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行業整體面臨的挑戰越來越清晰——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受眾轉入數字新聞閱讀,新聞移動化和多終端化的時代正在到來。為適應這種變化,傳統媒體紛紛轉向網絡。新媒體時代,時政報道運用新技術、新渠道在報道觀念、採編模式、稿件內容、傳播形態等方面創新突破,發布及時、准確、權威的新聞信息,時政報道躍上新高度,傳統媒體完成一次華麗轉身。
關鍵詞:時政新聞﹔新媒體
2012年年末,新華社微直播“習近平、李克強深入基層看望群眾調研實情”,讓廣大網民和受眾第一時間見証了新一屆中央領導人親民風范、務實作風,引起媒體和社會各界極大反響。
【習近平會見美前總統卡特100字新聞稿】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13日在中南海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中美雙方要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積累正能量,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開創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新局面。@中國網事
【李克強冒雪再訪老朋友】時隔近5年,李克強再次來到恩施龍鳳鎮龔延強家。他與龔家人圍坐火塘邊,問收入多少,口糧夠不夠,兒子打工能寄多少錢回來。他還到臥房和灶間察看。他說,收拾得比五年前干淨,年貨也開始備了。“來,咱們以茶代酒,祝你們生活越過越好。”@新華視點
……
這是新華社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努力改進報道文風,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勇於探索創新,實現新華社時政報道的歷史性突破。
一、時政報道擁抱新媒體 即時跟進現場直播
長期以來,時政報道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而備受關注。但是,時政報道有嚴格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模式,而新聞價值被“隱藏”影響傳播效果成為它的“痼疾”。
怎樣既挖掘新聞價值,又成功引導受眾“可讀易讀悅讀”時政報道呢?新聞學教授梅爾文•曼切爾在論述新聞的表現手法時曾說,(Show,don’t tell)要表現,不要陳述[1]。
2012年年末,新華社充分運用微博新媒體手段,對習近平和李克強中央領導同志活動全景式實時報道,進一步增強中央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有效性、覆蓋面。報道內容真實、權威、專業水准高,在新媒體時政報道中佔據制高點,掌握話語權﹔微博突破了傳統時政報道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實時直播報道中央領導同志活動,密集報道最新動態,同步跟進,時效快,促進了傳統媒體與網民受眾的互動,讓廣大網民和受眾在第一時間見証新一屆領導人親民風范、務實作風。
時政報道擁抱新媒體,對時政報道傳播產生革命性影響。在報道理念上,它堅持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以人為本、人民至上作為報道原則。在採編模式上,它強調採、編、發合一的採編模式,要求編輯記者具備採、編、發過硬的綜合業務素質。在稿件內容上,從事實到用詞、表述都要做到准確無誤,從而准確地傳遞中央的聲音﹔在傳播形態上,追求准確、時效和受眾體驗。
二、改變表達方式 突破傳播風格
針對一些時政報道刻板的語言,受眾反感,既不愛聽,也不愛看的問題,新華社善於挑戰,敢於創新,突破傳播模式和報道風格,豐富報道內容,改變話語體系,清新文風扑面而來。
(一)內容配置
根據新聞產品中各部分的定位和風格特色的規定而操作的,或者說,新聞產品的局部設計與新聞報道策劃中已經包含了稿件配置方面的設計,新聞編輯不過是在編排稿件時按照方案中的設計對稿件加以配置。稿件配置,以靈活的表現手法,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多個思維融合,深入挖掘新聞信息資源,有助於深化報道主題,客觀全面地反映事物發展過程,可以彌補報道形式單一和信息量不足的缺憾[2]。
新媒體稿件注重呈現細節、記錄實況、傳達真情,融新聞性、可讀性、思想性於一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稿件捕捉生動鮮活的細節和富有感染力的直接引語。配發精彩畫面,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手段融為一體,在新媒體上全景式密集釋放,讓受眾同步見証事件全過程,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實現的,也是新媒體無法抗拒的魅力。
(二)標題制作
新聞標題,告訴讀者新聞中最新鮮、最重要、最有特點的事實和觀點。新聞標題出新出彩,圍繞受眾關切,提煉新聞核心觀點和有效信息,使用具有吸引力和沖擊力的語言,力求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新穎醒目、引人入勝。恰當使用修辭手法,要避免出現空洞呆板,反對玩弄詞藻甚至庸俗的標題。
(三)文風清新
一些報道中的“官話套話空話”多遭到網民反感。新媒體報道語言應多用平視與受眾交流,少用俯視命令與網民互對話。多用故事化敘述,少用工作化語言。多講細節場景,少作籠統概括。多作客觀表達,少作評價判斷。多用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少用形容詞、副詞。要多用群眾生產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匯,少用專業術語、抽象概念。口語化、生活化、大眾化的親切表達,“短實新”的清新文風,進一步拉近了彼此距離,受眾信服,增強傳播效果。
(四)短句式
新媒體的優勢在於其便捷性和交互性,微博主不受時間、地點、寫作格式的限制,隻要有發布的終端設備,即可隨意上傳內容到自己的微博頁面上。這種便捷的信息呈現形式,非常適合現代都市人碎片化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忙碌的生活狀態。微博字數不超過140字,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多用進行時態句式,少用過去被動語態句式。
三、主動設置議程 靈活的內容策略
時政報道是傳統媒體權威地位的集中體現,在引導輿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傳統媒體作為權威新聞機構和高度專業化行業,以強大的內容資源和內容生產引以為傲。站在桅杆頂端上的瞭望者,傳統媒體從業者善於觀察、發現重特大新聞事實,精心組織策劃設置議程,不斷推出熱點事件報道,影響、塑造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根據大眾傳播理論中“議程設置”學說,新聞媒體總要根據自己報道面的選擇、報道量的多少,來突出某些新聞事實,引起受眾注意,使之成為輿論的中心議題,並進而影響大眾的觀念與行為。“議程設置”手段之一就是新聞報道策劃。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主客觀相結合的產物,“新聞報道策劃是新聞編輯通過對新聞資源的開發與配置,實現最佳傳播效果的創造性活動。[2]”
盡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不同,但是新媒體傳播形態是從傳統媒體中發展起來的,新媒體把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作為自己的傳播來源。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通過聚合、配合、整合、融合,對傳統報道議程設置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傳統媒體在提高原創率、首發率,加大加工、包裝和利用非原創稿件力度,擴大報道影響力﹔精心策劃組織好有新媒體特色的採訪活動,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利用網絡平台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網絡熱點問題引導,唱響網上主旋律﹔進一步強化對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的策劃報道與深度追蹤報道特色,拓展發展空間﹔確立“市場倒逼採編,受眾決定內容,效果檢驗影響”的生產、發布、評價體系上,從相對靜態變為連續、動態、細化的過程,更多地推出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快、人快我深的新聞報道。
四、在多元中彰顯主流 在眾聲中堅守品質
新媒體,每個人既是信息生產者,又是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微博用戶在創造信息時是生產者,接收所關注用戶信息時是接收者,將接收到的信息轉發給其他用戶時是傳播者。因此,新媒體報道的傳播速度遠遠快於傳統媒體,其互動性、多元性和反饋性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上微博看新聞”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一種生活習慣。
新媒體,流動的個體傾向以求新、求變為追求,不再以產品或產量為卓越的標准。有人稱之為追求速度、不追求意義。網絡技術使新聞以對話和互動的方式組織內容,“微博體”使新聞內容“碎片化”引領人們進入“淺閱讀”時代。
新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面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似是而非、真假難辨的龐雜信息,受眾需要高質量的信息,需要“一錘定音”的意見領袖,而這,正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
新媒體,網絡不僅是一種媒介,更是一個發布平台,很多重大消息都是通過互聯網,以博客、論壇、留言等形式實現“首發”的同時,權威性大打折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比拼的核心看似是時效,背后更重要的比拼是誰更迅速逼近真相、誰掌握更核心的事實、誰的觀點更能引發受眾共鳴。對事件性質的及時、准確評價,成為報道成功的重要基礎。
專業性成為傳統媒體的法寶。新聞編輯扮演著“把關人”角色。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把關人”對新聞信息的採集、選擇、過濾、分發、制作、審核全程監督控制。美籍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的“把關人”理論認為,傳媒在向受眾傳遞信息過程中起著監督作用,對稿件必須“經手必核”,審核稿件政治性、導向性、原則性差錯外,還消除稿件中的各類事實性差錯、文法性差錯、技術性差錯。
新媒體雖有其獨特的影響力和輿論效應,但是也離不開傳統媒體對整個事件的詳細報道和實地探訪等。以及對照畫面中容易引起誤解或不良后果的問題負責。傳統媒體記者以自己權威的身份進一步核實和調查了解,使得事件一步步接近真相。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增強競爭能力,傳播形態完成一次次華麗轉身。
新媒體時代,隨著越來越多的受眾轉入數字新聞閱讀,新聞移動化和多終端化的時代正在到來。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必須明白:在這樣一種全新的傳播時代中,如果不甘於放棄領導者的角色,不願成為追隨者,就必須深刻認識數字化對媒體的種種挑戰,並調整自己,擁抱新媒體。面對競爭和挑戰,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沒有固步自封,堅守不保守、應變不隨波。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通過適應和借助新媒體渠道,報道觀念、採編模式、稿件內容、傳播形態完成一次次華麗轉身。在多元中彰顯主流,在眾聲中堅守品質成為傳統媒體及其從業者永恆的追求。
(作者簡介:鄭艷華,女,新華社辦公廳主任編輯,碩士,主要從事新聞編輯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凱利·萊特爾等著.全能記者必備新聞採集、寫作和編輯的基本技能(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蔡雯.新聞編輯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