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中大學生屏蔽父母現象探析【5】
六、結 論
1.女性大學生正向自我揭露較男性大學生高。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父母的正向自我揭露有差異,且女性大學生較男性大學生的正向自我揭露要高。朋友圈中大部分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可能女性大學生比男性大學生更注重自我積極形象的塑造,所以正向揭露較多。雖然在屏蔽意向上並未達顯著差異,但女性大學生的不屏蔽數和部分屏蔽數均比男性大學生高,女性大學生比男性大學生更願意向父母展現自我。
2.本科高年級學生壓力較大。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與父母的親子關系有差異。屏蔽意向、正負向自我揭露雖未達顯著差異,但本科高年級學生完全屏蔽的人數比例高於平均值,正負向自我揭露和親子關系的值均低於總體平均值。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本科低年級學生剛離開家不久,對父母還存在一定的依賴,隨著年級的增長,他們想要追求各方面的獨立,且本科高年級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再加上擇業時,子女的選擇與父母的預期差距大,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研究生的思想比較成熟,且父母比較支持其在學業上的深造,一般親子關系較好。
3.部分屏蔽是最佳選擇。不同屏蔽意向的大學生其正負向自我揭露、親子關系皆達顯著差異。不屏蔽的大學生其正負向自我揭露的平均值皆大於總體平均值,部分屏蔽的大學生其親子關系之平均值高於總體平均值。所以完全屏蔽和不屏蔽都不是明智之舉,選擇部分屏蔽的學生會考慮父母對發布內容的接受程度,一些與個人相關的事情不想讓父母擔心,善意的欺瞞會減少不必要的親子沖突。
4.經常發布積極內容。正向自我揭露越多,親子關系越好。經常發布正向內容的學生在現實中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積極向上的,會經常與父母溝通交流,親子關系良好。向父母正向自我揭露越多,父母越放心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從而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 0122469130059846.pdf, 2016-07-04.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 /P020160408334860042447.pdf,2016-07-04.
[3] 張志堅,盧春天.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查[J].當代青年研究,2015,03:89-93.
[4] 長江日報.微信加不加父母難倒年輕人,有人加后拉黑屏蔽[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930/c1053-23084811.h tml,2013-09-30.
[5] 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網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3(2):272-281.
[6] 郭正瑩,黃政昌.男女大學生網絡自我揭露,網絡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J].國立彰化師范大學主辦[中國輔導學2008 年年會]宣讀之論文(彰化), 2008.
[7] 曹暢,郭雙雙,趙岩,孫妍,琦彬,康麗穎.大學生微信朋友圈發帖特點及原因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15(4):69-73.
[8] 楊翼丞.湖南省大學生親子關系調查與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1):61-64.
[9] Turnbull C F. Mom just facebooked me and dad knows how to text: The influenc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generations[J].The Elon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s, 2010, 1(1): 5-16.
[10] Simonpietri S. Social media: Current trends amo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nd implications regar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J].2011.
[11] 庄佳昕.新媒體環境下的親子關系——對10戶成年大學生家庭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5.
[12] 辭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747.
[13] Jourard, S. M., &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56(1), 91.
[14] Yalom, M. Maternity, mortality, and the literature of madnes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1985.
[15] Howe, N., Aquan-Assee, J., & Bukowski, W. M. Self-disclosure and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What did Romulus tell Remus?[J],1995.
[16] DeVito, J. A.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Longman Inc,2007:420.
[17] 涂冠好.國中生親子關系之探討[J].家庭教育雙月刊, 2013(41):31-41.
[18] 劉登攀.大學生親子關系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D].陝西師范大學,2006.
[19] 蘇詠絮,張滿玲,鐘昆原.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從辯証觀看華人成年初期的子女對父母的自我揭露[J].應用心理研究,2013,58:15-65.
[20] 唐魁玉,唐金杰.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互動分析——兼論微生活方式的興起及治理[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1):79-8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