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日報》創刊65周年:從紅磚樓到智能化採編中心【2】

2017年10月10日07:2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在車流滾滾的東長安街邊,新聞大廈成為本市新聞文化產業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2002年7月26日,新聞大廈成功封頂。

夜幕降臨,在燈火通明的新聞大廈,夜班編輯正在認真研討版面。

新聞大廈矗立長安街邊

為落實1991年6月1日市委、市政府關於北京日報辦公樓建設分兩步走的決定,1994年10月初,報社編委會決定,加強對報社門前新聞大廈建設的領導工作,成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為:滿運來、劉虎山、劉廣和,報社基建處作為職能部門參與具體工作。

有關新聞大廈的建設情況,據北京日報社副社長安偉回憶:“上世紀90年代,新聞大廈列入北京市首次赴香港招商項目,以組建中外合資公司方式運作。從日后補交政府土地出讓金、通過股權轉讓融資等程序來看,它的運作是報社第一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商業化手段進行資本運作,成功開發房地產的范例。”

2000年10月10日,報社召開搬遷動員大會,要求有關部門從報社建設、發展大局出發,克服困難,做好搬遷工作。為建設新聞大廈,報社拆除西樓、東樓及地下車庫,17個部門300多職工需分別搬到報社印務中心、和平裡北京經濟報大樓、大方家胡同及東方廣場等地辦公。

在設計方案審批前,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賈慶林同志親自聽取匯報。賈慶林說,北京的建筑應該博採眾長,可以吸收一些歐式建筑風格﹔城市空間也是資源,有的建筑太矮了不好,高些更挺拔。同去的時任市規劃委主任單霽翔、市建筑設計院院長朱小地認真落實指示,從而確定了如今新聞大廈的高度和外立面風格。

2001年4月7日,新聞大廈舉行奠基儀式,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龍新民、宣傳部長蔣效愚,副市長汪光燾和北京日報社社長滿運來、總編輯劉宗明及有關單位負責人一起揮鍬奠基。

新聞大廈建設用地9600平方米,建筑風格體現了時代特色,與周邊建筑相協調,設計方案遵循了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建成后,可以集辦公、新聞發布、會議、住宿、展覽、餐飲等於一體,將為首都新聞界、文化界、駐京中外新聞機構等提供一個現代化場所。市委、市政府領導對這項工程非常重視,多次聽取匯報,並親自審定設計方案,要求一定要優質、高效地把新聞大廈建成長安街上的精品工程,建成北京市文化產業的標志性建筑。

2002年7月26日,新聞大廈結構封頂儀式在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舉行。儀式由時任京報集團黨組書記、社長朱述新同志主持。時任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蔡赴朝同志出席了儀式。蔡赴朝充分肯定了北京日報社新、老領導班子的各項工作,強調新聞大廈的建成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北京日報廣大同志的不懈努力。新聞大廈地理位置顯要,大廈的建成為報社和北京市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報社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希望大廈建成后,報社各項事業不斷展現給世人新的面貌、新的風採。

2004年5月28日,本市新聞文化產業的重要標志性建筑——新聞大廈正式投入使用。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京郊日報編輯部進駐了五星級的新聞大廈,佔據了22層新聞大廈其中的6層,首次全部實現了大平台的辦公方式。

《北京日報》又經過2005年、2006年的幾次改版調整,版面的改革和重新定位,直接推動了報道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內容分類日趨合理,突出了主流新聞,拓寬了報道領域,黨報特色和導向功能不斷強化,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2011年1月1日,《北京日報》再次改版,工作日擴到20至24版。7月1日,《北京日報》歷史上第一個“版面規范”問世。《北京日報版面規范》將《北京日報》版面劃分為普通新聞版、專題新聞版、專副周刊和特刊四大類,分別制定標准規則,使得報紙的版式體現出庄重大氣、簡約精致、嚴謹規范、易讀悅讀的整體品位,彰顯了主流大報的形象氣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