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5期

機器人“入駐”新聞業的現狀及背后的冷思考

王晶晶
2017年06月05日08:0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技術的革新往往會很大程度上解放人類的雙手,而與時俱進的新聞業也希望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車,於是“寫作機器人”應運而生。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取代或是行業的再造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因此機器人進軍新聞業讓中西方的新聞工作者均產生了恐慌感,也由此衍生出了“記者消失論”。然而技術之所以不斷革新正是在於它的非完美性,而“寫作機器人”亦如此。讓寫作機器人與新聞人各展所長,新聞業方有更輝煌的明天。

關鍵詞: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記者消失論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44-02

2015年11月7日,是新華社84歲的生日,錦上添花的是在這一天機器人“快筆小新”首次投入新聞寫稿工作,雖然不是全球第一個,但卻開了我國機器人寫稿的先河。機器人“快筆小新”上崗的消息剛一發布,就引起了網友的極大反響。“機器人要搶記者飯碗啦!”“小編哭暈在廁所”“機器人來了,記者去哪兒”...仿佛機器人的出現就是記者的“世界末日”。然而,機器人真的能夠代替記者的職位嗎?

一、“寫作機器人”的產生及發展現狀

“寫作機器人”,全稱“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顧名思義,是一種自動化新聞寫作軟件,利用算法程序,從海量的數據庫中收集各類題材的數據,建立數據之間的聯系,以此形成報道內容。雖至今沒有明確的時間界定,但大多數學者們認為寫作機器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開始 “入職” 美國新聞業,並以其快速的大數據信息搜尋和處理技術的優勢,引起新聞工作者的恐慌,並衍生出“記者消失論”。我們可參考近十年內“寫作機器人”的發展狀況:2006年,美國湯姆森金融公司運用電腦程序自動撰寫了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消息。到了2009年,美國西北大學開發了一個名為“Stats Monkey”的軟件,利用此軟件可以自動從網頁中抓取大學棒球比賽的數據信息,並在12秒內生成一篇新聞報告[1]。此軟件的商業前景在2010年被兩名西北大學的教授和一名前網絡公司主管迅速發掘,以此合作成立了敘述科學公司。隨后該公司開發了一個名為Quill的系統,其最初的客戶是美國一個以體育為核心的十大聯盟。自2010年起,該軟件為“十大聯盟”撰寫了數千項體育賽事新聞,Quill幾乎是在比賽過程中進行實時報道,而其稿件不管是在數量還是時效上都遠超以往的寫作軟件。除此之外,美聯社在2014年7月開始運用機器人撰寫財經類報道,主要是突發事件短消息和公司業績報道。

然而最早從1967年美國底特律自由新聞社記者菲利普·梅耶針對該市的騷亂事件,使用大型計算機進行報道分析,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華盛頓郵報》敢於創新,採用機器人記者與傳統記者聯手進行新聞報道,更有美聯社所使用的Wordsmith平台,使普通大眾體驗人機互動式“半自動”的新聞寫作的體驗等。這些鮮活的案例都印証了“機器人記者”在西方傳媒業中已大放異彩。

相比較西方,國內媒體用機器人寫稿倒是新鮮事兒,而騰訊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發布了一篇出自寫作機器人“Dream writer”(夢幻寫手)之手的文章——《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12個月新高》。而在9月3日“大閱兵”,央視採用“天鷹”“飛貓”等智能設備,對閱兵現場的壯觀場面進行拍攝,效果也是讓老百姓贊不絕口﹔新華社也不甘落后,同年11月7日機器人“快筆小新”正式面世,主要負責財經、體育類報道內容的撰寫。又如今日頭條和北京大學聯合研發的“小明”(Xiao Ming Bot)在去年裡約奧運會上大顯身手,總發稿量達450多篇[2]。

從機器人嫻熟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優勢我們不禁感嘆,“寫作機器人”的出現無疑對新聞業具有裡程碑式的影響,“5W”的各個環節在機器人的工作模式下都有了相應的變化,包括新聞信息來源渠道的擴大、新聞生產主體的人機轉變、新聞生產速度的提高、新聞生產流程的簡化以及新聞內容及報道風格的多樣。

當然,機器人可撰寫的新聞不僅包括上述中羅列數據等淺層次類型的報道。在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最新階段,“寫作機器人”已可完成些許較深層次的新聞追蹤、撰寫、報道等,而這無疑讓新聞工作者的恐慌感變得情有可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