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媒體對網絡輿論環境的重建
摘 要:社會化媒體已經成為今天的一個熱詞,作為公眾收發信息最常見的傳播平台,很多社會輿情都引爆並發酵於社會化媒體,它擴大了輿論傳播主體、重構了受眾身份、拓展了輿論傳播載體、豐富了輿論議題內容,對傳統的輿論調控機制形成沖擊,也引起了網絡輿論環境的變遷。面對新的情況,要想有效地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就要首先厘清網絡輿論環境的新情況。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網絡輿論﹔觀點的自由市場﹔移動輿論場
社會化媒體的崛起,使得大眾傳播走向網絡傳播,言論表達的渠道大大拓展,從理論上講,借助社會化媒體平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任何媒體”傳播“任何信息”[1]。用戶獲得了更廣泛的表達空間,也重建著網絡輿論環境。
一、社會化媒體形成觀點的自由市場
(一)社會化媒體對受眾身份的重構
在傳統媒體語境下,受眾雖然對媒體的信息傳播活動存在反饋行為,但是這種反饋相對滯后,對於媒體的制約和影響力較小,受眾雖然也被認為是具有信息選擇的主動性,但是這種主動僅限於在媒體設定的信息框架之下的選擇權,實際上,受眾還是更多地處於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
但是,社會化媒體的崛起和普及,使受眾在新媒體傳播中具備了新的特征,受眾的主體自由得以全面伸張,受眾身份被重構,連帶著使“受眾”這一概念都失去了適用的語境,日漸被“用戶”這一表達所代替。在社會化媒體的語境下,受眾不僅僅是“受”,他們還同時扮演著話題的參與者、信息二次擴散的傳播媒介、UGC的內容作者等角色。
(二)社會化媒體對受眾接近權的突破
新聞自由並不局限於新聞媒體。早在1967年,美國學者J·A·巴隆就在《接近媒介——一項新的第一修正案權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權”的概念,他認為,大眾即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有接近、利用媒介發表意見的自由。但實際上,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接近和利用媒體的途徑主要集中在熱線電話、來信來訪等,而媒介囿於時間和版面的限制,無法反映所有受眾的意見和客觀事實,所以媒介接近權更多地停留在理論上。
今天,社會化媒體催生了公民新聞、公民記者,使得人人手中都握有麥克風,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借助於社會化媒體平台向廣泛的公眾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化媒體幫助人們真正實現媒介接近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社會化媒體實現自己的新聞自由。
(三)社會化媒體使個人意見得到有力傳播
幾乎是在大眾傳播媒介誕生的同時,就出現了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隨之而來的就是反控制。在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中形成的自由主義媒介規范理論,主張言論和出版自由,認為媒介應該是“觀點的自由市場”,人們可以自由地公開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在傳統媒體時代,個人意見要想透過大眾傳播媒介產生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實際上是很困難的。1998年12月刊登於《中國青年報·冰點時評》的《國旗為誰而降》被奉為評論經典,但就是這樣一篇經典之作,其發表過程卻一波三折,從作者注意到這個問題到這篇評論的面世歷經兩個月才得以公之於眾。可見,在傳統媒體形成信息壟斷的背景下,所謂觀點的自由市場的實現難度很大。
但是,社會化媒體的出現和普及讓“觀點的自由市場”從理論走向現實,社會化媒體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用戶參與、用戶生成內容,由此所形成的新的交流環境,消解了傳、受雙方的界限,進一步擴張了信息生產者的范圍,也拓展了信息傳播和分發的渠道。今天,眾包新聞、眾籌新聞的出現都在昭示著個人意見的有力傳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