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與寫作》>>2013年·第9期

申論寫作高分的五個關鍵【2】

吳紅民

2013年10月23日13:45    來源:新聞與寫作    手機看新聞

2.常犯錯誤

主要錯誤是“混亂”,缺乏統一、清晰的邏輯主線,忽而言東、忽而言西、忽而又言東,讓閱卷人難以把握文章的脈絡。

例如,2008年國考作文(省級),要求考生以“人與自然”為題寫一篇文章,並對人與自然關系上存在的某種錯誤傾向予以闡述和澄清。

這篇作文應遵循“先駁后立,以立為主”的思路和結構。第一部分(即首段)應描述人與自然之間日趨緊張的關系,引出“人與自然應該是什麼關系”這個主題。第二部分(即第二段)應為駁論段,先立靶子,概述人與自然關系上的某種錯誤傾向,然后再予以批駁。第三部分應為立論部分,從正面闡述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辯証關系,該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可酌情寫兩至三段。第四部分為結尾(即尾段),總結人與自然的關系,並就如何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出自己的對策和建議。

但不少考生因審題不細致,忽視了題干關於駁論的特殊要求。文章寫了一半,才發現需要寫駁論,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生生地立論中夾雜了一個駁論段,形成了“立論——立論突然中斷改為駁論——駁論結束繼續立論”的結構,邏輯混亂,讓閱卷人很難把握。

四、抓內容,緊扣實際不空談

1.基本要求

對一個人來說,隻有靈魂和骨架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血有肉。文章的血肉,即文章的具體內容,它既可以表現為論証,又可以表現為論據,其基本要求包括“實”和“新”兩個方面。

實,即結合實際,忌空談清議。考生首先要結合給定資料,給定資料中包含了大量的基本國情、時事熱點、經典案例,它們構成了考生寫作時可以參考、可以使用的素材。此外,考生還“不必拘泥於給定資料”,應結合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來寫作。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既要做到專心研讀聖賢書,更要做到兩耳細聞窗外事,做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否則會犯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錯誤。

新,即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如果題目要求寫一篇關於“增強服務意識,服務人民群眾”的文章,那麼考生結合楊善洲同志扎根基層、服務群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跡來展開,就會顯得非常鮮活,富有時代感。如果要求寫一篇關於“轉變工作作風”的文章,那麼考生結合中央“關於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來寫,就做到了與時俱進,接地氣、有生氣。

2.常犯錯誤

不少考生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對社會漠不關心,對時事充耳不聞,不注意積累寫作素材。在考試時,很難結合實際,很難寫出干貨,致使文章內容空洞,閱卷人讀起來也是味同嚼蠟。

例如,2013年國考作文(市地級),談到了中華文化面臨著美式文化入侵、英語熱漢語冷等突出問題,要求考生以“讓……大放異彩”為題寫一篇文章。在題干中,還特別明確要求: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感受,切忌空談對策。

顯然,按照題干要求,考生應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見、所聞,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在日常生活中,與中華文化相關的素材隨處可見。如,在語言方面,英語熱、漢語冷﹔在節日方面,洋節日火爆、傳統節日遇冷﹔在餐飲上,洋快餐高歌猛進、中式快餐舉步維艱﹔在電影上,好萊塢大片橫掃院線如卷席、國產電影相形見絀生存難。考生如果能結合這些生活實際,談談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如何從自身做起,學習、傳承和保護中華文化,則很容易取得高分。

遺憾的是,不少考生全然不顧題干要求,舍棄生活中的具體感受,相反,大談“實施文化強民惠民工程”、“實施文化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實施傳統文化創新再造工程”等宏觀對策,這些對策原本不錯,但被考生在錯誤的時間、以錯誤的方式,用在了錯誤的文章中,就變成了空談對策。

五、抓文字,高端大氣不三俗

1.基本要求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語言文字就是文章的衣裳,其基本要求是“規范”、“生動”,如此方顯高端大氣。

“規范”即要求考生使用規范的書面語,要符合漢語語法的基本規范和要求,語言要連貫、搭配要得當,這是文章語言表達最基本的要求。

“生動”即要求文字優美,恰當使用名言警句或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如2009年國考談到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兩頭在外,中間加工”的制造業發展模式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難以為繼,以此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考生可以使用溫家寶同志相關的經典論述,如“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既能增強說服力,又可使文字熠熠生輝。

2.常犯錯誤

不少考生疏於閱讀和寫作,文字組織能力偏低,連基本的要求都難以達到。有的考生還大量使用口語化、網絡化詞匯,使文章顯得很“三俗”。

如,有位考生寫了篇關於農民工問題的習作,首段寫道:“農民工對市民來說太重要啦,市民們要好好想想,如果沒有農民工,誰給我們送早餐?誰給我們送報紙?誰給我們倒垃圾?誰給我們蓋房子?所以,我敢打賭,沒有農民工,市民也活不下去”,如此寫法,口語化色彩過重,流於俗氣。

規范的寫法應該是“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兩者對比,高下立見。

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寫作本是一門藝術,需要悟性和靈性。但作為標准化考試,申論寫作又在藝術之上,增添了更多技術的色彩。換言之,申論寫作絕不是高深莫測、高不可攀,隻要我們能正確認識、科學訓練、反復改進,就一定能夠突破瓶頸,取得高分!

﹝后續內容,筆者將就如何選擇文章立意、快速構思、分析論証、提出對策、寫好開頭、結尾及潤色語言等方面,為考生朋友們提供科學的寫作方法,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作者系北京中公未來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申論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