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5期

電影《朗讀者》:讀解人性的多維命題【3】

平方園
2017年06月05日08:5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四、朗讀與救贖

“朗讀者”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朗讀者?為愛朗讀的米夏?女孩子的求生朗讀?不同的朗讀者的朗讀動機是截然不同的。影片中,把漢娜設置為一個酷愛聆聽朗讀的文盲,由此來建構他者對自我的身份認同,漢娜生活的時代,德國人未受教育的少之又少,以至漢娜為了掩飾自身文盲的身份,活在自我架構的假象之中,並通過他者朗讀的渠道來彌補缺陷,捍衛尊嚴。由此,也就充分暗示漢娜在納粹集中營工作期間,精心挑選女孩子為此朗讀的目的並不屬於謀害行為,恰恰是知識的缺乏導致的價值觀傾斜,也就是說,漢娜忠誠於納粹,“忠於職守”的行為。與此同時,朗讀除了搭建米夏和漢娜情感的橋梁之外,也在執行其救贖的功能,米夏與漢娜之間愛情影響了米夏的一生,也就決定了米夏在充分調查案件背后的隱情之后,為了保留漢娜的尊嚴,選擇沉默與逃避,其實也是愛的另一形式表現,為米夏為監獄裡漢娜的朗讀埋下伏筆。一方面,彌補法庭上的隱匿實情的選擇,消解對漢娜的自責與愧疚。另一方面,是米夏與漢娜情感的高潮,然而,這種情感更多帶有救贖意義的象征,力圖通過朗讀讓漢娜了解自我的罪行,從而獲得自救。在漢娜的遺囑中,力求米夏把自己存在銀行裡的所有積蓄送給集中營中唯一的幸存者作為補償。影片的結尾,漢娜踩在書籍上結束自己的生命,暗喻著漢娜對知識的深深敬畏,以這樣的方式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在此意義上,朗讀充分具備了救贖的意義。影片中,愛情積極的價值在於少年米夏突破原有思想禁錮,遇見更好的自己。那麼,愛情給米夏帶來的消極影響則是巨大的。可以說,他對漢娜的依戀使其之后再也無法同其他女性建立愛情關系,生活始終籠罩在漢娜的陰影之下,家庭破裂、自我壓抑、逃避現實,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然而,通過為漢娜朗讀,米夏的生理和心理上逐漸找回迷失的自我,在朗讀中也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在米夏與集中營中女幸存者的談話中,首次坦誠交代與漢娜的關系,也是時隔多年之后,米夏第一次面對自我真實的內心。影片最后,米夏帶女兒到漢娜的墓地,真誠向女兒坦白自我心跡,這不僅意味著米夏與女兒關系之間的和解,也是對潛藏多年的情感包袱一次徹底卸載,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五、結 語

電影《朗讀者》以多重命題的建構,完成了對人性的深刻再現。其中,朗讀在影片承擔敘事的主要線索,不僅作為架構情感關系的橋梁,也具備著救贖的深層隱喻。影片通過個體之間的愛情與成長,真實與掩飾、角色與身份、朗讀與救贖四個維度來解構歷史,借助人性的表達來反應歷史語境中個體的價值選擇,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去透視歷史,審視歷史,完成了對人性深層次的解讀。

參考文獻:

[1] 黃衛平.《朗讀者》的“俄狄浦斯情結”及誘因[J].電影文學, 2009(20).

[2] (德)康德.石磊譯.康德談人性與道德[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3] 張悅.《朗讀者》:愛情寓言與人性審判[J].藝術百家,2009(S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