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摘 要:當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都發生很大的變化,高校傳播學類課程的教育卻始終滯后於時代的發展,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本科傳播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必要探討,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傳媒融合背景下社會對傳播學人才的要求,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層面,對如何改進《傳播學概念》課程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具體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學概論》﹔教學改革
傳播學自從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傳入我國后,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新聞、文化、影視、廣告等與傳播學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為適應這種變化,國內不少大學的新聞學、廣電編導、廣播電視學等本科專業都陸續開設了《傳播學概論》課程,而且基本都被列為專業核心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和媒介融合背景下,當前很多高校開設的《傳播學概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都面臨諸多困難,亟須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形式單一
傳播學發源於歐美,主要講授傳播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學科淵源非常復雜。尤其是教師給學生所列的課外參考書目中那些由國外學者撰寫的傳播學著作,內容可能更加艱深晦澀。在一個學期32課時至多48學時的教學時間內,學生要識記並且區分和弄懂這些不同的概念、模式、理論,難度較大,往往會有畏難情緒[1]。再加上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教師台上講、學生台下聽”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授課形式,教學手段過於單一,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困難重重,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2.理論與實踐脫節
當前各高校所採用的教材,大多都是西方20世紀早期和中后期傳播學的研究成果,雖然當時這些研究成果很經典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但是很多當代新媒體傳播和媒體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傳播新現象、新方法和新技巧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卻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中很少提及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即便此前的經典理論有些也很難適應和解釋現在新型的傳播形態,但是有的老師卻基本照本宣科向學生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從而造成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嚴重脫節,很難真正引起學生認真學習和鑽研傳播學理論的興趣。
3.學生實踐能力較差
與應用型大學設置的學生動手機會較多的實踐實訓類課程不同,《傳播學概論》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重點介紹傳播學奠基人、傳播類型、傳播對象、傳播效果等相關理論。由於《傳播學概論》的課程性質是純粹的理論課,沒有安排實訓實踐課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花費時間講授純粹理論的時間很多,學生真正動手動腦結合現實問題進行實踐分析的訓練機會基本沒有,從而造成學生自己應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缺乏,很難真正適應社會對復合型傳播人才的實際需要。
二、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針對上述提到的《傳播學概論》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授課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解決呢?結合多年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以及近年來在本門課程改革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教訓,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靈活運用教材
目前各高校《傳播學概論》課程所採用的教材大都對傳播學經典理論和案例進行了條分縷析式的梳理,教材內容非常扎實豐富。但是,今天的傳播環境和傳媒生態已和多年前的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傳播學重點研究的都是大眾傳播,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傳播技術、新的傳播形式不斷涌現,微博、微信、QQ、自媒體……這些新的傳播方式都廣受年輕人的喜愛。教師如果對這些新的傳播形態和傳播媒介不了解不熟悉不使用,就無法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媒體存在“把關人”嗎?“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時代有無失效的可能[2]?這些問題教材上也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和理論給予說明,甚至很少提及或者根本沒有涉及,但學生卻是每天都在面對和接觸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因此,教師必須不拘泥於教材的既有內容,既忠實於教材又敢於有所突破,既結合教材中經典的傳播學理論,又參考最新的傳播學研究成果,並結合我國國情和當下國內外熱點的傳播事件,為學生進行分析和講解,才能讓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2.內容通俗易懂
傳播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何在消化吸收西方傳播學理論的同時,積極探索傳播學教學內容的“本土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任課教師應當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娛樂時代的來臨,學生往往注重感性的樂趣而非理性的思考,認識問題容易流於表面或過於膚淺,所以,教師要靈活結合當下的熱點事件,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度分析。比如,講述大眾傳播理論內容時,可以盡量結合學生非常感興趣又比較通俗易懂的影視作品和影視傳播現象進行分析,既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又把基礎理論、媒介分析、內容剖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等知識,充分地向學生進行了傳授,使課程內容重點突出,由生活到專業逐步引導學生的理解,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熱點傳播事件的相關案例時,需要把握好兩個問題:一是在關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同時,要適當兼顧雜志、電影等的傳播實踐,以豐富案例的來源,講授不同媒體的特性﹔二是增加新媒體傳播案例,借以反思大眾傳播模式在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受傳者、傳播效果在新媒體語境下的深刻變化[3]。
3.突出專業特色
傳播學教學的理論性強,實踐性更強,對於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各自的專業特色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比如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對某條新聞或新聞欄目,運用傳播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研究。新聞中採訪問題的設置、新聞受眾群體分析、新聞傳播的效果等問題,都會大量應用到傳播學的基礎知識。編導專業可把作品創作和傳播學教學結合起來,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讓學生們自己分析某部影視劇中的經典片斷,學生就會深刻理解和領會到傳播效果理論、傳播方法和技巧、傳播符號理論等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師再根據傳播理論結合視頻作品對學生的分析給予中肯到位的點評和講解,那麼學生對於學習傳播學的興趣就會大大地增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