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入駐”新聞業的現狀及背后的冷思考【2】
二、“寫作機器人”運行機制的冷思考
“寫作機器人”的產生及發展對新聞業各方面的革新我們有目共睹。但機器人歸根結底只是機器而不是人,其所依賴的大數據技術有其天生的缺陷,如大數據抽取出的冰冷的數字導致形成的新聞報道只是簡單的數據羅列,而在撰寫深度追蹤報道、人物事跡等需要強烈感情色彩的新聞或通訊中展現出明顯的弱勢。
(一) 模式的“零花樣”
現如今的機器人寫作技術其實並非想象中神秘,只是按照計算機軟件中固定的生成模版,將數據庫中的所需信息抽取出,再填充到模版中。整個流程下來便是一篇新聞報道,而且是無任何花樣可言的流水線、批量生產。這種方法看似“機智”,省卻大量時間,但是讀者閱讀過太多千篇一律的內容便會產生審美疲勞,更何況這些報道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讓人食之無味,相比較新聞工作者豐富、幽默的表達方式來說,機器人生產的新聞略顯單一。
(二)機器的“零敏感”
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是一個新聞記者必備的基本素質。而機器人歸根到底就是由程序軟件所控制的機器,並不具有人類的感覺器官,因此不具備新聞敏感。盡管美聯社曾表示現如今機器人在寫作時轉化單一的冰冷語氣[3],但這並不代表機器人從此取代新聞工作者的職位,因為至少在判斷某個發生的事實是否屬於新聞事件這一基本能力上,機器人技術仍需較大的提升。
(三)數據的“零溫度”
新聞源於生活,最終又歸於生活,而生活是有溫度的,新聞亦如此。而新聞報道中所蘊含的溫暖來自新聞工作者對普通受眾的感情積累,是真正反映民眾內心的聲音和呼喚,也讓受眾感受到被重視、被關切,實現與受眾在感情上的交流。而機器人寫手只是從數據庫中挑選出冰冷的數據和形容詞,拼湊在一起,因此在判斷人類感情方面尚需改進。
(四)隱私的“零保護”[1]
從某種程度上講,每一次傳播技術的進步都加大了隱私被侵犯的風險,這也是人們的擔憂所在。“寫作機器人”是基於互聯網和物聯網數據收集生產的新聞,其對隱私當然有一定的隱患。再者,當前網絡監管並不十分到位,“寫作機器人”在採集和使用數據時不免會涉及到個人隱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寫作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於財經、體育賽事等對數據准確性要求較高的報道中是情有可原的。大數據技術運行的流程單一且枯燥,要對龐大的數據進行搜集和抽取,新聞工作者未免顯得有些無助。相反,這恰恰是計算機所具備的基本技能。“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正如美聯社所認為,記者應將精力放在擅長的領域,而不是在數據處理方面和機器人較真[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