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人民日報"求証"欄目:回擊謠言 做社會輿論穩定器

——訪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求証”欄目主創

柴如瑾

2013年11月08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回擊謠言,做社會輿論穩定器

  記者:2011年1月27日人民日報創辦了“求証”專欄,迄今已有近3年時間,您能回顧一下欄目創辦的初衷嗎?

  韓曉麗(人民日報《要聞》四版主編、“求証”欄目負責人):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各種虛假信息頻現,其中一些謠言極具“負能量”,不僅誤導受眾,制造混亂,而且撕裂社會,侵蝕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這種利益多元、觀點多元、傳播媒介多元的輿論環境,迫切需要主流媒體發出真實、准確、客觀、權威的聲音,擊破謠言,引導輿論。人民日報主動擔當起歷史責任,創辦“求証”欄目,幫助受眾去偽存真、辨別是非、了解真相。

  記者:“求証”的選題策劃有哪些特點?選題來源主要有哪些?

  韓曉麗:“求証”的選題策劃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定位上:一是選題定位。對各類惑眾謠傳、不實信息進行阻擊與駁斥,這是選題策劃的立足點。二是報道定位。記者必須深入現場,尋找証據,多信源互証,嚴謹核實。三是功能定位。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傳遞理性聲音,提升公信力,力爭做“社會輿論的穩定器”。

  從選題來源來看,主要是網上的不實信息,如微博、論壇、微信朋友圈等,通常有四種類型:

  一是對刻意撕裂社會、激化矛盾的傳言和虛假報道進行証偽、還原,彌合社會裂痕,維護政府形象。2012年12月,有微博說青海玉樹政府通過燒帳篷逼群眾搬遷,欄目請記者冒著風雪趕到玉樹調查,發現網上所說不實。《玉樹帳篷拆遷風波調查》以扎實的調查採訪客觀呈現了玉樹災后重建的進程。

  二是對突發事件導致的群體恐慌,及時解疑釋惑,化解不安定因素,穩定社會情緒。今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發生后,網上出現一些復雜輿情,其中既有道聽途說的傳聞,也有流於表象的臆斷,更有故意抹黑的謠言。“求証”刊發了《重建房遇震開裂怎麼看?》《地震能夠准確預測嗎?》《阻擊謠言 速度加快》等稿件,較好地消除了群眾的不安情緒。

  三是及時有力回擊境外謠言,維護國家利益。2013年1月,英國《衛報》稱:非洲瘧疾無法根除源於中國的抗瘧疾假藥。一時國內外輿論嘩然,對中國企業信譽和國家形象造成很大沖擊。“求証”欄目及時聯系報社駐南非記者赴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兩國實地採訪調查,刊發了《中國輸非洲抗瘧藥不是假藥》《中國抗瘧藥在非洲被仿冒》,有力揭穿了外媒謠言,維護了國家形象。

  四是提倡科學態度,糾正常識錯誤。對一些傳播時間長、范圍廣的錯誤傳言,“求証”欄目用事實予以糾正,比如《不實傳言纏身 牙膏很是受傷》《微波爐加熱食品會致癌嗎?》《西瓜“打針增甜”是謠言》等。

  記者:作為一個阻擊謠傳的深度調查專欄,“求証”如何確保報道的真實、准確、客觀、全面?

  韓曉麗:謠言在哪兒,“求証”便追到哪兒。不懈追求現場、証據、原創,調查中秉持均衡、公正、客觀,以事實和數據說話,是“求証”一貫堅守的原則。

  首先,以事實說話,以數據說話,多個信源相互印証。求証大多是辟謠的,這就要求稿件經得起反証、不留疑點,要有核心確鑿証據和嚴密邏輯,事實絕對准確。為做到這一點,欄目要求記者必須到新聞現場調查,掌握第一手証據和信息,不能照抄材料,不聽信一家之言。採訪要持中立、客觀態度,不預設結論,不迷信權威,接觸當事各方,讓不同立場的核心當事人都表達意見。“求証”欄目80%以上的稿件有4個以上的採訪對象,保証多個信源互相印証。

  其次,發揮綜合性大報優勢,組織跨地域、跨行業和部門的採訪,全方位展示事實真相。以《哪些國家提供免費醫療》這篇報道為例,有專家在電視節目中聲稱:“世界上隻有中國等20多個國家未實行免費醫療制度。”這個說法在網上引起人們對我國醫保制度的強烈不滿。那麼事實到底怎樣?“求証”約請記者不僅採訪國內專家,還採訪了中立國際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專家﹔同時,人民日報20多位駐外記者分別調查了解70多個國家的醫療制度和醫療保險情況,証明這位專家的說法沒有根據。

  最后,証據真實無誤,報道不留瑕疵,不符合標准的稿件堅決不用。對於未能獲得第一手材料、沒有拿到核心証據或証據不全的報道,就算在前期策劃和採寫中已耗費了編輯記者大量精力,欄目也會忍痛割愛。例如2011年12月,網曝江西假種子導致農民顆粒無收,記者調查后基本可確定減產是由極端天氣和農民對種子保存不當造成的。但由於農民和種子銷售站都沒有留存種子樣本,無法完全確定種子來源並進行比對,証據鏈存在瑕疵,欄目最終放棄了這個選題。

  記者:大量使用圖示、圖表等已成為“求証”的一大特色,請簡要介紹欄目在改進新聞報道手段方面的做法。

  韓曉麗:十八大以后,人民日報在改進新聞報道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可視化”就是其中一項,即:數據、事件過程、邏輯鏈條等,均可通過圖表形式直觀地呈現給讀者,取得了良好效果。

  “求証”欄目通過使用圖示、圖表,一方面,化繁為簡,突出展示証據鏈條。因“求証”對証據鏈要求很高,報道往往涉及多方觀點、各類數據等,圖表可以很好地將繁瑣的文字表達變成形象的圖表闡釋,讓讀者讀圖便知大意,方便配合閱讀。

  另一方面,將專業知識形象化表達。“求証”欄目的很多報道專業性都比較強,如果單純用文字表達,這些專業內容很容易造成讀者理解上的障礙。通過圖表、圖示的形象化處理,有利於為專業性較強的報道與普通讀者建立溝通渠道,幫助讀者理解、消化。(本報記者 柴如瑾)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