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的事業心、歸屬感、忠誠度【2】
沒有新聞事業的興旺發達,很難有個人成就感
朱建華
2017年開年,長江日報即發布了年度招聘公告,公開對外招聘新聞記者、圖片編輯、評論員和新媒體人員。招聘公告的開頭語便是“因事業發展需要”,這雖然是一句套話,當然也是一句實話。在一些紙媒經歷寒冬之時,長江日報卻每年都在吸引新人加盟,這成為湖北新聞界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關於媒體現狀的一些分析中,有人認為,黨報在面對時代變局中之所以仍能堅挺,很大程度上源於黨報的性質,以及由此獲得了相應的資源。這是都市類的媒體完全沒法相提並論的。這種分析當然有一定的道理。放眼全國這話卻不一定准,即便是黨報,也有經營不善的。這說明了什麼?媒體性質並不能決定一切。同理,即便很多都市類媒體在廣告經營上遭遇了至今仍不見底的“斷崖式”下跌,卻仍有像新京報這樣的媒體在市場上頗受廣告客戶的青睞。很多時候,媒體的地位、影響力,是媒體人自己拼出來的。
掐指算來,我自2010年成為長江日報記者至今,已經整整七年了。七年前,當我執意要做一名記者的時候,身邊很多人甚為不解,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職業,是一個夕陽職業。理由之一是,網絡時代大家已經很少看報了,網絡已經給傳統報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相比於七年前,移動互聯網對傳統報業造成的沖擊更甚,但長江日報仍以其獨有的方式存在著。回顧我這七年的媒體從業經歷,最大的感受是:沒有新聞事業的興旺發達,很難有個人的成就感﹔沒有個人的成就感,事業心、歸屬感、忠誠度也就無從談起。
當記者發不了財,想發財也不要當記者。記者應當看淡功名利祿,看淡功名利祿並不等於不需要生活保障。讓記者通過自己的勞動,生活得體面一點,這樣才能真正增強記者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事業心、歸屬感、忠誠度自然就有了。無論是什麼媒體,工作福利待遇都應該向一線採編人員傾斜,這應該是新聞單位的共識。值得慶幸的是,我所在的長江日報一向如此。面對全國報業不景氣的大環境,同事們的收入這些年總體上在不斷增加,這是大家一同拼搏的結果。這不僅穩定了隊伍,凝聚了人心,也是一家媒體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記者的成就感並不局限於收入。給記者相應的榮譽,也能夠增強其成就感。每年一度的長江日報年會,已經成為報社一道獨特的文化。年會不僅會對一年的成績進行總結,也會表彰一批先進個人。以2016年的年會為例,設置的獎項有榮譽獎、採編作風表率獎、平台建設攻堅獎、深度融合實踐獎、媒體影響提升獎、黨建工作貢獻獎、保障獎、十佳提名獎、十佳、年度特別獎等等。一位獲獎的同事發表的獲獎感言,讓我印象深刻。她說:“頒獎前都不知道自己獲獎了。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在長江日報隻要你願意做事,肯做事,你的努力與成績終會得到認可。”總之,良好的報業文化有利於增強媒體人的成就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傳統媒體人的職業形象寫照。不論時代怎樣變遷,傳播形式怎樣變化,媒體人的這種職業形象都不會過時。“從新疆阿克蘇拉了27噸蘋果回武漢,賣了一個月還剩下2000多箱(14噸)沒有賣出去。春節一過,要是還賣不完就隻能爛掉了。”2017年春節前夕,同事們接到這條蘋果滯銷求助信息后,立馬行動起來,不僅幫助推銷蘋果,還幫忙聯系物流公司送貨,三天時間,滯銷的蘋果被愛心市民訂購一空。求助者說:“感謝長江日報,感謝武漢市民,2000多箱蘋果已經全部賣完,我們可以回家過個安心年了。”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記者的這種成就感不置身其中很難體會到。
測量學上有句俗語,誤差不可避免,隻能盡量減少,但差錯是可以避免的,從事新聞工作也同樣如此。要增強媒體人的事業心、歸屬感、忠誠度,對採編人員還應該有包容、愛護之心。報道出了差錯,工作犯了錯誤,該批評的要批評,該處罰的要處罰,但批評、處罰要達到讓人受教育的目的,要給人改正錯誤的機會。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有擔當的媒體負責人,堅守新聞理性、秉持新聞立報的工作追求,這些無形當中都利於增強媒體人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處於時代大變局中的媒體人,也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增強媒體人的事業心、歸屬感、忠誠度,還要切實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作為一家與新中國同齡的城市黨報的工作者,我的同事們正在全媒體化的道路上奮力前行。2017年2月20日,是新一屆武漢市政府領導班子成員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到底在怎樣工作呢?當天,長江日報的記者一早做了一場直播——走進政府大院,與全國網友一起見証市政府工作人員的做事狀態,直播在不到一天時間裡,點擊超過70萬。這也直接顛覆了不少人印象中的傳統黨報記者形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