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5期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傳統記者的角色思考

王志爽
2017年06月05日09: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現如今中國步入web2.0時代,智能手機逐漸普及,資訊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以互聯網與大數據作為背景支撐,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媒體技術作為技術手段的一種全新移動終端成為全新的媒介,這種媒介本身便作為一種信息,對社會發展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記者這一職業,正好成為新舊媒介碰撞期最直接的出發點,其職能的思考,角色的轉變,是媒體行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記者﹔媒介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46-02

現如今中國步入web2.0時代,智能手機逐漸普及,資訊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社會傳播模式從傳統的“國家——媒體——個人”已經轉變為“所有人——所有人”的新媒體模式。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再次得到印証——以互聯網與大數據作為背景支撐,以新媒體技術為導向的一種全新移動終端成為另一種有別於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的全新媒介,這種媒介本身便作為一種信息,對社會發展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人們對信息的接收與媒介的接觸不需要再受到時空的限制,隻需要拿出手邊的智能設備,便能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這種影響如同槍支的后座力,看似僅僅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處理習慣,同時也更深層次的引發了整個傳媒行業內部的調整與社會的變革。記者,作為傳媒領域中固有的一個重要齒輪,其角色也不能幸免於這一場新的媒體科技革命。本文將淺新媒體技術及其應用對新聞生產模式的改變以及對傳統專業記者的角色影響。

一、傳統記者角色淡化

“所有職業都是對外行人的陰謀。”這句話對於記者這個職業來說需要考慮其適用性。有人說這是一個“人人皆記者”的時代,細細想來發現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眾多媒體平台開始開設“拍客投稿”的版塊,普通市民拿起手機錄下的一段視頻就能成為珍貴的第一手新聞資料,填補了沒有安排駐扎記者的地域空缺和時間差,更大程度承接事件的偶然性﹔自媒體層出不窮,擁有新聞敏感性和媒介素養的自媒體人,利用與受眾的親近感獲得大批訂閱者。媒體工作者也許並不需要經過專業嚴格的記者職業培訓,能夠獲取多種信息,熟知新媒體技術,就可以打開電腦上崗了。

在大眾傳播中,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有權知曉自己身處的環境的信息及其變化。人們通過獲取信息,同時也獲得了社會安全感,不至於被瞬息變化的外界世界隔絕。現如今大部分的受眾接收信息獲取新聞的第一途徑大多都是手機客戶端,越來越少的人依然每天訂閱報紙或者觀看電視新聞來獲取消息。人們的移動終端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獲取與外界接觸的決定載體,通過客戶端得到信息接觸。由此,記者已經漸漸被淡化。

二、新媒體技術引發傳統專業記者的角色轉變

從媒介環境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變革的深層原因依舊來自於新媒體技術強大廣泛的影響波。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層次的技術接觸階段。並且在經濟支撐下,更容易使用新媒體通訊技術。而新媒體技術使用的中堅人員,正是已經受到過良好教育並且思維敏捷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不僅能夠作為技術使用者,也在工作環境甚至家庭中成為技術傳播者,使更多的人了解新媒體技術。

梅洛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提到:“新媒介通過影響群體來控制對其后台行為接觸的程度,並影響到社會化的過程。”技術,使得社會主體的后台行為被前台化,記者的“陰謀”被表露無疑,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平台知曉了記者工作的流程。並且,新聞的時效性與可視性都能夠借助技術大幅提高——美國廣播公司ABC在2015年推出ABC NEWS VR服務﹔國內《揚眼》《悠哉》等報紙客戶端運用增強現實(AR)將新聞實物呈現在手機鏡頭之后﹔CNN利用無人機進行更全面直觀高清的環境新聞報道。這些案例表明,在採編報道之中,傳統新聞稿件的報道形式逐漸正在被新媒介所帶來的便利性、可視性、進步性取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體驗新媒體,自主嘗試記者的工作,並且掙脫了許多專業記者在採編方面的行業條規束縛,同時利用與受眾的社會角色相似性來獲得更多的親切感與互動,從而比專業記者甚至專業傳統媒體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人人皆記者的現狀由此產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