒。這種借鑒體現在諸多方面上,其中尤為以巴赫金提出的狂歡理論最適用於對青少年亞文化的分析,並且在中美選秀節目中相互鏈接。就中國而言,“超女”的核心思想是“想唱就唱,唱得響亮”,一掃過去的羞澀和膽怯,繼承了宣泄性。在至於電視選秀節目“狂歡化”的另一特質顛覆性和大眾性,我們則可以從結構主義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異同進行分析。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反權威、反成規、反理性、反傳統。電視選秀節目的顛覆性還表現選手的一夜成名和脫胎換骨,無論是中國的《超級女聲》還是《ANTM》都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灰姑娘變公主的神話。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的路人一夜之間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並在瞬間擁有了眾人皆知的明星偶像,這本身就是對常態生活秩序的一種游戲性顛覆——它顛覆了在常規狀態下獲得聲名和財富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的累積。《ANTM》還結合了職場節目的特點,而中國的選秀節目與職場節目涇渭分明,《ANTM》對於糾正我國的電視選秀節目的過度娛樂化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在《ANTM》所強調的“個性”在傳播入中國后,在青年中聚合成亞文化群體,並且讓眾多青年人產生並思考新的職業選擇,勇於身體語言、行為表現來展示個性,並且為扭轉中國的選秀節目同質化傾向提供契機。
由此可以看出,《ANTM》傳播過程帶來的后續影響,是美國青年亞文化對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重塑。在中國本土的主流價值觀和美國亞文化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電視選秀節目呈現出一幅別具一格的文化風格,即一種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的復合意象。《ANTM》選秀節目跨國傳播的意義在於,電視選秀節目不再只是作為傳輸介質或娛樂明星的批量生產商,它可以營造出一個健康多元化的討論環境,使得亞文化得以發展,讓青年人在狂歡化的亞文化自我發掘到正面價值。
基於此構建跨國環境下重塑機制的模式圖(如圖4),青年亞文化集群對主流文化的影響通過中國青年的價值觀體現出來,而且中國本土的青年亞文化集群與中國青年的相互影響會一直持續。而這種被影響的主流文化會對中國本體的電視選秀節目進行重塑。
四、結 語
在青年亞文化或持久或短暫的生命周期當中,自會有其鼎盛的時刻,也會有其消亡的瞬間。本文主要聚焦於這種時刻,探討了青年亞文化隨著時間推移而轉換的事實和變化的過程,而並不是聚焦於某一青年亞文化本身,或去研究青年亞文化的明確定義。經過本文研究與討論,已總結出可以廣泛適用的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周期模式圖,如圖5所示。
青年亞文化存在的總體含義在於抵抗,從它們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與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的抵抗,對其價值觀的顛覆和對其收編行為的抗爭。而事實上當主流社會試圖去解讀亞文化群體的時候,亞文化也在同時對主流文化進行著解讀。每當對青年亞文化的解讀更深入了一層,也同時意味著為亞文化群體深入了解主流文化增加了可能。這正是本文的價值所在,在這個過程當中良性的文化交互應該是值得珍惜和提倡的。
《全美超模大賽》作為一個全球熱播的優秀電視選秀節目,在青年亞文化傳播的研究方面提供了足夠的事例支撐。該節目試圖營造一個支持各類青年亞文化的多元化環境,盡管由於對主流價值觀的妥協而失敗,但仍然成功打造了一個具有一系列特定價值觀的節目框架。一方面,《全美超模大賽》與本土受眾與美國主流社會形成了成熟的交互機制,在多種文化的沖擊下不斷進化著﹔另一方面,該節目在跨地域性的傳播過程中傳遞了美國的意識形態,促進了中國青年亞文化集群的擴大,進而影響了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並引起中國本土電視選秀節目的有意模仿。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我們不能排除一種可能,即建立起外國受眾對《全美超模大賽》的重塑機制,屆時又將引發新的文化交互機制。而在多元化健康的討論環境下,各類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以各自的方式傳播發展並在激烈的斗爭中形成新的文化體系,這種豐富多彩的協同演化將是對未來一種生機盎然的暢想。
(作者簡介:凌藝婷,女,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業務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陸道夫,胡疆鋒.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黃旦.新聞傳播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 高群.大眾文化與“娛樂選秀”節目[J].文藝爭鳴,2007(5).
[4] 陶東風,胡疆鋒主編.亞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 張倩.當前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審美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