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人民日報:如何看待輿論

吉炳軒

2013年10月22日08:24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現代人對輿論格外關注,特別是為官之人,更為關注輿論,都想聽到些肯定的話、贊揚的話,而對批評的話、監督的話,聽起來總感到心裡不是滋味。這也是人之常情。輿論與政治關系太密切了,甚至到了可以左右政治局面的程度,整個世界都是如此,又有誰不去關注輿論、重視媒體呢?現在的媒體也多得很,報紙、廣播、電視、刊物,除了這些傳統的媒體外,互聯網也成了一個很大的傳播陣地,特別是有了手機這個現代的交流工具之后,一部手機也就成了一個電台、電視台、報紙或刊物,小小手機無所不能,各種輿論漫天飛揚,任何消息都可以通過這個掌中媒體傳遍到世界各地——你不重視輿論行嗎?

  重視輿論是好事,輿論不管怎麼說還是能反映一些民意的,也能聽到不少真話,看到不少真事,得到不少可貴的信息,這對決策者進行科學決策都有好處。有人重視輿論,有人害怕輿論,也有人喜好輿論,善於利用輿論造些勢,以達到某種目的。不論害怕也好,喜好也罷,都有個如何看待輿論的問題。有人把輿論同媒體聯系起來,這也無大錯,但不能把輿論同媒體畫等號。媒體是傳播輿論的載體、工具、手段,媒體傳播輿論、制造輿論、助推輿論,但媒體並不等同輿論,更不可能“包圓”輿論。輿論是公眾評說、公眾傳播,也可以說是公眾之口,除了各種媒體這個輿論場外,還有人們的口口相傳這個輿論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句古話,就說明了老百姓的口頭輿論極端重要,必須重視。如果堵塞言路,將比山洪災害還要可怕。

  其實,輿論這個詞最早不是針對媒體,古代也沒有專門傳播信息的媒體,媒體是工業革命之后才有的,而輿論一詞在我國文化典籍中早就有了。“官聲採於輿論,豪右之口與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花案定於成心,艷媚之評與寢陋之評概恐失其實。”(《幽夢影》)這是清代一個叫張潮的人說的話。他提出的這個“輿論”概念與媒體就沒有關系,而是指人們的口頭輿論。這段話很有意思,對我們如何看待輿論或有啟發。“官聲採於輿論”,就是一個人的官聲怎麼樣,主要在於人們的評價。有深意在“豪右之口與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這句話,就是人們評價官聲,豪門大族、達官貴人說的話和極其貧困潦倒的人說的話都是不真實的,都會走向極端,有偏見,是片面的。“花案定於成心,艷媚之評與寢陋之評概恐失其實”,也深含道理,不同的人各有成見、各有偏好,他們所下的評語也是很難做到客觀的。

  從古人的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輿論是社會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自古以來就有之,並不全是媒體制造出來的,而有了媒體以后,輿論就會聚焦,就會放大,就會傳得更快、更遠,乃至更久,甚至會成為熱點,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效應。但輿論就是輿論,它是公眾的評說,你是管不住、防不住的。更應該看到的是,輿論並不都是客觀公正的,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觀念和標准,任何一件事物百分之百的人說好是不可能的。為官之人要重視輿論,但別去苛求輿論,因為你苛求不了,而要正確看待輿論,學會分析研判,對的就聽,不對的也別太較勁,而要搞清是什麼原因,掌握不同人的願望和需求,以作工作的參考和警誡。

  我在這裡也並非為媒體開脫,更不是提倡媒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們的媒體也是有規矩管著的,真實、客觀、公正,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原則﹔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這是黨的新聞媒體新聞報道的方針﹔幫忙不添亂是黨的新聞媒體新聞報道的標准。當然要批評監督,但也是為了促進問題的解決,為了把事情辦得更好。尊重媒體,但別討好和巴結,把心態放平了,功夫下在執政為民,改變面貌,多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上。“官聲採於輿論”,輿論自會公正。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2日 24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