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傳統媒體該有什麼狀態?
淺論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
摘要: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面臨挑戰,但預言紙質媒體必然消亡為時尚早。當前,媒體融合,是真融,還是假融?是深融,還是淺融?是資源共享、互惠雙贏,還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這不僅取決於我們的態度,而且取決於我們眼光、胸懷和膽識。如何在新形勢下,既接納新興媒體的優勢,又延續傳統媒體的輝煌?需要創新思維、創新舉措、創新手段。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讓新興媒體帶動傳統媒體,讓傳統媒體借力新興媒體,在新常態下繼續保持傳統媒體的優勢,繼續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進而不斷擴大其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媒體融合﹔創新思維﹔創新舉措﹔創新手段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6-2-0064-03
很多年前,面對洶涌而來、銳不可當的互聯網浪潮以及由此帶來的沖擊,有些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就發出“狼來了”的驚呼。現在,互聯網的“幽靈”無處不在,已經滲透到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也不脛而走,生存的危機讓許多傳統媒體人內心充滿著恐慌,而紙質媒體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尤甚,驚恐畏懼者有之,感嘆觀望者有之,束手無策者有之,落荒而逃者也有之。
時效,是新聞的生命。沒有時效,新聞變成了舊聞,就沒有受眾,其載體也會因此被受眾拋棄。從傳播的時效上來看,互聯網常常是爭分奪秒的,誰搶先了1秒鐘,誰就可能爭得先機,誰就贏得了受眾。傳統媒體就相形見絀了:報紙的編輯周期是一天,任何重要信息,最快也得第二天見報,而新聞周刊的傳播則要延長到一周以上,半月刊雜志、月刊雜志的時效性就更差了。所以,每次遇到突發事件和重大災難,人們最先都是上網查閱信息,實時關注事態的進展。傳統媒體在時效性上的短板更加顯現,而這一短板,使傳統媒體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當下,人們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每天都被來自各個渠道的信息包圍,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沒有什麼重大事件可以秘而不宣、隱而不報,一件不值得關注的小事,都可以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大事”,都會引來各種議論、猜測、質疑。許多人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手機閱讀信息,在地鐵、公交汽車上,甚至在朋友聚會的飯桌上,都會有旁若無人的“低頭族”,手機已成為人們須臾不可離的工具,微博、微信,已成為許多人最便捷的接收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手段。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錄音筆”,人人都有“攝像機”,人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觀察、發現、感悟發布出去,進而成為“媒體人”與媒體產品制作者。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進行身份轉換,一會是受眾,一會又變成“媒體人”,其傳播的有些信息,甚至不比傳統媒體傳播的速度慢、力度小,一條微信上傳播的東西,馬上就可以引來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一位主持人的“不雅視頻”就是先在網上傳播、后被傳統媒體關注的。作家張某某“包養5個情婦”的謠言,也是在網上傳播,一度鋪天蓋地,其傳播范圍、關注程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關注這個謠言的人遠比閱讀他小說的人多。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人在許多人心中,已經不像原來那樣神秘、神聖了,媒體人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正在被邊緣化。
讀書看報的人群正在減少。有資料顯示,報刊市場正在萎縮,在各大城市興盛一時的報刊亭,也開始衰落了,其營業額更是不斷下降。據悉,全國有40%的報刊亭已不復存在。近兩年,已有20多種報刊停刊、退市(原因比較復雜,互聯網沖擊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一些報刊勉強維持,但也走到了退市的邊緣,只是因為有權威部門的鼎力支持,才沒有停刊。
面對互聯網的巨大沖擊,哪種傳統媒體都不能一枝獨秀。不僅有紙質媒體人在感嘆江河日下,就連曾經風光無限的電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全國電視收視率近一年下降了13%左右,而網絡視頻收視率則以每年超過300%的速度在增長。兩年前,我國開通微博、微信的客戶就分別達到了2.8億人、6億人,而這並不是最后的數字,近兩年開通的微博、微信還在急劇增加,其發展速度已經達到令人咂舌的程度,而各大媒體的移動客戶端更是不計其數。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一冷一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昔日的邊緣媒體,搖身一變成了新聞傳播的主陣地,不僅后來者居上,而且大有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威猛和取而代之的架勢。互聯網,正成為輿論爭奪戰的主戰場。
2014年年底,我在北京聽到有位領導同志說,對傳統媒體的報紙來說,應將“報紙”二字拆開來解讀了:“報”,永遠都應該存在下去,因為社會各界永遠需要了解各種信息,而“紙”只是“報”的載體,未必要永遠存在,“報”的載體,不一定隻有一種,也並不是非“紙”不可,它還應該有其他載體!
其實,面對挑戰、面臨危機的不僅僅是紙質媒體,廣播電視也未能幸免,就是新興媒體,也同樣面臨挑戰和危機,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幾百天。對此,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了。就以新興的傳播工具為例,“大哥大”消失了,傳呼機不見了,電話卡沒影了,街頭的電話亭陸續被拆除了。新媒體、自媒體來得快,去得也快。門戶網站,正變為傳統媒體,熱鬧一時的博客,很多也乏人問津了。微博興旺了一陣子,也不如以前那麼熱了。微信朋友圈,曾像流行性感冒一樣迅速蔓延,但也有人逐漸產生了厭倦情緒。移動新聞客戶端當今的發展正處於進噴之勢,但其同質化嚴重,也影響了一些人的關注度。
消費者的喜新厭舊,催生出許多新的傳播手段和新興媒體,消費者的見異思遷,又讓一些傳播手段和新興媒體迅速衰亡。
一輪又一輪的殘酷競爭,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讓一些新興媒體異軍突起,也留下了一片衰敗的景象和深刻的教訓。有些行業在猛撈一把、迅速竄紅、一夜暴富之后,很快就把剛剛吃下去的東西吐了出來,有的從此一蹶不振,變得一無所有、甚至負債累累。低級模仿、盲目跟風、人雲亦雲、短期行為、這山望著那山高,種種不明智的行為,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面臨挑戰、甚至面臨生存危機,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現實,但預言紙質媒體必然消亡為時尚早,也過於武斷,更缺少依據,我們對此不必過於悲觀,更不要杞人憂天。
我們看到,有了電視,廣播並沒有消亡﹔有了攝影,繪畫依然風光﹔有了汽車,人們仍然需要自行車代步﹔有了各種快餐,但人們還是願意到大餐廳慢慢品嘗美味佳肴﹔很多機關實現了“無紙化辦公”,但有些文件還是要印到紙上才算數。新興媒體雖然佔盡了風光,但傳統媒體仍然可以保有一席之地。
我們看到,同樣是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媒體的境遇大不相同。互聯網沖擊所帶來的問題,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傳統媒體仍然保持了原有的態勢,甚至又有了新的提升,有的則被沖擊得潰不成軍、“跌跌不休”。我們有期發量仍然達到數百萬份的報刊,也有發行不足千份、慘淡經營、勉強度日的刊物。興旺者與衰落者的境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究。
人類從結繩記事到在金屬、竹簡上刻字,再到紙上印刷,是一種必然選擇,不僅是一種最經濟的選擇,而且是一種為廣大受眾接受的良好選擇。看書、讀報,這種閱讀方式已經延續了漫長的時間,其傳播的優勢並沒有消失,因此它還會延續下去,絕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完全中斷,人們獲取的知識和信息,更不可能全部來自網上,我們對此應該有足夠的信心。現在,人們用“海量”來形容每天扑面而來的各種信息,正說明有許多垃圾信息充斥其間,是受眾所不需要、甚至是極為討厭的,很多人為此叫苦不迭、無可奈何。但是,經過報刊工作人員精心採寫、精心篩選、精心編輯的稿件,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成為“漏網之魚”的垃圾稿件也很少見。就此而言,這也是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因為它們都有很強的“過濾”功能,篩掉了許多無用的信息,最終傳遞給受眾的多是有價值、值得一看的東西,而互聯網上的東西則魚龍混雜,充斥其中的不僅有垃圾信息,而且有有毒有害的東西。當然,許多報刊對信息的“過濾”還很不夠,仍有不少沒有價值或價值不高的東西被刊登出來,這也為另一種刊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因為這類報刊是優中選優、精中選精。我們看到,日報、晚報一般都擁有不小的發行量,而專門以“拾人牙慧”(此處毫無貶義)為己任、以摘登別人的稿件求生存、出版周期也要比日報、晚報要長得多的文摘類報刊,雖然信息要慢半拍,但它們同樣有市場空間,其訂戶多為自費,其發行量、閱讀量和影響力可能超過許多日報、晚報,這足以反映受眾對價值高的信息的渴望和需求,也印証了內容為王的觀點。這也說明,除了突發事件、重大自然災難等社會關注度高的動態的信息令人密切關注之外,一般受眾對信息的渴望,並不把時效放在首位,他們更關注的是信息的內容:是否重要,是否新奇,是否感人,是否有警示意義。對於一個有知識、愛學習、善思考的受眾來說(應該說,現在絕大多數人都可歸入此類),信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搞清來龍去脈、對前因后果的分析和探究才是最需要的,這也正是傳統媒體存在的價值,發揮優勢的所在。報道突發事件、重大自然災難,報紙、雜志難與新興媒體一爭高下,但在做深度報道、理性分析等方面,傳統媒體可以毫不遜色,其隨身可帶、隨時可讀、便於保存、無需借助什麼設備的閱讀方式,更是一些新興媒體難以企及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