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5期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傳統記者的角色思考【2】

王志爽
2017年06月05日09: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專業記者角色淡化所產生的二級影響

在這場新媒體革命的沖擊下,許多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記者深深感到,在紙媒繼續安安分分得當一個隻會碼字的專業記者,並不能夠安全度過新媒體技術沖擊波,紛紛選擇跳槽,甚至轉行。傳統專業記者的數量減少、角色的淡化,對於新聞業和傳播模式都產生了二級影響。

一方面,專業記者的數量減少,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聞業的衰敗。相反,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運營的媒體工作者在這個沖擊波中卻越來越強,無論是從新聞的時效性、或是資訊的廣泛性上,都使新聞業與時代沖擊同步——剛剛發生的災難性報道,紙媒印刷來不及,但新聞客戶端的breaking news馬上就在手機一振,最新鮮資訊傳送到位﹔網絡連接地球村,每一處有信號的地方都能與地球另一端相連與溝通,國際新聞不再局限於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往來,各國國民生活特色也成為萬千網絡受眾感興趣的內容。

另外,人人皆記者的“人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傳播鏈條中的內容提供者。自媒體時代,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網上發布新聞作品易如反掌,這形成非新聞人員參與新聞傳播的現象[1]。自媒體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一批批同時擁有媒介素養與營銷思維的自媒體人,他們能夠從更多渠道挖掘不同類別的新聞資訊,並且通過與受眾互動的方式讓其感受到親近性,這是與傳統媒體的權威距離感不同的地方。甚至是作為受眾的素人,很多時候也能夠成為內容提供者,並且從維權或曝光的角度出發揭發更多社會漏洞。新聞由此滲透到社會更深處,並發揮出更細致的監管作用。

但另一方面,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出發,新聞質量的降低也是專業記者角色的淡化后的結果之一。媒體平台為了追求速度的優勢與“10萬+”的傳播規模,對於深度探訪不能顧及,甚至編纂聳人聽聞的虛假信息來獲取轉載量。信息的紛繁復雜被網絡新媒體成倍數放大,假新聞得以滋長,使得新聞的真偽性打上問號。與此同時,每一個自媒體平台始終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受眾的誘導與煽動力量不容小覷,並且不能免除營銷炒作之嫌。廣告批著新媒體技術的外衣,升級成隱蔽性極高的原生廣告,讓人無法辨別究竟是獨立的新聞,還是營利的廣告。

四、新時期的傳播主體應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新舊媒體交替的過渡階段,我們不能簡單地給兩者劃上優劣的符號,兩者各有雙面性——傳統媒體嚴守新聞專業主義,把關新聞質量,調查性報道深度有力,但時效性與趣味度稍顯落后,並且有為當局進行“議程設置”職能與引導輿論作用之嫌,獨立性難以完全保証﹔新媒體廣泛、迅速收納資訊,可視性與趣味性強,給更多自媒體人獨立發揮多樣性的可能,但魚龍混雜,難以監控。記者這一職業,正好成為兩者碰撞期最直接的出發點,其職能的思考,角色的轉變,是媒體行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1.推進媒體融合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有其各自的優劣勢,但傳媒行業整體的進步不能單靠某一方的發展,兩者在過渡階段互相融合,才是傳媒新聞業隨時代發展的綜合之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並非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而是合作共贏的關系。傳統媒體在探索發展出路中,逐漸找到了與新媒體合作的方式,其中媒介融合是時下一種比較流行的合作模式[2]。媒介融合已經成為新聞行業的大趨勢,眾多老牌紙媒已經在各大社交網站開設官方賬號,積極參與網友互動,也開發自己的客戶端,培養受眾群﹔新媒體也開設更多深度、連續報道專欄,深度探討新聞事件。媒體融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互相彌補、推進,也是各媒體經營模式上的有機整合,從而使得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革命的沖擊下平穩過渡,進化成更具時代性的品牌媒體﹔同時新媒體也能夠鞏固自身內在的基礎建設,穩步前進,進入市場。

2.培養全能記者人才

媒介融合的細化層面,便是記者的全方位的培養。傳統記者新穎化,給資深記者更多新媒體技術的接觸機會和培訓,與時俱進﹔新媒體記者專業化,加強新媒體年輕記者的新聞專業程度,提升媒介素養,規范新媒體運營機制,增強自律和他律意識。

3.推進新聞界專業法制建設

當前整個新聞行業正處於新舊媒介的過渡時期,當我們欣喜地看到極速的發展同時,若沒有一套系統的規則進行參考約束,十分容易翻車。2016年Post-truth一詞被《牛津英語詞典》列為年度詞匯,是否“后真相”時代已經理所應當的到來?新聞的第一要義——真實性是否已經被淡化?盡管新媒介帶來許多新鮮與便利,但新聞採編的基礎規范不能遺忘。2015年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與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達成協議,確定了CNN使用無人機進行新聞報道的規范與條例,為其他新聞媒體建立一個專業框架,避免了空中管理與新聞報道的矛盾。這便是一個很好的新媒體技術在新聞行業進行法規制定的案例,雙方互相遵守,新聞行業得以在規范中前行。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但不意味著這是一個隻有新媒體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記者,答案是:是,當然需要。我們仍然需要記者,仍然對記者抱有信任和依賴,我們相信真正的記者努力給予我們的是准確的、獨立的、客觀的信息。我們需要的是更全能的、兼具新聞專業主義與新技術思維的新型記者。以前隻整天坐在辦公室中埋頭碼字的記者已經減少,僅是捕捉淺顯信息就編輯成新聞的記者也不會長久,隻有以AR、VR、傳感器(Sensor)、無人機(UAV)等新媒體技術作為武器來進行深度、廣泛、准確、中立報道的記者,才會成為新舊媒體過渡時期的強大產物。

參考文獻:

[1] 吳曉明.對自媒體平台上的新聞傳播理論的考察[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11).

[2] 王震.淺議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角色的轉變[J].新聞與版權,2015(12).

[3] (美)梅洛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1.

[4] 吳曉明.對自媒體平台上的新聞傳播理論的考察[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1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