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化時代文化娛樂化現象解讀--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泛娛樂化時代文化娛樂化現象解讀

——評《娛樂至死》

馬麗娟

2013年05月15日16:5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娛樂至死》是一本對現實和當今生存狀態很有意義的書。波茲曼用獨特的視角解讀了公眾話語正在以一種娛樂化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文章從“媒介即隱喻”、“娛樂時代的到來”、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啟示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針對當今社會文化娛樂化現象進行了深度解讀。

關鍵詞:娛樂至死﹔媒介﹔赫胥黎

《娛樂至死》是一本對現實和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態很有意義的書。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甘心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一份精彩、有力且難以辯駁的控訴書。

人們關注的1984年喬治•奧威爾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而奧爾德斯•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1]中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奧威爾過錯,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而波茲曼想告訴我們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我們將處在一個娛樂至上的環境中。而他在這本書中同樣做了詳細的說明。

一、媒介即隱喻

1.媒介即信息。文章的開始就引用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的觀點,作者毫無避諱地與這位學者聯系在一起。麥克盧漢認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2]。如果追溯到更早時期,柏拉圖提出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人類會話的形式上,並且假定我們會話的形式對於要表達的思想有著重大的影響,容易表達出來的思想自然會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是語言的產物,每一種媒介都提供了新的定位,創造出新的語言符號。“媒介即信息”中信息是對事物的明確說明,以一種符號形式表現出來。而現實中的媒介並不具有這種功能,它更像是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媒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指導人們如何看待問題、了解事件的發生和結局。語言即媒介,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內容。

2.媒介即認識論。正如早期部落首領通過口述的民法為控訴人伸張正義﹔大學中通過口試考核學生等等,說明了媒介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文化,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文化前進。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每個階段的媒介都有著自身的特點。新的媒介的產生必然會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賦予詞語新的內涵,打破原有的話語結構。

印刷術統治下的美國,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一時間被放大。紙質閱讀的時代讓更多人感受到媒介的無形力量,正如托馬斯•潘恩代表了他那個時代高度的文化教育程度,一個胸衣制造商可以寫出如此強有力的文章。媒介的改變必然會帶來思想上的轉變,這種表現形式是嚴肅的、是意味深長的。與此同時,這種文化的傳播對人們的思想無疑是一種解放,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報紙、書籍的出現猶如新鮮的血液注入人的體內,伴隨著各種宣傳廣告也登上了文化的舞台。

二、娛樂時代的到來

19世紀中期,電報、報紙的結合為“娛樂業時代”奠定了基礎。電報的發明在通訊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起到的質的改變。它將會創造出一種新的話語定義。電報和報紙的結合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報紙過去的形象,報紙的時效性發揮出來,開始了所謂的“今日新聞”,電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以一種更加快捷、更加有效地形式出現。

攝影出現以后一直被作為另一種“語言”使用。它可以形象地表達出文字所描繪的東西。人們開始從接觸簡單的文字信息轉變為這種圖文並存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觀、有效地接觸信息。照片以一種奇特的方式成為電報式新聞的絕好補充,這種傳播更加感知、具體。這種全新語境的產生,人們更多地關注娛樂化的東西。

電視的出現推動了娛樂業的發展,它在很多方面充當了指揮中心。我們對媒介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電視的影響。電視已經成為文化和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著現實生活的種種現象。電視作為指導人們生活的風向標引領人們走向娛樂時代。人們對報紙、廣播的痴迷開始衰減,電視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電視作為傳播信息的一種途徑,它是以娛樂為目的的,這種傳播模式包容了話語的所有形式。

娛樂時代的到來,讓人們對電視的依賴程度大大加深。根據調查人們花在電視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這些都証明了赫胥黎的觀點,我們進入了純娛樂時代,在訊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我們沉溺在娛樂的世界裡不能自拔。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廣播和電視節目不在是主觀地報道新聞、傳播信息,它以一種近乎迎合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電視成為了解公眾信息的渠道,在美國,電視告訴雜志“新聞是一種娛樂”,雜志轉告電視“隻有娛樂才是新聞”。這種新聞娛樂化的氛圍讓人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廣播電視為了尋求出路也開始走向娛樂化,原本廣播適合播放比較嚴肅的新聞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達全世界的新聞動向,但在這種娛樂至上的國度裡,廣播變成了音樂電台。這種快餐文化的到來無疑忽視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它更多的是關注新聞所帶來的娛樂效果。在各種媒體爭相佔領市場的過程中,傳播娛樂成為了首要任務。隻有滿足觀眾的需求,媒體才會得到市場佔有率。而這本書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娛樂至上的國家,各種媒體在改變人們話語方式的同時,也同樣受人們的支配。

三、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啟示

在這本書中波茲曼指出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他在書中對文化娛樂化的現象更加傾向於赫胥黎的觀點,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在科技發展的時代,造成精神毀滅的不是災難與戰爭,真正影響人們的是大家所熱衷的事物。讀圖時代的到來,電視節目的不斷更新,這種娛樂氛圍下的文化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觀念。這種無形的力量使我們的文化走向衰竭,淹沒於笑聲當中。通訊模式的每次變革都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的沖擊,這些遠比其他變革帶來的沖擊要大的多。不管是口述時代、印刷術時代、攝影時廣播時代、以及電視時代,這種話語方式的改變都會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新的變化。也正是這種對文化的扭曲傳播,才會出現娛樂至上的社會現象。

電視也許是改變人們話語方式的最有力的論証。這種快樂的媒介一旦進入人們的生活,再想通過任何方式把它從人們的生活中剝離出去就變得不那麼可能了。父母會告誡孩子應該減少看電視的時間,人們也會自我警醒克制自己,但這些都抵擋不住電視大搖大擺地繼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對電視的依賴程度遠遠大於他們的想象,這種媒介好像是他們與外界互通的窗戶,所有的社會訊息、人際關系都是通過這扇窗戶傳達進來的。赫胥黎的預言警示人們,我們不應該被電視所掌控,應該學會如何利用電視獲取信息,這些信息如何影響文化,怎麼才能成為電視的主導者。在信息過剩的時代,學會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如何在短時間內選擇有效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是電視的傀儡,整個生活也不能圍繞著電視展開。電視只是一種傳播工具,一種向受眾傳播有效信息的工具。

解決這種文化娛樂化的現象可能要從三點著手。首先,電視自身應該給予適當的調整,這種信息結構和效應不應該是建立在娛樂的基礎上,報紙、廣播、電視作為三大主流媒體,應該給予受眾正確的引導,讓公眾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消除媒介的神秘感。媒介的作用不是倡導一個娛樂的世界,隻有正確發揮自身的正能量才能更有效的感染到受眾。其次,受眾應該自覺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質,這種快餐文化的傳播並不能代替傳統文化。人們渴望與外界溝通、互動,但是這些活動都可以建立在一個正常的傳播平台,文化的傳播需要的是一個良性的傳播渠道,新聞信息要有新聞的內涵和新聞本身的特征。娛樂不是這個時代的標志,沉溺其中不僅會讓人們喪失思考,更嚴重的可能是整個時代的倒退。人們在歡笑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然而卻很少在思考為什麼笑,這才是最可悲的。再次,唯一可以有效地抑制這種現象的是學校,其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學校應該充當起引導學生的作用。隻有從學校出發,從根本上教育學生怎樣判斷接收到的信息、學習如何解讀文化、怎樣充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娛樂致死》在現代社會同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這個信息過剩、科技快速發展、社會每天都會出現新奇事物的時代,娛樂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說娛樂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娛樂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社會都在娛樂。當年炙手可熱的電視隨著科技的發展被電腦所取代,而手機的出現又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電腦。讀圖時代的到來,人們講究的是方便、快捷。人們對電腦的熱愛超過了電視,原因很簡單僅僅是因為電腦更加的娛樂化,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人們被網絡所包圍著,網絡信息的五花八門更加需要受眾嚴格篩選,信息擁堵、垃圾信息過剩都成為網絡傳播的一項詬病。網絡以一種純娛樂、堆積的形成出現在受眾面前,不管你接受也好,摒棄也罷。人們對新聞的獲取開始由廣播電視轉向電腦、手機,而更加快捷的方式是微博的出現,人們不再看大段的新聞稿件,取而代之的是140字的內容概要。娛樂充斥的時代,文化成了一種奢飾品,人們不再花費大量的時間看書讀報,快餐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

作者的預言顯然在現代社會變成現實,我們處在一個娛樂化的社會,信息傳播不是按照人們需求的方向,而是如煙花般四散開來。但是真正的文化不是娛樂環境下傳播的文化,那些心靈的洗滌不是網絡時代、微博互動所能做到的。如果整個社會都充斥在娛樂的大環境下,那麼這個時代究竟該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人類、社會又能如何進步?這是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作者簡介:馬麗娟,女,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理論與實務研究。)

參考文獻:

[1] (英)奧爾德斯·赫胥黎.王波譯.美麗新世界[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 (美)尼爾·波茲曼.章艷,吳燕莛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