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與寫作》>>2013年·第10期

優秀的財經記者是怎樣煉成的【2】

趙曉輝

2013年10月23日14:35    來源:新聞與寫作    手機看新聞

例如,對於股票市場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這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股市低迷時,往往會有聲音要求監管層暫停IPO,以讓股市休養生息。可是,另一方面,很多觀點認為,IPO與股市的走勢並沒有直接關系。証監會、証券公司、基金公司、企業、普通投資者,說法各不相同。那麼事實究竟如何?這個時候,數據或許相對可靠。經過大量的採訪,我們搜集了充足的數據,並對各種觀點予以梳理,在2013年6月推出了一組5篇關於IPO的報道,引發整個市場的高度關注。盡管這組報道的觀點並不能被所有方面接受,但我們確保報道所傳遞的是我們認為正確的理念,並沒有傾向於某一個利益方。

在實際採訪中,常常發生的一個情況是,一名記者跑一個口時間久了就會站在採訪對象的角度,在寫稿子的時候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為其著想”。記者並沒有想要“偏向”所採訪的部門,但被採訪部門的觀點聽得多了,就可能深入內心。這就更需要記者“帶著有色眼鏡”,對部門的觀點更多一些質疑、多一些思考,如此才能確保自己客觀的立場和准確的判斷。

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在錯綜復雜的財經事件中,我們不要求自己對任何事都有一個全景透視,但我們能夠做到的是: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可能全方位地了解所報道的事件,並把自己所知道的盡可能真實地呈現給讀者。

積累廣泛的人脈關系

在信息至上的財經領域,誰能早一點拿到信息、了解事情真相,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而財經記者若想消息靈通,在報道中領先於同行,就必須要擁有廣泛的人脈關系。

6年前,我剛剛接手証券報道,正值股市動蕩時刻,市場對任何相關信息都十分敏感。而我正處於一個信息封閉的狀態,對市場不熟悉,對人頭不熟悉。一天晚上,單位領導講道聽說証監會新批准了4隻基金,能否核實發稿。當時,股市一路狂飆,發新基金意味著監管層對市場開始干預,意義重大。然而,當時我一不熟悉監管官員,二聯系不上基金公司,三不認識其他媒體的同行,在無法核實消息真實性的情況下最終隻好作罷。這次的事件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脈資源的重要性,並在此后的報道中十分注意培養。

其實,記者一個核心的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而如何獲取採訪對象的信任至關重要。這種信任有兩種含義:一是對記者能力的信任,二是對記者職業操守的一種信任。如果一個採訪對象私下裡隨便說了幾句話就被記者見諸報端,這樣的關系恐怕就此了結。我一直堅持的做法是:如果採訪對象說了只是私下聊聊,一定不能就此報道。在新聞實在重要的情況下,可以採取其他方式,從其他渠道獲取信息,然后再進行報道。這樣,或許你會失去一次兩次報獨家的機會,但是你收獲的是一個長久的信任關系和可能更為重要的獨家信息。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案件的報道中,我和同事從一位採訪對象那裡了解到了不少內情,但這位朋友強調不能做任何報道。我們強壓住寫稿的沖動,一直從其他方面尋求突破。如此堅持半年有余,終於獲得了足夠的信息,最終寫出了有影響力的獨家報道。

大部分業內重大動態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出現重大事件時能夠在任何時間找到可採訪的人,市場上流傳的模糊信息能夠在需要時隨時核實,我認為,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一個財經記者的人脈積累就已經足夠了。

站在社會正義的高度

雖然報道的是財經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報道都要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很多時候,媒體應該站在一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在財經報道中也不例外。唯有如此,才能起到有效引導輿論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做到對社會有益。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意味著要與某些利益方對立,必定會面臨較大的阻力,甚至可能徒勞一場。但是,隻要站在正義的制高點,任何的堅持和努力都會很有意義。

2013年8月,新華社針對光大証券“烏龍指”事件連續播發了9篇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質疑監管層對案件的通報,到呼吁重罰光大証券,再到質問交易所的不作為,這組報道突破了平日財經報道的很多限制,以較大的尺度對事件的相關方面進行直接批評。如此形成的強大輿論場給監管層帶來了巨大壓力,反過來也促使其開出了“史上最嚴罰單”,最終贏得了市場的掌聲。

回顧這組報道,其實在採寫、播發過程中並非沒有一絲顧慮:如此批評論據是否無可挑剔?會不會影響和採訪部門的關系?會不會產生一些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但是,跳出這個思維來看,在關鍵時刻,媒體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輿論監督作用。輿論監督並不是要表達記者自己的憤怒,也不是要宣泄什麼情緒。隻要站在正義的高度,客觀分析,以事實和細節說話,能夠促進市場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就不需要有太多顧慮。事實証明,新華社的報道在促進監管層嚴肅處理光大証券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獲得了有關方面的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財經新聞領域的輿論監督應該避免成為某些利益方的工具。與其他領域不同,財經事件涉及多方利益,其中關系往往錯綜復雜,尤其需要記者擦亮眼睛,認清事實真相。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輿論的引導者,以輿論的力量促進社會進步。

財經是經濟社會中最活躍的領域,選擇了財經記者的職業就意味著要常常保持高度緊張,永遠走在社會的最前沿。這條路並不輕鬆,但是當你真正進入角色,勤奮前行,路上的風景一定不會辜負你的付出。

(作者系新華社中央新聞採訪中心記者)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