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輝繪 |
前不久,英國年齡最小的“iPad成癮症患者”在國內引發關注。據英國多家媒體報道,這個年僅4歲的女童正在接受昂貴而艱難的心理治療,以期早日恢復正常。心理醫生表示,這個小女孩的情況並非個案,在英國還有許多同年齡兒童對智能型裝置成癮。
這則新聞之所以在國內引發關注,是因為類似的情況在中國也已出現。
近年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觸控式智能設備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並獲得幾乎每個年齡段人的青睞——中國已迎來“觸屏時代”。
然而,這些電子設備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憂愁與煩惱。
“觸屏時代”——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幾天前,王先生剛剛參加完大學同學畢業兩周年聚會。原本對同學見面充滿期待和憧憬的他,結果卻大失所望。“開始半小時大家還聊得挺熱鬧,后來就一個個掏出手機自顧自地玩起來。雖然看起來好像每個人的物理距離很近,實際上都還是孤單單一個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句網絡熱語道出了當前不少人心中的無奈:互聯網、手機等讓我們縮短了與世界的距離,但同時也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王先生所遇到的這類場景在家庭聚會中也常常上演。
蛇年除夕晚上,大三學生小馮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其間她一直低頭玩弄著手機,不時自言自語,興起時還“嘿嘿嘿”地笑出聲來,旁若無人。父親對此非常不滿 ,責怪她沒和家人聊聊自己在學校的近況。小馮的母親則忍不住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一個個都是手機不離手,到哪裡一坐下來就開始玩手機,也不知道在玩什麼。”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統計,今年3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淨增1394.1萬戶,總數達到8.17億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佔96.4%。有專家稱,中國已迎來“觸屏時代”。
如今,越來越多的嬰幼兒也樂於與“電子保姆”為伴,漸漸成長為“觸屏一代”。
網上廣為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一位年輕媽媽跟3歲的兒子開玩笑說自己很快就要死了。一開始,兒子還並不太清楚死亡的概念,在聽到媽媽的進一步解釋之后,兒子一邊喊著“媽媽你不要死,不要死”一邊大哭起來。此舉讓這位媽媽大為感動,同時也為自己的玩笑行為感到懊悔,可還沒等她安慰,兒子又說:“如果你非得死,那死之前把ipad密碼告訴我好不?”聽到這一句,年輕的媽媽瞬間石化,真是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這雖說只是網友們的編排,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屏控”族。
樂樂今年3歲多,已是智能電子產品的忠實粉絲。樂樂媽媽說,他兩歲多開始就接觸智能手機、iPad,會自己開機、看視頻、玩游戲等。“我有時要上夜班,他爸爸在家要工作,沒人陪他,就把手機或iPad扔給他玩,他一玩起來就很安靜。他喜歡玩打打殺殺的刺激性游戲,非常上癮,如果不讓玩,就變得很暴躁,亂發脾氣。”
樂樂媽媽說,兒子沉迷手機、iPad,讓親子關系變得很緊張,“樂樂很怕我們阻止他玩,一看到大人出現,就緊張地說‘你們不要過來’,有時晚上做夢都會說‘我不理你,你不給我玩’”。樂樂還對積木等玩具失去了興趣,對其它事物的關注度下降。
“屏控”危害不容小覷——
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青少年及幼兒的身體、心智的健全發育
為什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如此受到人們的青睞,讓包括孩子在內的許多人上癮?
原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張侃認為,主要是因為它們具有小巧、便捷以及可移動等特點。“對於青少年和幼兒,這種特性更具優勢。與普通電腦相比,手機、平板電腦的觸摸屏更便於低齡兒童操作,且隨時隨地可用。這些電子產品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滿足他們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同時虛擬世界又與孩子本身愛幻想的特點很契合,所以很少有孩子能擋得住誘惑。”
對此,張侃深感擔憂:“這樣的趨勢如果蔓延下去,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青少年及幼兒的身體及心智的健全發育。”
不少醫生指出,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久坐不動,不僅容易導致生長發育緩慢,身體的平衡力和協調能力也會變差,容易造成感覺統合功能失調,從而進一步影響大腦的發育。此外,電子屏幕的光刺激,會直接引起視神經疲勞,導致視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還有輻射問題。對青少年來說,輻射問題更為重要。不少研究表明,在使用電子設備的過程中,青少年接受到的輻射量可能會比成年人多40%。”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李昂說。
除了生理上的影響,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人們的心理也會有不良影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研究員和他的團隊正在開展一項名為“計算網絡心理”的研究,試圖從信息科學與心理學交叉的角度來剖析互聯網和移動網上的人們的行為和心理的相互作用規律,了解網絡行為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從而能夠進行及時的干預。
對心理層面的影響,朱廷劭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影響情緒。一個已經成癮的人,如果一旦不讓他使用這些電子設備,便會出現“戒斷困難”症狀,比如感到痛苦、煩躁、焦慮、失眠、不滿足等。
二是影響人際交往。長時間“宅”在家中玩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人,因為沉溺於虛擬的世界而脫離現實,社交技能往往迅速滑坡,容易面無表情、心不在焉,不愛與人交流。
三是影響創造力、記憶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等的發展。習慣了依靠電腦查信息、做算術,孩子的動腦機會越來越少,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都可能受到影響。同時,手機、平板電腦屏幕總在不停地切換,也不利於注意力的培養。
四是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從現有的一些研究看出,對手機、平板電腦的依賴可能跟一些人格特性有關系,比如內向。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有這種性格傾向,那麼對於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依賴則更能加劇和促進這種性格的形成,形成惡性循環。
專家支招——
除了技術手段,家長的重視、協助最關鍵
“沉迷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確是給人們帶來很多危害,但在目前信息化日益發達的今天,完全制止其使用很不現實,應想辦法合理控制。”朱廷劭說。
朱廷劭認為由技術引發的問題最好還是能依靠技術手段解決。他和他的團隊也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和努力。
他解釋說:“因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其實本質上還是計算機,所以我們的想法是能否利用它的計算能力去幫助用戶來合理使用它,讓它變得更智能。通過對機主的使用行為習慣進行分析,可以實現對其消極心理特征的預測預警,如果能夠把分析程序集成到機器中,那麼一旦機主有過度使用的行為,機器本身就會提前給用戶提示和建議,進行必要的干預。”
至於對自控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和兒童而言,專家們則表示家長的重視和協助必不可少。
“虛擬網絡,虛擬游戲這些都替代不了真實生活,孩子沐浴在陽光藍天下才能釋放出最燦爛的生命力。家長無論再忙都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帶著孩子一起和小伙伴玩耍,挖掘生活熱情,培養社交能力。”張侃說。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讀碩士高玉鬆認為,3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觸電子產品,7歲以下也要盡量少接觸。
“可以告訴孩子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只是生活中的工具,減少他們的好奇心。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家長也不要強制性地奪走,而應嚴格控制其使用時間,比如每次玩的時間要控制在半小時以內,一天不超過1小時。此外,孩子在玩時,家長要注意房間的光線,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選擇一些寓教於樂的益智類游戲,而不是畫面血腥、激烈的對抗類游戲等。同時,要多花時間陪孩子聊天、溝通,摸清楚孩子沉迷游戲的真實想法和潛在原因,然后一起商量解決辦法,逐步減少每天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