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5期

黨報的經濟報道如何更接地氣

李芳
2017年07月11日14:06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黨報經濟報道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報在經濟報道中要接地氣,增強吸引力、親和力,提高報道質量和效果,要轉變思維方式,“視角向下”,樹立經濟報道“接地氣”的思維定式,把焦點投向豐富的經濟社會生活﹔要堅持“社會化”,把握經濟報道“接地氣”的基本方法,以社會新聞的角度進行經濟報道,改善黨報經濟報道形態、提升報道質量﹔要“念真經”,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合乎客觀實際,真實准確﹔要“鋪熱點”,讓經濟報道“接地氣”有溫度,多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反映普通民眾的願望和訴求,回應民眾關切,發揮好黨報的導向作用,增強服務功能﹔要“多呈現”,讓經濟報道動起來,要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可視性、故事性,使經濟報道更鮮活、更出彩。

【關鍵詞】黨報﹔經濟報道﹔接地氣﹔視角向下﹔社會化﹔念真經

黨報的經濟報道作為重要報道類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黨報在經濟報道中如何更接地氣,增強吸引力、親和力,提高報道質量和效果,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一、“視角向下”——樹立經濟報道“接地氣”的思維定式

市場經濟時代,普通民眾對經濟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經濟信息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黨報經濟報道和其他媒體一樣,由於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和各種因素的制約,存在著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的問題﹔存在著照搬統計數據,圖解經濟政策,羅列發展成績,牽強附會、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語言晦澀難懂,思想深度不夠,淺表化現象等不接地氣的問題,以致經濟報道枯燥乏味,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樹立“接地氣”的思維定式。“視角向下”,把報道的焦點對准普通群眾,以受眾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來報道經濟新聞,用平實的手法,群眾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報道經濟現象、經濟政策、經濟信息等社會經濟生活。這既是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市場化環境下媒體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創新理念,凸顯“民生視角”。要善於從民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多在普通群眾的住房、交通、就學、就醫、就業及柴米油鹽醬醋茶問題上做文章。經濟生活、經濟信息和經濟現象等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生活中的人。黨報的經濟報道要把人的生活、人的活動、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與經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成為經濟報道的內容和載體,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樣不僅可以更全面、准確地反映經濟社會生活,而且能給經濟報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這樣也才能既貼近生活又有人情味,才能為嚴肅的經濟報道增添輕快的色彩,為艱澀難懂的報道內容提供形象的解讀。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轉變觀念,樹立受眾本位意識。經濟報道不能太“高大上”,這樣容易脫離群眾、脫離生活,很難引起讀者共鳴。隻有強化民本價值取向,融入人文關懷,積極回應民眾關切,才會得到讀者喜愛。要多報道發生在普通群眾生活中的平凡事、稀奇事,將經濟活動與讀者聯系起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多走進群眾生活,尋找新聞線索,深挖新鮮素材。而要讓“民生視角”真正落到實處,黨報在經濟報道中隻有增強平民意識,重視普通人的感受,讓報道的視角向下,更多關注經濟社會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以鮮活的“人”和“事”為載體,通過對普通群眾的經濟活動進行掃描,才能讓經濟報道“有血有肉”,才能使枯燥的經濟報道“活蹦亂跳”起來。這就要求黨報在經濟報道中要做到“三貼近”,把視角下移,把焦點投向豐富的經濟社會生活,傾聽和反映群眾的呼聲,這樣的經濟報道才能贏得群眾的歡迎。如河南省柘城縣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時,利用本地優勢發展辣椒這個支柱產業,2016年9月13日,《河南日報》《柘城小辣椒火紅大產業》在報道這一經濟現象時,用生活化的新聞切入點,生動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故事化的新聞表達方式呈現給讀者,把枯燥乏味的經濟報道變得像講故事一樣生動形象,既容易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也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黨報的經濟報道隻有走出固有模式,把報道的視角放得低些再低些,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氣”,才能真正“活”起來。

二、“社會化”——經濟報道“接地氣”的基本方法

經濟問題直接關系著百姓生存、生活和生計。經濟報道反映的是社會經濟活動、經濟信息、經濟事件、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等。現實生活中,群眾關注的經濟問題,往往有著豐富的社會內涵,要使黨報的經濟報道“接地氣”,必須注意基本方法。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善於從社會新聞的角度去把握。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容易產生很多的看點,更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經濟報道要“接地氣”,就必須活一些,要有現場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這樣才會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才能拉近經濟報道和社會大眾的距離,才能讓群眾喜聞樂見。要講好老百姓經濟生活中的故事,像社會新聞那樣,隻有講好經濟生活、經濟事件、經濟問題中的故事,注意把復雜的經濟問題變成簡單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才能做好經濟報道這篇大文章,改善黨報經濟報道形態、提升報道質量。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力求化“硬”為“軟”。經濟報道要“接地氣”,就必須克服以往工作性經濟報道多,枯燥無味的數字多,呆板冗長的政策圖解多等新聞比較硬的問題,化硬為軟,對經濟這個“硬”主題、“硬”題材,進行必要的“軟”處理,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讓經濟報道“軟一些”,就是多從生活的角度、關切群眾切身利益的角度來報道經濟問題、經濟現象。經濟報道還要避免專業術語過多、程序化明顯、數據圖表羅列的現象,讓抽象的經濟問題具象化。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選好角度。黨報的經濟報道既要選擇體現報道主題,能引起黨和政府關注的角度,也要選擇最能激發讀者興奮點的角度,有意識地調整報道思路和寫作方式。要嘗試以微觀的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反映一個宏偉主題,或者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對一個新聞主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解釋,挖掘出更加豐富更有感染力的內容,使本來生硬難懂的經濟報道軟著陸。《河南日報》獲2014年度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作品《火車站見証蘭考經濟變遷》,就是經濟報道一個成功的范例,作者選擇一個很小的角度,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巨大變化,非常有新意。

黨報的經濟報道要增強服務功能。為群眾服務是黨報的宗旨,在進行經濟報道的過程中,黨報要為讀者進行生產、流通、投資、消費、購物、求職等經營活動或其他經濟活動提供市場行情、經濟信息、市場走向等方面的服務。黨報經濟報道的權威性,是人們了解市場、認識市場、做出判斷和選擇的重要依據。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等新媒體的出現,給市場帶來某些負面影響,一些關於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等的報道,往往讓人真假難辨、無所適從。因此,黨報的經濟報道要發揮自身優勢,注重調查研究,反映真實情況又注意提醒、敲警鐘、打清醒劑,在經濟現象中抓取最全面、最深入、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為讀者提供真實可靠的經濟信息和多方面的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報經濟報道的服務功能。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