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5期

還原西方新聞框架理論的本真【3】

——兼論新聞框架的內涵與組構

劉建明
2017年07月11日11:55 |
小字號

第二,記者要撥開客觀事實的

迷霧,把社會生活的真實結構和內幕清晰地挖掘出來。收集真實的信息永遠是組構新聞框架的前提,不僅包括抓取某個真實的事實,重要的是把握社會真實的各種關系。在發現和選擇事實中要評估大量復雜或隱蔽的現象,綜合各種談話、理念和影像,斟酌和識破各種假象,否則就有可能被某種偽裝和欺騙所蒙蔽。那些提供“理念和影像的人之所以和記者合作,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信息源有時也成為扭曲社會實況的一種因素”。蘭斯•班尼特把這種情形比喻為“實況陷阱”(reality trap)[20]。記者一旦掉入實況陷阱,新聞框架的組構隻能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

在西方,盡管實況陷阱經常挑戰記者,但正直的記者則善用巧妙的新聞框架應對。例如,媒體對政府官員提供的謊言也給予報道,盡管已經看出官員是在說謊,因為有時不能、也無法拒絕來自政府的信息。流行的新聞框架理論暗示,社會真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真實形成的體驗和意識——官員說謊正是一種真實——報道謊言是對政府的反諷。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前社論主筆埃爾文·狄拉德((Irving Dilliard)曾舉例說,二戰前《聖路易郵訊報》總編輯指著一條頭版新聞對編輯說:“這是一篇謊言,而我也知道它是謊言。但是我卻必須登它,因為它是一位重要官員說的。這個官員的名字和頭銜讓這段話具有新聞性。如果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講的話,我早就將它扔進垃圾桶裡去了。我已經盡可能地表明我知道這段話不是事實,我用了小號字標題,把它的篇幅刪減到不能再小的地步。刊登這種謊言,即使用這種方式處理,仍是我工作中最無奈的事。”[21]這種組構新聞的方式,雖是一種無奈之舉,卻用特定的新聞框架對謊言表示了藐視。

第三,組構新聞框架要忠於事實的意蘊,不要把媒體對事實的理解強加給事實。一旦新聞事件被選定,記者、編輯或媒體負責人就拍板斷定事實的重要性、作用或由它引起的社會情緒是什麼,用精確的話語界定事實的情境,做出准確而凌厲的陳述。把事實的意義納入新聞框架,不管用含蓄還是直白的方式,都能形成議程設置。新聞議題要有助於受眾的理解,引導受眾關心和思考新聞事實。許多人並非因媒體報道的事實而改變想法,而是新聞中事實的意義調動了他們的興趣和關切感,甚至使他們對謎團恍然大悟。媒體的議題和議程排序,要連續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取決於媒體對事實意義的精湛點撥。

准確把握新聞事實的意義,首先要尊重事實同廣大民眾的關系,確定它的優劣和是非傾向。任何事實都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其性質與作用取決於它在何種程度上符合多數人的利益和需要。新聞事實對整個社會有益,就要在新聞框架中把它加以突出,引導受眾的思考。在今天,我們面對經濟轉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精准扶貧、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解決環保交通和社保的諸多問題,各種有關事實都有重要意義,這些意義成為組構新聞框架的紅線,能使新聞的意義轉化為大部分公眾的信念。

在新聞框架中,記者不僅框限重要事實及其寓意,凸顯現實的走向,有時還要拿出精明獨到的評論明示事實的內涵。二者的完美結合反映了現實的深刻動向,讓新聞框架搭建得更高大,否則會顯得片斷而瑣碎。如果媒體追求驚詫化或戲劇化的框架效果,不僅很難提供某種意義,就連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都可能受到影響。正如蘭斯•班尼特所言:“新聞以一種膚淺的、戲劇化的、簡略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難以看清問題的根源和歷史意義,或與其他問題的關聯。加之新聞報道又被重要的公眾人物牽著鼻子走,而不是以事件調查為基礎,受眾要想掌握某一問題的脈絡都實屬不易。”[22]

總之,新聞框架的組構無非是對新聞事實有取有舍,收進某些重要信息,暗示或明示某個觀點,並加以突出。同時又用符合實際的“框子”排除不重要的事實或相反的觀點,把受眾的注意力緊緊抓住。盡管這一過程可用幾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但重要的是讓新聞說明問題,反映重要的社會傾向。對此,電視新聞最能顯露框架的含義,例如把30分鐘的錄像帶壓縮到50秒,需要處理鏡頭的廣度、角度、距離、時值、圖像、意義同“現實”的真實關系,刪除許多不重要的畫面。再把選擇出來的十幾個關鍵鏡頭組構起來,讓觀眾看到事件的真相和新聞要說明的問題,這樣,一條電視新聞的框架就形成了。所以,新聞框架根本不存在建構社會的功能,而是擔負忠實地反映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使命。

注釋:

①見《框架理論》,百度百科。

②見《新聞框架理論》,百度百科文庫。

③埃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22年生於加拿大,1950年以前在加拿大學習和工作,1953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1955年后在美國多所大學任社會學教授,1982年逝世於美國費城。他研究框架理論的著作有:《框架分析:組織行為經驗簡論》(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1974)、《日常生活的自我陳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1959)、《談話的樣式》(Forms of Talk.1961)、《人在公共場所的行為》(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1963)。

④《框架理論與框架效果》,百度文庫。

⑤‘Todd Gitlin—American sociologist’,https://en.m.wikipedia.org/wiki/,2017-3-10.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是美國社會學家、媒介批評家、新左派作家,曾擔任社會學與新聞學教授,是美國反戰運動和社會解放運動的組織者之一。他在公共場所和許多國家的大學舉行過數百次講座。

參考文獻:

[1]王培培.近年新聞傳播領域框架理論研究綜述[J].青年記者,2009(21).

[2]Goffman,E.(1974)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0-12.

[3]Fairhurst,G.& Sarr,R.(1996)The art of Fram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8.

[4]Bennett,W.L.(1988)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New York:Longman,158.

[5]Roshco,B.(1979)Newsmaki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44.

[6]Curran,J.,Gurevitch,M.(2005)Mass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Bloomsbury.176.

[7]轉引自白奇峰.新聞對真實社會的建構[J].青年文學家,2013(5).

[8]Altheide,D.(1995).An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Cultural Formats of Control.Hawthorne,NY:Aldine de Gruyter,194-195.

[9]Tuchman,G.(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 Free Press.193.

[10]Curran,J.,Seatun,J.(2009)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The press,broadcasting,and media in Britain,London:Routledge,277.

[11]William A.Gamson,‘Reviewed Work: 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by Erving Goffman’,Contemporary Sociology,Vol.4,No.6 (Nov.,1978),pp.605.

[12]Thomas konig Frame Analysis:A Primer[EB/OL].www.restore.ac.uk/lboro/resources/links.

[13]Macdonald J.F.(1979)Don't Touch That Dial Radio Programming in Ameracan Life:1920-1960,Chicago:Nellson-Hall.310.

[14]Allan,S.(2004)News culture,London:McGraw-Hill International.63.

[15]Hallin,D.C.,(2006)We keep American Top of the World:Television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London:Taylor & Francis.52.

[16]Gitlin,T.‘Lectur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May 20,1999.

[17]Hallin,D.C.,(1994)We keep American Top of the World:Television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London:Taylor & Francis.81.

[18]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劉海龍,連曉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19]Bell,A.(1991)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Oxford:Blackwell.192.

[20]Bennett,W.L.(2011)News:The Politics of Illusion,New York:Longman.128.

[21]Mott,F.L.(1952)The news in America: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eries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85.

[22]Bennett,W.L.(2011)News:The Politics of Illusion,New York:Longman.76.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