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歷史縱橫>>人民日報社·社史

人民日報社舊址的歷史與變遷

——王府井大街117號尋蹤

朱悅華

2013年11月05日15:42        手機看新聞

第一份鉛印邸報在這裡誕生

1907年6月,慈禧批准御史趙炳麟建議,委派慶親王奕劻籌辦《政治官報》,光緒帝題寫了報名,由政治考察館(1905年設,軍機處五大臣管理,1911年廢) 主辦。據筆者推斷,政治考察館與印鑄局很可能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都在王府井大街117號辦公。

陳慶余先生於1913年出生在小甜水井胡同一個小四合院裡,父親陳鈞是清印鑄局裡的總辦。陳鈞奉旨從英國進口了鉛印設備,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聘請來了張國璽(商務印書館原副經理)、石慶和(商務印書館原排字房工長)、魏永生(商務印書館原鑄字工長) 等人。1907年10月26日, 《政治官報》正式出版。

《政治官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鉛印邸報,它標志著近千年手抄木印朝廷邸報的歷史終結,開辟了中國報紙的新紀元。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由中央政府創辦的報紙,被譽為“大清第一報”。《政治官報》日出一冊,16開本,20余頁,每月分類線裝匯訂4冊。遇國家慶典,改用紅色印刷,以示祝賀。但發行量很小,隻有六品以上的文官、五品以上的武官才能訂閱,主要刊登各項諭旨、京內外大員奏折、法制、章程、條約合同、統計調查報表、駐外使領報告,各國重要新聞“除涉及軍機外交秘密外,均予分類選錄刊載”。

《政治官報》強調溝通上下內外,培養新政人才,以達到立憲自強的目的。當時各地創辦的官報還有《北洋公報》(1902年)、《山東官報》(1902 年)、《商務官報》(1906年)、《兩湖官報》(1907年)、《兩廣官報》(1911 年5 月) 和《東三省官報》(1911年9月) 等。內容涉及各國政治文化制度、聲光化電、發明創造、世界重要都市的商品和股票價格、國內各項實業的進展等,可謂包羅萬象。“10年內至少有106種面世,每年平均新開辦10.6種。”清末官報為推進新政搖旗吶喊,在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視。

印鑄局及其他

陳慶余先生回憶,在王府井大街路西的大紗帽胡同與梯子胡同(現歸入大甜水井胡同) 中間,印鑄局佔地約1.6萬平方米,有百十間房屋。

據《東華圖志》記載,當時在小甜水井胡同(小甜水井胡同位於大紗帽胡同西段,現歸入大紗帽胡同)、大紗帽胡同一帶居住的高官重臣還有大學士長齡(居住在大紗帽胡同,正一品),刑部尚書廖壽恆(居住在大紗帽胡同,從一品),理藩院尚書、綏遠將軍貽谷(居住在大紗帽胡同,從一品),戶部侍郎陳璧(居住在小甜水井胡同,正二品) 等,從印鑄局范圍看,似應包括這些大臣官員的部分住宅。

1979年人民日報社搬遷前,范圍向西一直延伸到晨光街,北到大甜水井胡同,東到王府井,南到大紗帽胡同,應是將上述清朝官員府宅一並納入其中的。此時人民日報社房屋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佔地2萬多平方米。

清印鑄局下設文牘、庶務、發行等科室,宅院根據需要進行了改造,建立了鑄字、排版、印刷、裝訂、機房等車間。除了印報外,印鑄局還鑄造、鐫刻朝廷和官員的大印及勛章等。

1911年6月,以奕劻為總理大臣的皇族內閣會議決定,將《政治官報》改名為《內閣官報》,並賦予《內閣官報》頒布正式法令、公文的效力。同年, 《內閣官報》刊登湖廣總督向皇帝舉薦的湖北籍優秀學生名單,董用威(董必武) 列在最前面。但《內閣官報》出版不到一年時間,就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一起湮沒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誕生。1月29日,南京《臨時政府公報》創刊,4月5日停刊,共發行58期,約45萬字。2月12日,清帝被逼退位,清朝統治至此結束。《內閣官報》改為《臨時公報》,每日一期,至4月30日,共發行66期,約35萬字。印鑄局一度改為政治官報局,后又改回印鑄局。

北洋軍閥混戰期間,印鑄局局長一職頻繁換人,一度停發工資,工人在葉青貽(國務院參議兼印鑄局顧問)、胡茂生領導下舉行罷工,經國務院調解始得復工。

1927年,印鑄局撤銷。

清末民初,先后有陸宗輿、陳錦濤、袁思亮、瞿宣穎、易順鼎、陳漢第、田桓、徐崇、李宣倜等十幾人出任印鑄局局長,他們大都學貫中西,或以興辦實業著稱,如陳錦濤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或以文化傳承聞名,如袁思亮舍命搶救國寶《注東坡先生詩》(現藏於台北“中央圖書館”),李宣倜善書法、詩文,是南京中山陵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碑刻書寫者之一,曾為梅蘭芳修改唱詞。即使為人們所痛斥的賣國賊陸宗輿,也有興辦鋼鐵工業(龍煙鐵礦公司即北京首鋼前身) 的貢獻……他們走馬燈似的出入王府井大街117號,是清末民初一代知識分子的縮影。

王府井大街原117號門牌號現已改為277號,名副其實是個“大雜院”,產權單位包括經濟日報社、東城區委等好幾家﹔經營單位就更多了,北京好友世界商場有限責任公司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家。筆者在該公司網站上看到,包括好友世界商場、大宅門招待所、王府井陶瓷城、古井食樓餐廳、王府井小吃街、民俗文化街、游戲廳等,佔地1.3萬多平方米,物業2萬多平方米。

據筆者實地考察,好友世界商場經營場地范圍主要是人民日報社原新舊辦公樓和車庫、食堂等。而佔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的印刷廠及消防通道為經濟日報社所轄,但令人憂慮的是消防通道已變成擁擠、臟亂的小吃街和民俗文化街。靠近大甜水井胡同部分平房為東城區所轄,目前已拆遷,雜亂無章,似乎還在開發中。

人民日報社的甜水井與北京水系

陳慶余先生回憶,民國初年,王府井大街還是一條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比不上當時人們常說的東四、西單、前門、鼓樓前幾條街熱鬧。整條大街從北到南隻有五六盞煤油路燈,裝在6尺多高、3寸左右粗的木杆頂端的玻璃罩裡。點燈人每天扛著小梯子來擦燈、添油、點燈、熄燈。街上各商號門前,有的挑著各式各樣的紗燈、壁燈,有的高懸一兩盞亮堂堂的汽燈。

當時王府井大街北口和東華門大街東口、八面槽大街南口交叉處,叫丁字街。在靠近王府井大街北口偏西,當時公興合油鹽店門前,有一口官井(1996年王府井大街改建時發現此井)。陳慶余清楚記得,當時井上豎著一丈多高的井架,井架上懸著一個滑車,滑車上纏著又粗又長的大麻繩,麻繩兩端各系著一個大柳罐。兩個打水人站在井台上,一上一下從井裡往上打水,然后用水來潑洒王府井、東華門、八面槽、金魚胡同等街道。但這口井的水是不能喝的苦水。

北京城因水而生。老北京城———薊城位於蓮花池(今北京西站附近) 畔,元朝以積水潭為中心建設元大都。皇宮食用玉泉山泉水,市民吃井水。

隨著北京城甜水緊缺,官井逐漸為私人承租。承租一口甜水井,意味著掌控幾條胡同幾百家人的吃水用水。

幾百年前,海澱曾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地,流泉縈繞,湖泊成群。那時的北京是一片河網縱橫、溪流交錯的美麗水鄉。自明代起,北京城的地下水質已大不如前。元朝時作為南北大運河終點、船桅林立的“海子”,明清時已被大片的街道和稻田蠶食﹔元朝時曾為南北漕運帶來輝煌的通惠河,明清時已是運行維艱,難以為繼。而這時的水井大多是苦水井,甜水井已極為罕見,僅有安定門外滿井、天壇祈年井、陶然亭姚家井、王府井等少數幾口甜水井被頻繁載入史冊。所以,王府井不單因王府,更因甜水井而著名。

人民日報社院裡的那口井應該是其中的一口甜水井。報社很多老同志都記得那井上有一個小亭子。據筆者考証,目前好友世界商場西北角那口井是復制品。

《華北日報》的創刊與終結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宣布成立國民政府。1929年元旦,作為國民黨中央直屬黨報的《華北日報》在北平創刊。李石曾任社長,安馥音、沈尹默等任總編輯。日出3大張12版,以刊登政治、經濟和黨務要聞為主,附出《華北畫刊》《現代國際》《邊疆周刊》等專刊。

沈尹默(1883—1971),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主將之一,一代書法宗師。他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被周恩來視為珍品挂在辦公室裡。“文革”中,沈尹默寫的認罪書,常被人揭走珍藏。得知老朋友紛紛含冤離世,他焚燒了自己大量的書法精品,后在上海逝世。

李石曾(1881—1973),晚清重臣李鴻藻之子,1902年隨清廷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學習農業,以法文發表《大豆》一文,創辦豆腐公司,是法國勤工儉學發起人之一。1917年應蔡元培之邀擔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創辦中法大學,任董事長。1924年參與驅逐溥儀出宮和故宮博物院的創建。1956年定居台北,1973年病逝。

《華北日報》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較有影響的一份官辦報紙。它以“鏟除舊污,恢復美德”為宗旨。1930年3月1日至9日,因積極宣傳南京國民政府“討閻(錫山)”活動被地方軍警嚴加檢查,報紙前后出現15處“天窗”。3月18日中原大戰爆發后,被閻錫山派軍隊封閉,至10月10日才復刊。

1933年5月31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塘沽協定》,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華北門戶洞開,國民黨北平市黨部撤離。此時,官辦的《華北日報》不得不進行改組,走向企業化。1933年秋, 《華北日報》總編輯換上了留法歸來的陳國廉。陳國廉一到北平就找與自己同船歸國的李健吾商量報紙改版問題,決定增加報紙的篇幅,並擴大兜攬廣告。《華北日報》自創辦始,就堅持了開門辦報思路。

1938年9月15日, 《華北日報》被日偽接管,改出《武德報》。《武德報》表面上是一家中國的報紙,實際上被日本軍部控制。1945年10月1日, 《華北日報》在原址復刊,張明煒任社長,同時創刊日文版,供日本戰俘閱讀。張明煒當時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駐平津特派員兼華北日報社社長。

張明煒早年就讀於復旦大學社會科學系,1928年進入國民黨宣傳系統,擔任過北方英文版中國時報社社長、南京《中央日報》總經理。張明煒自畢業后即投身新聞界,一直到國民黨退守台灣,大半生都是在為國民黨辦報。1949年,張明煒去了台灣,由於一時沒有適合的事情可做,在台中創辦“民天”電台,取“民以食為天”之意。其間一些電台受到有關部門干擾,新聞界推其為代表,前往“立法”“監察”兩院請願,張明煒毅然前往,甚至墊出一筆不小的費用。此時他對國民黨已有較深認知,與體制漸行漸遠,再也不願辦報。

王府井大街117號的新主人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報社接管北平國民黨《華北日報》,成為王府井大街117號的新主人。從《政治官報》《內閣官報》《臨時公報》《華北日報》到《人民日報》,這個大四合院前后至少辦過5份官報(北洋軍閥時期不詳)。到1979年東遷至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 《人民日報》是這裡歷史最長的官方報紙。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北平昌實電器廠(北京人民電機廠前身之一) 按照華北局城工部指示,3天內將王府井大街279號華北日報印刷廠和北池子文書館1號院武德報印刷廠的全部印刷機包裝好,運送到人民日報社前身之一的晉察冀日報社。這大概是《華北日報》與《人民日報》最早的淵源。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2月1日, 《華北日報》停刊。2月2日,作為北平市委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北平版) 創刊。

人民日報社工作人員將准備好的《人民日報》報頭換上,范長江宣布《華北日報》編輯人員就地待命,印刷廠、排字房工人繼續工作。范長江就是坐在張明煒那張精致的大理石面辦公桌前宣布這一決定的。

這一天,王府井大街117號周圍,擁滿了興奮的報販和前來買報的人,大家都在等待北平解放后第一張人民的報紙。由於印刷較慢,從清晨5時一直印到下午6時,隨印隨往門口送,5萬份創刊號被搶購一空。創刊號上發表了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傳部部長鄧拓撰寫的代發刊詞———《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斗》。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社的大隊人馬離開河北平山縣裡庄來到北平,結束了戰爭年代游擊辦報的歷史。為了記錄這一歷史性轉折,1949年冬,報社請了大北照相館的攝影師,在王府井大街117號編輯部大院藤蘿架下,為全體工作人員照了一張大合影。

《人民日報》老報人劉振祥一直珍藏著這張合影。60多年后,他依然記憶猶新:“編輯部辦公大院很寬敞,北房辦公室前,有一個很大的藤蘿架,每當春季,藤蘿花盛開,串串紫色花朵挂滿架頂,煞是好看。”當時,報社不少同人如美術編輯蔡若虹、女記者宋琤等都在此留下了珍貴美好的記憶。

據人民日報社檔案記載,1949年接管王府井大街117號華北日報社房產273間半,其中60多間出租給麗都商店、信達商行、生康西服庄、玉成食品店、麗生商店、愛華木器行、德林商行、陳森泰西服庄等,尚未收回。

人民日報社同時接管的還有煤渣胡同2號院———國民黨英文版 《時事日報》 所在地。這個院子比王府井大街117號院要小,是一個從南向北的四重院落,每一進院都是規整的五開間北房和三開間東西廂房。院裡有兩棵高大的海棠樹。剛進城時,部分辦公,部分居住。報社主要負責人張磐石、范長江、鄧拓、安崗、胡績偉、王揖等都在這兒的跨院中住過。1964年被拆建成宿舍樓至今。

60多年后,人民日報社基建負責人閻德山、老報人黃岳軍還能依稀描繪出當年王府井大街117號院的圖景:高大的藤蘿架下,北面正房是總編室和社長、總編輯辦公室,共有7開間200多平方米,靠東面一間20多平方米原是華北日報社社長張明煒的辦公室。之后,人民日報社前后兩任社長張磐石、范長江和總編輯鄧拓都在這間辦公室工作過,也都喜愛並使用過那張精致的大理石面紅木辦公桌。沿著藤蘿架向南,穿過樹影環繞的院子即是印刷廠,大院裡的耳房、廂房分布著編輯部、資料組、圖書館、總務科、食堂等部門,大門朝南偏東,進門后看到一道綠樹掩映的垂花門……那種既深邃幽靜又溫馨親切的中國四合院獨有神韻,讓人平添了很多神往。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辦公廳)

來源:《黨史博覽》2013年04期

 

 

分享到: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