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5期

還原西方新聞框架理論的本真【2】

——兼論新聞框架的內涵與組構

劉建明
2017年07月11日11:55 |
小字號

二、“鏡子理論”是新聞框架的基礎

一些新聞框架研究者反對新聞鏡子理論,認為“新聞報道並不是對現實的‘鏡子式’反映,而是根據一定的新聞立場和新聞價值標准對各種事實進行取舍、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重構’或是‘建構’”。④與此相反,另一些新聞框架研究者認為,新聞框架是以記者手中的“鏡子”為基礎的,這面鏡子照到哪裡,記者就會把照入的現象選擇、安排和組織進新聞中。使用“鏡子”旨在說明新聞報道必須忠於事實,真實地反映社會和事件。美國廣播記者的先鋒愛德華·R.莫羅(Edward R.Morrow)曾說:“新聞必須在國家和整個世界背后支起一面鏡子”“鏡面必須平整,支撐它的手也必須平穩”[13]。媒介批評者常常用鏡子理論質疑記者是否以“客觀”的姿態反映現實,如果不是,他們又在多大程度上縱容了某些“歪曲的信息”溜進了新聞。[14]

固然,記者手中的鏡子要受記者頭腦的支配,也受許多外界因素比如政府官員的影響,但它要求記者對事實——不管是哪些事實,至少要忠實地照錄下來,而不是進行主觀地建構。丹尼爾·哈林(Daniel Hallin)談及“客觀報道”體現出的“鏡子”特征,曾這樣寫道:“這是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一方面致力於為公眾提供對事件的中立報道,另一方面又依靠政府官員來描述和解釋那些事件,顯然這種新聞最終有可能成為一面並不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反映政府官員希望公眾看到的‘現實’的鏡子,但它畢竟照錄了某些事實。”[15]

不管記者的“鏡子”記錄了哪些事實,新聞框架必須是對社會真實的反映,再現客觀事實交錯存在的結構,讓新聞敘事符合生活實際的架構。這是新聞框架元理論唯一正確的內涵。現在流行的新聞框架理論並不是正統理論,依據這種理論建構新聞,不是對新聞的科學報道方式,而是幾個世紀以來被正直的新聞工作者堅決反對的新聞造假行為。

背離鏡子理論的“新聞建構”,在許多國家、特別是在美國新聞界普遍存在,甚至被認為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原則。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⑤指出:“新聞框架使超出直接經驗的世界看上去變得自然,對於什麼是存在的,什麼正在發生,什麼至關重要,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理論,這些理論構成了新聞原則。”[16]吉特林被認為是美國第一位運用高夫曼的框架分析理論透視美國新聞報道的媒介批評家。他提醒人們,在媒體川流不息的新聞中,新聞框架不斷用來掩飾社會進程和秩序,民眾的憤怒和政治集團的緊張關系也常被掩蓋或被轉向。他提請人們注意,美國新左派和其他社會運動的思想框架經常被媒體嚴重扭曲和表面化。

同吉特林持有相同觀點、以研究媒體與戰爭關系著稱的媒介批評家丹尼爾·哈林(Daniel C.Hallin),通過新聞框架分析發現了美國媒體掩蓋美國入侵越南、制造戰爭謊言的伎倆。他指出,美國許多電視新聞一直按照冷戰框架組織報道,對越南戰爭的報道導向是,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美國正義與蘇聯邪惡的較量。美國媒體在前8年中是政府立場的支持者,新聞框架很少把華盛頓的失誤列入新聞議程,殘酷、血腥的戰爭場面也很少出現在新聞中,大多是一閃而過。[17]哈林在《媒體,越戰和政治支持:對立媒體論的批判》一文中,通過研究越南戰爭的電視報道,用大量數據批駁了有人提出的媒體自始至終反對越南戰爭的論斷。他認為,恰恰相反,媒體的新聞框架大都是盛贊越南戰爭獲得節節勝利,支持政府的越戰政策。這種新聞框架對現實的建構,是十足的虛構現實。美國亞利桑納州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在回憶河內的5年半戰俘生涯時寫道:“當時最想念的不是舒適的生活、可口的飯菜、自由,甚至家人和朋友,我最想念的是信息——未經審查和歪曲的、豐富的信息。”當新聞信息流受阻,等於黑暗降臨,人們不知道周圍發生了什麼,焦慮增加,似乎世界變得過於寂靜,孤獨感會油然而生。[18]后來流行的美國的新聞框架理論,正是為媒體掩蓋內幕、歪曲現實制造理論根據。

三、新聞框架的內涵與組構

最后談談本文對新聞框架的基本觀點。首先,任何新聞都有框架,這不是指新聞文本的結構,也不帶有架構的意思。Frame實際是“框限”的含義,即記者依據一個“框子”選擇事實、確定意義,但又要符合社會的實際。受眾視閱新聞隻能從這個框子裡看到“一幀”生活畫面,受到媒體的框限。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把新聞事實的選擇和安排稱作框架。我們在網上查閱新聞框架的英文解釋,多有一個畫框(或鏡框)的插圖標注在旁邊,正在於提示使用Frame這一詞匯的本意。嚴格說,新聞框架不應按照某種模子或事先預想的報道宗旨來確定,而是媒體運用反映生活的鏡子發現新聞事實,按照面對事實的內在意義組構框架,把當前重要的事實凸顯出來。

然而,記者對許多社會現象預先形成了刻板印象,又有意識形態的約束,當他發現某個事件或事實時,很容易掉進事先框架的老套,按照頭腦中固有的模子來反映現實。正確的新聞框架理論就是要指導記者不要按照事先的報道宗旨組構新聞框架,而是考察面對的事實確定報道宗旨,依據當前的事實個性確定新聞框架。在新聞工作中,不存在適用一切新聞的報道宗旨,也不存在適用一切客觀事實的新聞框架。

新聞框架的組構程序與方式具有綜合性。第一,要從多種渠道考量和選擇事實,找到組構新聞框架的最好原料。廣泛接觸新聞源,全面考察社會狀況,抓取影響公眾生活或代表社會發展苗頭的事件,將其放在新聞的顯要位置,新聞框架才符合社會生活的實際。記者擴大採訪空間,把握同類事件涌現的數量,確定它(們)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如果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要選擇最重大、影響面最廣的事實加以報道,把同類事實與相反事實簡略地納入新聞敘事,呈現社會事實的主次或互動關系。如果僅是個別事件,無論是正面事實還是負面事實,都表明社會出現某種先兆,報道其發生的背景、環境和條件,在社會整體結構中揭示某種趨勢的出現。

記者拓寬信息來源渠道,不僅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取事實,而且要重視來自地位卑微群體的信息。正如阿蘭·貝爾(Bell,A.)所說:“新聞工作者也許喜歡說信源隨處可見,但實際上他們選擇信息的范圍狹窄,很大程度上新聞是權威信源告知的內容,處於劣勢地位的信源則往往被忽略。”[19]所有新聞事實都有雙重來源,它既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變動的反映﹔又是組織化的產物,出自新聞機構對它的理解和處理。隻有掌握廣泛、豐富的社會信息,在不被人們注意的動態中可能發現社會的某種變動,形成正確的報道宗旨和新聞框架。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