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論中道德綁架的傳播機制分析【4】
(二)事件的發酵和傳播——媒介組織與譯碼者、釋碼者、編碼者
媒介組織在接收到道德綁架相關信息后,根據自身性質、立場、利益並結合自身理解,對信息進行內化加工和二次傳播。而大眾受信息獲取程度及個人因素的影響,也會對道德綁架事件的態勢發展發揮作用。大眾扮演著傳者和受者的雙重角色,信息在大眾間經過多次傳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名人明星背后的相關利益方也會在道德綁架發生后,第一時間出面發表相關聲明,此種消息同樣會影響受眾的態度。
(三)事件的影響——受眾與反饋
受眾接收到道德綁架信息,會因多種因素而產生積極、中立、消極等態度,進而影響他們對待道德綁架的行為。但盲目跟風評論的普通受眾較少,能夠引起網上熱評現象的多為受經濟利益操控的網絡水軍。
五、總 結
本文基於傳播學視角對網絡輿論中的道德綁架現象展開分析,在施拉姆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理論的支撐下,結合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理論,對道德綁架相關信息的產生、傳播、接收、反饋的復雜過程進行探索研究,歸納總結出道德綁架信息的傳播規律,即網絡輿論中道德綁架的傳播機制。網絡輿論的開放性和匿名性、道德綁架傳播機制的復雜性,使得解決道德綁架問題成為了一項具有長期性、艱難性的任務,我們必須明晰道德綁架的傳播機制,用更豐富的思路尋找管理良方,對傳播過程各環節進行更有效的引導和管理﹔並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集合各方之力,管理引導好網絡輿論,規避道德綁架現象及其帶來的負面效應,更好地促進網絡道德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譽俊.網絡新聞生產中的道德綁架現象與規避[J].新聞世界,2016(4):82.
[2] 陳功,陳慧敏.微博輿論綁架現象分析及其規避路徑[J].當代傳播,2016(5):89-92.
[3] 董潔.論網絡媒體中道德綁架現象及規避[J].經濟師, 2016(7):88-90.
[4] 張東杰.名人微博輿論的傳播機制及其可視化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 田慧,柯惠新.網絡環境下的輿論形成模式及調控分析[C].現代傳播,2010(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