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改版解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5期

一場新聞改革的盛宴——

《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改版解析

張 慶

2013年05月16日15:0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從《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的改版事實出發,探討這種漸進式“新聞本位”回歸的變化,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變化是時代的需求﹔變化是民眾的呼喚﹔變化是新聞人的職責。本文從新聞改革的角度重點分析《新聞聯播》這檔我國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的漸進式變化的本質,從“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靠攏、回歸,更加符合新聞傳播規律,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文中收視率數據、改版前后對比的圖表和大量改版后節目內容的案例分析為本文的論點提供了很多直觀的佐証。

關鍵詞:《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宣傳本位﹔新聞本位﹔新聞改革

一、引 言

《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改版的漸進式“新聞本位”回歸的變化,正是中國新聞學發展和中國新聞改革的一個強有力的縮影,也從某種意義上彰顯了新一代領導層的執政理念。從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的新聞改革已經經歷了30多年,新聞媒介的變化在這30多年裡可謂之深刻,而1978年對於中國新聞界來說,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1月1日《新聞聯播》的開播。這檔在中國電視界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欄目,成長了35年,成為我國播出時間最長、收視率最高的一檔新聞節目。從近幾年的大量新生代播音員的相繼亮相,到播出內容由大量的領導人會議新聞轉向“大事+民生”的內容轉換,從播音員播報語言的親民、平和到大量動漫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無一不透露出一個字:“變”!

2013年1月1日,《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雙雙改版。1月2日,《新聞聯播》播出“生活服務台”專題,內容是“冬季雪天路滑,駕車有技術”,向觀眾介紹了幾項雪地開車的注意事項﹔1月3日,石家庄“豆餅大叔”姚彥君在《新聞聯播》中亮相,引起全國觀眾關注……《新聞聯播》越來越貼近民生,著重百姓訴求,回歸平民視角。1月1日至5日,《新聞聯播》最高單期收視率為4.53%,平均收視率與2012年相比上漲了24.32%[1]。而與此同時,開播了19年的《焦點訪談》也進行了首次改版,第一期節目中,新增主持人勞春燕全程站立主持,節目時長增加到17分鐘,節目關注的焦點也不局限於一個,同時兩位資深評論員白岩鬆、楊禹加入。截至1月5日,《焦點訪談》最高單期收視率達2.57%,平均收視率為2.30%,與2012年平均值相比,漲幅達13.31%,改版效果顯著[2]。這些變化突破了曾經很多人喻為蝸牛式變化的“小打小鬧”,改而大踏步由“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靠攏、回歸,這和新一屆領導層的執政理念——親民、利民不謀而合,也為中國新聞改革的步伐增添了新活力。

二、變化是時代的要求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35年的新聞改革是伴隨著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開始而進行的,這期間有高揚新聞規律的旗幟,有引進信息概念的跨越,有重新認定新聞事業的性質,也有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轉變媒體增長方式的變化[2],更有近年來新聞節目“新聞本位”回歸的漸進式變化,這些正是我國新聞媒介與時俱進的真實寫照。

進入二十一世紀,尤其是“十二五”期間,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為代表的一批新聞類節目,順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漸變創新,從“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靠攏、回歸,新聞改革的步伐在逐漸加快。2012年也是換屆之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我國新一代領導集體亮相,不僅給傳媒界,更給全社會帶來了一股新氣息。其實,縱觀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變化,不難看出,我國經歷了GDP的高速發展與原始積累,社會總財富與城市基礎建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可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然而,近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關系民眾福祉的微觀層面,不能只是國家富裕,民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被提及,這也就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新聞聯播》在2013年的新變化正說明了這一點。從以下圖表不難看出,國內政治性的新聞減少的幅度很大,接近30%,尤其是頭幾條從播出領導人會議新聞轉而大多關注民生﹔國內經濟新聞變化幅度不大﹔國際新聞增長的幅度最大,接近一倍的數量﹔民生新聞則增長了2/3強。從整體的新聞數量來看,同為十期節目,數量增長了接近20%,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新聞聯播》在改版以后,新聞信息容量更大,關乎民生福祉的新聞日漸增多﹔國際新聞的翻倍增長,也說明了《新聞聯播》在調整國際化視野,以更加開放化的態度面對新聞改革和新聞競爭。

殘酷的市場競爭給媒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段時間內,全國各大媒體聞“娛”起舞,娛樂選秀節目遍布大江南北,連一向嚴肅認真的新聞節目也披上了娛樂的外衣,一場關於“新聞娛樂化”的大討論至今言猶在耳,但有一點從側面透露出來,那就是受眾中心地位的認同。大眾需要更貼近民生的新聞節目內容,需要更靈活多變的新聞表達方式,需要更真實有效的新聞訴求空間。

三、變化是民眾的呼喚

中央提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頭改進會風文風,提出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敲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中央媒體更多地說真話、寫實情,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溫暖、有力的新聞體現核心價值觀,這是國家級新聞節目應有的態度,也是新聞人民性的直接體現[3]。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宣傳本位”的思想一直佔據主流,真正社會大眾熱議的新聞反而不能“入流”,這就造成了新聞裡播出的內容老百姓不愛看,老百姓想知道和喜歡看的新聞卻鮮有報道。

中央電視台總編輯、副台長羅明在近期的一次研討會上說:“在當今的媒體發展態勢下,主流媒體要想繼續保持相對領先的地位,同時尋得自身更好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改進文風,否則受眾完全可以不選擇你。無論怎麼改、怎麼調整,老百姓的需求和需要一定是我們最高和最重要的價值判斷。老百姓喜不喜歡、老百姓滿不滿意、老百姓答不答應是我們最高標准,而不是其他標准。”

2012年10月,央視《新聞聯播》新聞公益行動“我的父親母親”播報的文氏四兄弟尋找母親的故事,首次把“尋人啟事”引入了《新聞聯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1月2日,《新聞聯播》播出了“生活服務台”小版塊,內容是“冬季雪天路滑 駕車有技巧”,社會反響很好。從“尋人啟事”到“生活服務台”,彰顯出《新聞聯播》更貼近民眾,更著重百姓訴求,以及其回歸平民視角,更多地反映民生需求的願望。

《焦點訪談》在2013年1月1日經歷了開播19年來的首次改版。這次改版的最大變化有三點:其一,節目內容更加民生,更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的講的都是咱老百姓關心的事兒,非常及時地報道了當下群眾熱議的話題。其二,節目形式更趨靈活和多元化,一期節目不一定隻關注一件事,節目容量更大,因而節目也增加到17分鐘,節目中增加了白岩鬆、楊禹等特約評論員的點評,增強了現場感和節目深度。其三,節目主持人掌控節目的力度更大,主持人表達新聞的方式更自然,從大量觀眾的反饋來看,獲得了很大的肯定。

《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央視欄目的舊貌換新顏,某種程度上是帶有風向標的性質。嚴格來說,央視此次改版的意義並不只是提高了央視的收視率,更重要的是傳達一種理念,一種導向,一種風格[4]。這些傳達出的都是濃濃的“民生之風”。

四、變化是新聞人的職責

傳統新聞價值理論告訴我們,從傳者的角度出發,去探究讀者的更多喜好,傳遞更多具有趣味性的新聞,新聞的播出與完成就是一次完整的新聞產生過程。其實,在我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這種新聞價值理論一直佔據上風。然而,隨著現代新聞價值理論的誕生,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以受眾的需要為出發點,力圖建立主客體的統一[5]。由傳統到現代,新聞價值理論的變化一直在推動著新聞人不斷探索更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新聞報道思想和方式。

新改版后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一些讓業界和受眾都十分欣喜的變化:2013年1月23日晚,《新聞聯播》有了新的突破,首次在節目中增加了直播連線評論員的環節﹔1月26日,我國2013年“春運”的第一天,《新聞聯播》的海霞以記者身份與演播室的康輝進行了一次直播連線報道,這是《新聞聯播》2013年改版以來的一次重大突破﹔2月16日開始,《新聞聯播》播音員在節目結束前說了一句:“如果你還想獲取更多的新聞資訊,還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央視新聞”,使很多觀眾頗感新鮮。

央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白岩鬆曾說過一句話:“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作為一檔新聞節目就夠了。”他的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新聞節目,也是提給每一位新聞人,提醒我們肩上的職責所在,加強新聞自律,實現新聞專業主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在他的一本書中提到了新聞和宣傳的關系,提出了“新聞≠宣傳”和“新聞≠輿論”的觀點,很有啟發性。其實,在《新聞聯播》近幾年的變化中,我們看到的新聞改革的方向是很明確的,“新聞本位”正在一點點取代“宣傳本位”的指導思想,報道群眾關心、群眾熱議、群眾急需的新聞熱點,新聞的接近性更強,新聞的可感性更強,新聞的影響力更強。

責任在肩,任重道遠。無論是《新聞聯播》的漸進式“新聞本位”回歸,還是《焦點訪談》的第一次改版,一場新聞改革的盛宴正在呈現,這場“盛宴”需要所有新聞人的共同努力,在媒介報道的專業領域,用專業化的新聞手段為民眾呈現民生和社會熱點問題﹔同時,這場“盛宴”也需要民眾細心聆聽、用心品味,通過多種渠道表達受眾應有的各種新聞訴求,推動新聞改革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作者簡介:張慶,男,深圳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講師,主要從事廣播電視語言藝術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瑋.央視改版收效明顯,《新聞聯播》收視上漲24%[N/OL].新京報,2013-01-08.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地.央視新聞聯播的變化說明什麼[N/OL].檢察日報,2013-01-17.

[4] 關東客.央視改版成功更應感謝觀眾[N/OL].東方網,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30109/u1a7116026.html.

[5] 劉建明等.新聞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