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美國參眾兩院情報委員會領導人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再次表達了對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行動的擔憂。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羅杰斯表示,他並不相信奧巴馬總統對美國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手機通信長達10余年而毫不知情﹔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范斯坦則表示,“監聽盟友的電話有著比技術難度更大的政治責任”,白宮和國會都應對美國情報項目展開“全面審查”。
美情報機構可監聽任何國外目標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2日發表長篇報道,稱該報通過與英國《衛報》分享,掌握了斯諾登持有的機密文件。報道首先直指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情報收集活動,稱從掌握的文件來看,美情報機構數十年來工作的准則是“任何國外目標都可以被監聽,為了現在或將來的利益”。報道揭露,美國安局常規性地監視友邦和敵國,以期掌握“外交優勢”和“經濟優勢”。
《紐約時報》的報道首次証實了美國情報機構聯合美國本土網絡和通信公司,與其他國家情報機構進行合作。數十年來,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代號為“五隻眼”、“九隻眼”和“十四隻眼”的項目,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北約其他成員國有著不同層次的情報合作。
該報道還首次揭露了美國情報機構的黑客項目。在一項名為“量身定制進入行動”的項目中,美情報人員能潛入全世界各地的電腦,竊取數據,並有時在計算機中留下間諜軟件。該報道還對美情報機構的監視行動結果提出了質疑。報道稱,雖然美情報機構的監視能力強大,但該部門並沒有清晰的決策。
德國可能在莫斯科問詢斯諾登
德國《明鏡》周刊11月3日刊登了斯諾登撰寫的一封公開信,題為《為了真相的宣言》。信件說,在很短時間內,世界了解了很多關於不受監管的安全機構的情況,以及有時候屬於違法的監控項目。有時候,這些機構還有意向高級官員和公眾隱瞞監控活動,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在這方面表現最惡劣。
斯諾登日前在一封致德國政府的信件中,也批評了美國政府開展的大規模監控活動。他在信件中表示,自從公布美國政府的違法行徑后,世界各地公民以及各國領導人都認為,揭露這種不負責任的大規模監視行為是為公眾服務,它導致出台了很多限制濫用公眾信任行為的法律和規定。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綠黨議員施特呂博勒11月1日在莫斯科與斯諾登進行了秘密會晤。之后他宣布已經把斯諾登致德國聯邦政府的一封信分別送交總理默克爾、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和德國聯邦總檢察院,並向大眾公開了信件。
施特呂博勒說,斯諾登在會見時表示願意前往德國,但前提是必須確保他來后可以留在德國或者其他類似國家並且保証其人身安全。
此間媒體認為,斯諾登前往德國需解決兩個難題。一是德國和美國有引渡協議。二是俄羅斯當初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的條件,是斯諾登不在俄羅斯從事有損美國利益的事情。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2日表示,俄羅斯不會限制斯諾登離境或者同德國官員交談,但他離開俄羅斯后,如果想獲得避難,需要重新申請。
德國政府發言人斯特芬·賽貝特4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斯諾登在德國境內不會得到庇護,跨大西洋關系對德國很重要。同時,德國內政部發言人延斯說,如果成立調查監聽事件委員會,德國仍有可能針對監聽事件在莫斯科問詢斯諾登。
歐美同盟間信任被嚴重破壞
10月31日,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以11票支持、4票反對通過一項法案,同意縮減國家安全局對電話記錄的監控規模,加強國會和司法部對情報搜集活動的監管。對此,《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認為,改革的舉措不足以平息各方對國安局的批評。監聽丑聞,對內激發了美國民眾對政府濫用職權、侵犯民眾隱私權的憤慨,對外則讓美國陷入“四面楚歌”的公信力危機。面對來自兩方面的壓力,奧巴馬不得不掂量“情報價值”和“政治風險”之間孰輕孰重。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美國部執行主任安妮特·霍伊澤爾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國竊聽默克爾手機事件標志著歐美同盟間的信任被嚴重破壞,對雙方關系具有深遠影響。奧巴馬被認為是戰后第一個對跨大西洋關系“缺乏真心實意”的美國總統。她同時強調,跨大西洋關系仍然對歐美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雙方可借竊聽丑聞之機重新認識彼此判斷和政治現實。
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中心高級顧問俞曉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美國與其盟友的聯合監控自冷戰時期就已開始,但是其利用強大現代技術手段對國內外公民進行如此廣泛的監控,實在令人震怒。美國有必要給本國民眾和被監聽國家民眾一個說法,有必要對自己濫用權力侵害公民隱私的行為做出糾正。
俞曉秋表示,美國擁有雄厚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可以實現對信息進行拉網式監控。要限制美國以反恐為名的濫權行為,不僅要從道義上對其進行譴責,更需要在網絡空間建立規則。如果不建立約束規則,本就存在實力差距的其他國家將難以與美國抗衡。如果任憑監控、黑客攻擊等行為泛濫,網絡就隻會給人們帶來恐怖。隻有建立起規范網絡行為的新秩序,才能使網絡發揮其本來作用,造福人類。
(本報華盛頓、柏林、北京11月4日電)
點評
“監聽門”暴露美國不自信
張國慶(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對各國尤其是歐洲盟國的監聽,已經不是道德問題了,它涉及的是國家安全和大國競爭問題。這也是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反應如此強烈的重要原因。
對於監聽丑聞,美國方面的說法是,即便有所謂的監聽,也主要出自反恐和安全的需要,但問題是,美國的監聽已在相當程度上危害到了德國及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問題也不僅限於反恐和安全層面,僅就德國總理默克爾被監聽而言,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在科技和經濟方面的領先地位已經對美國形成了威脅。此外,德國在歐債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國際事務中也有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其政策主張尤其令美國關注。事實上,在這一切的背后,隱約可見美國對中國、俄羅斯乃至德國崛起的深刻憂慮,連美國人自己都承認,美國不像以前那樣自信了。
對美歐關系來說,“監聽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雙方的信任赤字,而且會影響到美國渴望與歐洲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美國與盟國尤其是歐洲盟國之間的裂痕,無疑將會影響其應對危機的決心和自信。
白宮顯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已在考慮進行必要的讓步,以修復出現深刻裂痕的美歐關系,美德擬簽署“無間諜協議”的消息就很能說明問題。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整改國安局的呼聲也隨之高漲。至少在短期內,美國對外監聽的鋒芒將不得不有所收斂。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