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BBC紀錄片《中國新年》的現實主義風格研究【2】

劉 念
2016年06月28日11:0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好故事的理由:一致性和價值認同

敘事范式並不遵從理性的推理邏輯,而是用故事的一致性和逼真性來說服觀眾。故事隻要看上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並且可信,人們就會相信。雖然仍然可以從《中國新年》中看到一些理性世界范式的影子,比如在介紹春運的客流量、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等一些問題時,支持人引用了大量的數字來進行說明。但就整個故事的敘事而言,敘事范式依然佔據著主導地位,因為這些熟悉知識為了輔助說明,而不是用來得出結果的主要手段。故事分別從結構、材料、角色的一致性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結構的一致性指的是故事流動的順利程度。筆者在第一節中提到,雙重的敘事結構讓這些看似零散的時間被很好地組織起來。從材料一致性上來看,“中國新年”講述的是一個大團圓的故事,因此所有的時間都是圍繞如何實現團圓,團圓時會做些什麼來進行講述,選取的每個故事都存在邏輯上的吻合,全部都是愉快的結尾。從人物角色上看,那些畫面中頻頻出現的有著中國外貌、說著中國話的現實中國人物,無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

“好故事的邏輯”還強調價值認同,即讓人們認為“故事是真的並且值得接受的一系列價值觀”[2]。故事中強調了三種中國人最為看重也最能接受的價值觀:看重家庭、重視傳統和講究人情味。從主題詞的設定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對於“家”文化的強調,團聚就是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春節這一個美好的時刻。《中國新年》的另外一大亮點就是追溯了一些春節的傳統和技藝,例如哈爾濱冰燈、打樹花、舞龍舞獅、制作煙花、冰河捕魚等。一些細節則突出了人情味這個元素。在摩托車騎行中,人們自發組織的免費修理站和粥站,當地人邀請主持人到家吃飯等。敘事范式認為,敘事理性受到歷史、個人經驗、文化和個性的影響。人們受到自己所在語境的影響,他們的判斷並不僅僅取決於情景所暗示的標准。《中國新年》的觀眾包括外國觀眾和中國觀眾,因此這三種較為普世的價值觀容易被各種觀眾接受,因為無論是過聖誕節還是中國新年,他們都看重這些價值觀念。

(四)真實的韻律:完整性和時長

故事通常會因為採用完整性和時長的策略來控制敘述的篇幅或者是強調某些重要事件,表達某種態度。創造了一種真實故事同時上演的節奏,畫面只是將整個故事完整的呈現出來的錯覺。《中國新年》中無論是核心事件還是穿插的非核心事件都具備完整性的特點,從每個事件的發生一直到解決的交代過程中,省略運用的很少,重視細節的描述。普林斯曾指出“具有高度敘事性的敘事不僅是描述變化和結果,而且是描敘根本結果。”

此外,敘事時長也講求一定的對應比例。每一集的講述都控制在一到兩天的時間跨度,因此快進或者是閃回的鏡頭較少的出現。這符合真實的時間的感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時間是不能倒退也不能加速的。

二、符號的隱喻:“現實主義”形象之建構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生產和符號的消費的。媒介通過各種符號(圖像的、文字的、語言的)建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運用符號體系來影響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感知和採取的行動,因此人們變成了充滿著符號的文本的消費者。符號以一種自然的形象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當中,以至於人們會忽略這些符號是如何被建構的。現實主義風格的整體形象通過一系列符號來構建,他們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

(一)朴實的畫面:未加工的假象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最自然光的運用,不同光效的運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者影片風格。頂光、側逆光的大量運用可以產生一種夢幻、神聖的效果,是愛情片、文藝片偏愛的手法﹔底光營造出一種詭異、恐怖的效果,經常會被運用在驚悚片、懸疑片當中。而自然光模擬出人的眼球直觀看物體時的光線感受,因此會在紀實類影片中大量運用。自然光讓面面的光澤和顏色看上去都接近於現實的感覺。沒有過多后期修飾的畫面談不上美感,有些畫面甚至有些粗糙,比如北京菜市場中臉色黝黑的菜販和隨意擺放的蔬菜水果、摩托車隊中面容疲憊的農民工、香港街巷中沒有賣相的街邊小吃等。當畫面真實逼真地復現了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觀眾就會“身臨其境”。

(二)主觀性鏡頭:模擬眼睛

主觀性鏡頭一般是模擬人眼睛的視角來表現場景。因此在《中國新年》當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景、近景。其中主持人陪同一家人在火車站迎接回家的親人時,所有的場面基本上都是中景和近景,從女主持人凱特的角度,鏡頭由遠及近,就如同目光在迎接歸來的人。這些中景和近景沒有嚴格的遵循構圖的技巧,減少了攝像師構圖的刻意性。有些畫面較為隨意的展現,有時還會出現錯誤的構圖或者奇怪的構圖,但這並不是攝像師的無心之失,而是一種委婉的現實主義手法。鏡頭的粗糙和畫面抖動讓觀眾以為這是臨時拍攝過程中沒有選擇性的臨時抓取,認為這些畫面都是較為原始的、未經加工的。

(三)交替組合段:塑造三維現實

明斯特博格認為電影影像索然可以模仿現實的三維空間,但那其實只是一種建立在二維熒幕平面上的虛幻的圖像而已,影像的這種知覺效果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幻覺,是觀眾對於難以置信的自願擱置”[3]。人們都知道雖然攝影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但是它展現的畫面依然是二維性質的(這裡排除運用三維特效和三維觀看設備),但是現實的空間卻是三維的、立體的。那麼如何彌補這種時空維度上的差異,電影往往會運用一種交替組合段的剪輯技巧。在故事的地點轉化上,通常會大量使用交替組合段的剪輯方法。交替呈現的兩組或者兩組以上的畫面是同時發生的,它以交叉剪接的方式來暗示時間上的同時性,形成一種時空上的“完整經驗”,這種經驗符合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感知,在過去,人們無法看到視野以外的人如何生活,但是會知道他們和自己在同時進行某些動作。技術發達的今天,人們確切地感知著,兩個不同空間的人在同一時間上“生活”。

(四)自然的音響:強調聲畫合一

聲音和畫面的關系分為聲畫合一和聲畫對位兩大類型,他們有不同的功能。對比BBC的其他影片,《中國新年》側重於聲畫合一的技巧。

首先,主持人的語言在敘事語言中佔了很大比例,每一集節目的開端,都會有主持人對於故事的詳細介紹,交代是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緣起。在時長一個小時的節目當中穿插了多個小故事,這些故事之間的承接,基本上都通過主持人來實現。“我們正好有連個人將去參加摩托大軍”、“在距此兩千公裡外的背景,大胡子摩托客正在探尋北京老百姓在新年第一天起來做的事情”,這些像過渡句一樣的話語,在影片中隨處可見。

其次,自然音響的使用,不僅可以強化細節,而且也強調了聲音和畫面的同時性。大量同期聲穿插在影片中,在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的場景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聽到物體劃過冰面的摩擦聲﹔在香港的生鮮市場中,我們可以聽到熙熙攘攘的人聲和水聲﹔在煙花場地的湖南瀏陽的情節中,我們隨時可以聽到煙花的轟隆聲等。

此外,畫面的配音也採用的是五個主持人的聲音,讓人們聯想到那些聲話對位的鏡頭也是主持人雙眼正在觀察的場景,突出了主持人的“在場”,來避免人們對畫面后期拼接的主觀印象。最后,配樂的減少,也增強了真實的感覺。雖然人們已經習慣了天空中飄來的字幕和突然想起的音樂,但那些做法的確不符合現實場景的邏輯。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