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報道的框架分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研究

《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報道的框架分析

干逸恬 董彤彤

2013年05月15日16:0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運用框架分析法,選取《參考消息》美國大選報道為樣本,從報道體裁、稿件來源、版面設置、報道主題四個方面分析其新聞構架。通過分析,認為其為公眾呈現了存在嚴重缺陷的美式民主,和平崛起的中國形象和期盼以合作為基礎的中美關系圖景。《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報道立足於中美關系,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於美國的態度以及國家利益訴求,十分到位地扮演了黨和政府喉舌的角色。

關鍵詞:《參考消息》﹔美國大選﹔框架分析

2012年美國大選已經塵埃落定,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總統選舉必然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微妙,中國媒體更是對美國大選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參考消息》作為中國主流媒體,密切關注並大量報道美國大選,且在其間體現出主流的聲音。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研究方法

框架的概念源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貝特森,由戈夫曼將這個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后來被引入到傳播學。框架概念經歷了從柏特森的人類學到戈夫曼的符號互動理論,再到傳播學的歷程。

戈夫曼為框架做出了這樣一個定義:“框架是指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1]”從框架理論視角對新聞可以作這樣的理解:新聞生產者通過選擇、強調和重組新聞事實的框架模式來進行新聞報道,在新聞文本中隱藏著新聞框架,這種框架影響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解讀和詮釋。

目前,由戈夫曼發展而來的框架分析同時出現在三個傳播學研究領域:1.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研究媒體框架如何被建構﹔2.從內容研究的角度來考慮媒體框架是什麼﹔3.從效果研究的角度來分析受眾如何接受和處理媒介信息,即受眾框架。本文屬於第二個研究領域,通過對《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報道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探討其中的新聞框架[2]。

在新聞文本的新聞框架研究中,坦卡特設計出的11個指標組成的“框架列表”是經典的研究模式,分別是:新聞標題、新聞圖片、圖片說明、新聞導語、消息來源、引語的選擇、引語的強調、文章所屬的系列的標識、數據和圖表、文章的結論[3]。本研究借鑒這一模式,並根據本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進行修改,設置的主要研究變量為:報道體裁、稿件來源、版面設置、報道主題。

(二)研究對象

1.《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由新華社主辦,創刊於1931年,是一份獨特的報紙,與環球時報同為中國大陸唯有的兩家能夠合法刊載外電的報紙。主要刊載外國及台灣、澳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通訊社和報刊的文章與消息。

《參考消息》是一份以提供“境外的聲音”為特色的國際國內時政報紙。對外電、外報的翻譯講究“原汁原味”,力求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報道國際新聞,突出“參考”特色,為國人提供了一個用“外人”眼光看世界、看中國的窗口。《參考消息》每天及時選載世界各國(地區)通訊社、報刊及因特網上的最新消息、評論的精華,全面報道世界各國以及香港、澳門特區、台灣等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體育、文化及對華反應等各方面的最新情況[4]。

2.樣本選擇

美國大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2年1月3日至2012年8月26日,共和黨黨內預選﹔第二階段從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兩黨候選人逐鹿白宮,期間事件包括兩黨大會最后確定候選人、三次電視辯論、大選以及大選的后續事件。本文選擇事件較為集中的第二階段,選取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所有報道作為樣本。

二、研究內容

(一)報道體裁分析

《參考消息》的版面設置較少,自從2011年起,《參考消息》周一至周五每天16版,周六、周日則是8版,但是對於美國大選卻進行了相當多的報道。據研究者調查統計,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參考消息》關於美國大選的報道高達163篇,在大選的白熱化階段,甚至是佔據了其版面的主要位置。由此可見,《參考消息》對於美國大選相當重視。本文將《參考消息》轉載的外媒新聞的體裁分為消息、通訊、綜合報道、新聞評論以及新聞述評5個體裁。根據研究者的數據調查統計,消息、通訊和綜合報道共108篇,佔66.2%,新聞評論以及新聞述評共55篇,佔33.8%。

通過分析,得出以下表格:

消息、通訊和綜合報道這樣的事實類信息相對較多的報道體裁佔到了66.2%的最大比重,這說明《參考消息》致力於為受眾提供盡可能全面的事實信息,力求用事實說話,迎合受眾對信息的渴求,從而給受眾營造客觀真實感。但是研究者也發現信息雖然多,但重復率很高,同質性明顯,並且呈現的基本上都是負面事實,說明《參考消息》試圖通過重復報道同種負面性質的新聞事實的方式,引導受眾形成對美國大選的負面印象。在《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報道中,新聞評論和新聞述評等評論類文章佔了總量的33.8%,所佔比重還是比較大的。說明《參考消息》給予美國大選充分地評論,具體地傳達了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分析《參考消息》關於美國大選的評論性文章可以發現,《參考消息》希望傳達以下兩個方面的態度:

1.美國大選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

評論中多次提及美國大選參選經費巨大,而富人是經費的主要來源,富人們不僅為總統候選人提供經費,也為參議員們提供經費。富人們通過供給政客,來實現對美國的統治。美國式的民主實際上是一種“富豪民主”。

2.美國大選對華指控源於政治功利沒有實際意義

美國大選辯論中充斥著抨擊中國的言論,《參考消息》也刊載了多篇評論文章指責這一行為,通過專家的分析指出這種指控“很愚蠢”、“不符合事實”。並且認為這種現象“源於政治功利”,“隻待選后修復”。

(二)稿件來源分析

以外電、外報為主要稿源的《參考消息》,素有“萬報之報”的美譽。《參考消息》的新聞來源非常廣泛,涉及世界各地的包括通訊社、報紙、電視、廣播、網絡、雜志等多種媒體,體現了《參考消息》竭力追求“多種聲音”的努力。《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報道的稿件來源同樣比較多元,通過統計,研究者選取《參考消息》引用次數前十位的媒體,根據其引用次數,繪制如下圖表。

從《參考消息》稿件來源媒體所在的國家來看,引用次數前十位的媒體中,法國、英國和美國媒體佔據了絕大多數比例,佔總次數的88%。由此可見,《參考消息》傾向於選擇在國際關系中與中國關系緊密的西方大國的媒體。

從《參考消息》稿件來源媒體的立場和傾向來看,《參考消息》一方面傾向於選擇在國際關系中與美國有利益分歧的西方大國的媒體,主要呈現負面批評的聲音。例如引用次數最多的法新社名義上是獨立的報業聯營企業,實際上是法國官方通訊社,其報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法國政府的立場。美法兩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存在矛盾,因此法新社對於美國大選會有較多負面報道。英國的《金融時報》是全球性財經報紙,主要報道商業和財經新聞,《參考消息》多次引用其對美國金融危機、美國政府財政懸崖的報道,意在批評美國政府對經濟問題處理不當。另一方面,《參考消息》選擇的媒體有著一定的社會主義色彩和親華態度。西班牙《國家報》是一份全球性的西班牙語報紙,是西班牙最大的報紙之一,其立場偏向社會主義。《聯合早報》是新加坡主要華文綜合性日報,在中國大陸是唯一獲准在中國大城市發行的海外華文報紙。它對中國的發展採取積極的態度,在華人世界裡享有崇高的信譽。

由此得出結論,在美國大選報道的新聞來源上,《參考消息》力爭展現“多種聲音”,但最終展現的是“利益休戚國的聲音”、“批評美國的聲音”和“傾向中國的聲音”。

(三)版面設置分析

《參考消息》對於美國大選進行了長時間、大幅度的報道,但報道篇幅和重視程度根據時間差異有所變化,研究者根據版面設置的數據分析,得出下表: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參考消息》報道美國大選時,版面的分布呈現明顯的時間性。從第一場辯論開始有頭版頭條,且之后佔據的版面明顯增多,直到大選結果即將出爐的時間段,版面篇幅達到峰值,大選結果出來后,版面篇幅明顯減少。在一定時間內報道什麼樣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受眾對事件發展過程的了解和關注。《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報道基本上是和事件的發展同步的,這反應了《參考消息》對事件報道時效性的要求,同時也呈現了《參考消息》報道美國大選的時間框架。

進一步分析《參考消息》頭版對於美國大選報道的稿件配置,發現《參考消息》通過凸顯反面報道和及時配發評論的方式傳達主觀態度,表明立場。例如,2012年9月14日的頭版頭條是“美國戰艦急赴利比亞保使館”,報道了一系列美國使館遭襲擊的事件,下面就配上了“奧巴馬羅姆尼為襲館事件打嘴仗”的報道,凸顯了在國家危機時刻,美國大選的候選人不以國家利益為中心,仍然隻顧自身政治利益,玩弄政治手段。又如,10月15日的頭版頭條是“人民幣匯率再成美大選‘熱詞’”,引用多家媒體的文章,綜合報道了美國大選辯論中的人民幣升值和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兩個涉華言論,下面就配上了一篇評論“美報文章:不要把美國衰落歸罪中國”。文章分析了中美貿易關系,認為中美之間最好成為貿易伙伴,並且提出美國經濟衰退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簡單的歸罪於中國。

(四)報道主題分析

研究者在通讀8月27日到11月19日這段時間內《參考消息》對於美國大選的所有報道的基礎上,提煉出四個報道主題,通過統計每個主題的篇數得出以下表格:

1.大選辯論的政治功利性太強

在美國大選的辯論這一塊,通過《參考消息》的報道,我們看到的是:

(1)競選者言語前后矛盾,立場不明確,心口不一,見風使舵﹔

(2)辯論主題無關當前緊要問題,競選雙方致力於推行自己的政黨綱領,埋頭於高談闊論﹔

(3)雙方見縫插針,互相指責,打嘴仗。

在一篇叫“美大選怠慢對外政策”的評論中認為:“辯論所呈現出的這種情況源於政治功利和短期目標,而雙方在辯論中所宣揚的政策主張會在選后重新修正”。

2.美國大選沒有理性對待中國崛起

根據《參考消息》的報道:本次美國大選頻繁談論中國話題,並且話題聚焦中美經濟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競爭關系。美國似乎對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尤為恐慌,尤其是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美國構成巨大威脅,美國已將中國“妖魔化”了。《參考消息》在報道美國大選中的中國話題上,有自己的視角,選取的稿件主要呈現如下觀點:

(1)競選雙方打“中國牌”是一種競選策略,大選結束之后對華態度又會重新調整﹔

(2)美國對中國崛起所表現出的緊張和恐慌完全是杞人憂天,中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

(3)中美之間和則雙贏,不和則兩敗俱傷。

在大選結果出來之后,《參考消息》持續關注奧巴馬訪問亞洲的相關報道,而分析的視角是:美國此行體現重視亞洲的戰略,意欲對抗中國影響。

3.美國大選投票格局不合理

《參考消息》在報道美國大選選情時,一方面呈現競選雙方的戰況戰績,競選態勢,一方面選擇很有傾向性的事實來突出大選投票格局的不合理,而這方面的報道佔了大多數。比如“四成選民不投票” 、“數以百萬計選民被阻投票” 、“俄亥俄州成決戰關鍵”等標題。具體總結起來有三點:

(1)競選雙方支持者某些屬性落差明顯,奧巴馬的支持者大多為少數族裔、女性、年輕人,而羅姆尼的主要是男性、富人階層、白人。

(2)投票規模不合理,選舉並不是全民參與:其實真正參加投票的選民並不是生活在美國領土上的所有人,監獄裡的犯人,在美國土地上居住的外來移民等沒有投票資格。

(3)地域格局上的不合理:選舉在全國展開,但決定選舉結果的卻隻有關鍵的幾個搖擺州,本次選舉俄亥俄州最為關鍵。

4.美國大選耗資60億成史上最貴選舉

《參考消息》報道2012年美國大選很明顯地一點就是突出大選的金錢性質。多篇報道提到美國大選的“燒錢”性質,“60億”、“巨額耗資”、“最貴選舉”等關鍵詞頻繁出現,選后還盤點了在美大選中的最大賠家。並有相關述評和評論文章稱美國大選是“資本家的戰場”、“大選在商業利益中沉淪”,認為企業、工會、利益集團和大富翁等是美國大選背后的操縱者,因為他們的捐款數額是決定誰將成為下一屆總統的關鍵因素。

三、結 論

本文通過分析《參考消息》報道美國大選的新聞框架,發現其為公眾呈現了存在嚴重缺陷的美式民主,和平崛起的中國形象和期盼以合作為基礎的中美關系的圖景。

首先,《參考消息》從商業和利益、功利和惡斗、民主的喪失和人權的踐踏等角度來看待美國大選,從報道主題的數據分析來看,除了涉華報道和少數篇幅的選情報道之外,《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金錢性,黨派紛爭和種族歧視等的詬病佔了絕大多數。不難看出《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機制是一種明顯的質疑態度。

其次,對於美國大選所涉及的中國話題,《參考消息》給與了充分地關注,所佔比重為20.9%。值得提出的是,《參考消息》在報道這一方面的新聞時,給受眾呈現了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形象,對於美國大選辯論中出現的中國威脅論,《參考消息》有目的的登載外媒報道,巧妙地借他人之口駁斥中國威脅論: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也會推動世界的發展,中國威脅論並不成立,接觸對話是中美關系的必由之路。

《參考消息》以國家對外政策為方向標,報道中多次強調中美高層已在“創建和平相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上達成共識,從“期盼合作”的角度定義中美關系框架。

綜上所述,《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的報道立足於中美關系,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於美國的態度以及國家利益訴求,十分到位地扮演了黨和政府喉舌的角色。

(作者簡介:干逸恬,女,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採編研究﹔董彤彤,女,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採編研究。)

參考文獻:

[1] E.Goffman,Far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4,p21.

[2] 陳陽.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J].國際新聞界,2007(4).

[3] 范明獻.對境外災難報道的新聞框架分析——以《中國青年報》海地、智利地震報道為例[J].當代傳播,2011(2).

[4] 參考消息[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3230.htm.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