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渤海早報》記者邵雋將在工作中度過自己職業生涯的第6個記者節,“長期以來都是工作為先,大家都習慣了。”
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一起,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行業性節日。長期以來,頭頂“無冕之王”光環的中國記者們在輿論監督、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假新聞、有償新聞等負面事件頻出讓新聞行業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不久前,廣東《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刊發了多篇涉及一家中國上市公司的失實報道,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被檢方批捕。該事件讓中國新聞媒體經歷了一次“震蕩”,引發民眾對媒體公信力與記者職業道德的討論。
“都市報的壓力和競爭是很大的。雖然記者工資不高,工作強度大,媒體環境壓力很大,但是這不是降低職業操守的理由。中國媒體人仍然要自律。” 新京報時事新聞部記者儲信艷覺得陳永洲事件“令人唏噓”。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10月表示,要對全國25萬名記者開展崗位培訓和考核。新聞倫理和防止虛假新聞是培訓內容之一。這一舉措被認為旨在提升整個新聞隊伍的職業素質。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孫振虎認為,本次培訓考核針對全國新聞從業人員,從培訓內容上看,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提高新聞人員的寫作技巧和水平,而是提高全國記者的職業素質,淨化行業風氣、促進新聞行業健康發展。
從業超過20年的《安徽日報》記者王愷將首次參與此類培訓,“我認為這次培訓很有必要,感覺像是一次記者界的 國考 ,現在的媒體環境和社會環境已經和我剛工作時大不一樣,但職業道德對於每個時代的記者來說,標准和高度不應該降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上表示,要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堅守社會責任,恪守職業道德,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抵制虛假報道、有償新聞,樹立新聞宣傳工作良好形象。
除了職業素養的提升,中國迅速發展的新媒體也給記者帶來了挑戰。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受到沖擊,這些媒體的記者也面臨壓力。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傳媒機構把微信、微博和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作為發展的著力點之一。
“活兒不如以前好干了,一年比一年壓力大。”是不少記者的看法。“新媒體很快,我們就做得更深﹔新媒體很全面,我們就做得更精。”從業近8年的儲信艷說。
“新聞行業也需要創新,而現在就是革新的時機,媒體應該不斷變革適應讀者的需求。” 《彭博商業周刊》記者趙軼佳對新媒體表示期待。
10月28日,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集團正式成立。這是上海兩大傳媒集團在多樣化傳播格局下,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安徽《新安晚報》一位記者表示,包括他所在的報社在內的許多國內傳媒集團在近年來都成立了全媒體中心,希望借此應對新媒體的不斷沖擊,“現在傳統媒體的壓力都很大。”
“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並存,傳統媒體應該在保持生產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開拓全媒體業務。”北京媒體從業者陸笑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