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11期

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受眾媒介素養研究

——基於受眾媒介使用行為的實証分析

王一芃 盧曉雲
2017年11月14日15:09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步入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帶來了媒介形式、內容、功能等層面日趨多元、加速融合,受眾媒介素養的表現與內涵亦隨之發生轉變。針對新聞用戶媒介使用行為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實証研究,根據結果反饋對受眾媒介使用特征及問題展開分析,最終有效探索出提升公民媒介素養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全媒體﹔媒介素養﹔新聞受眾﹔實証分析

一、緒論

近年來,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革新,以豐富多彩的聲像博人關注的新媒體進軍傳媒市場,新舊媒體在形式、內容、功能等層面日趨融合,全媒體時代應運而生。全媒體形式的多樣與渠道的多元促進了新聞高效、廣泛的傳播,亦帶來了媒介市場規范和輿論監督等方面的諸多挑戰,新聞受眾的信息認知和價值取向遭受著更多的負面沖擊。因而,客觀科學地接觸、分析及鑒別媒體成為當下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媒介生存能力——即媒介素養。

對於媒介素養的概念定義,不論是已出版的專著、期刊,還是已發表的論文、報告,一直以來始終沒有統一的表述與解釋。較為中國學界熟識的是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給出的定義:“媒體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各式媒體信息時所表現出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生產能力及思辨能力。”①筆者將全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概括為受眾熟練運用多種新舊媒介載體,對不同形式、內容的媒介信息進行接觸、分析、評價和制造的能力。此次基於問卷調查對新聞受眾行為的實証研究,旨在充分了解當下媒介公民的新聞媒介使用現狀,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有效提升新聞受眾媒介素養的發展路徑。

此次新聞受眾媒介使用行為的實証研究基於紙質與電子版本相結合的問卷調查。就新聞接受行為特征、內容偏好、信任度及自制或分享新聞傾向等方面向江蘇省內受眾展開問卷調查。最終回收問卷398份,有效問卷392份,對其數據結果進行分析,最終對新聞受眾進行畫像並總結出新聞受眾的媒介使用特征。

二、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受眾媒介使用行為的特征分析與問題探討

(一)新聞接觸:獲取頻次高、形式多、渠道廣,可視化新媒體受青睞

1.新聞接受行為

就新聞接觸時段、時長、頻次、場合等數據結果,新聞接受不拘時段與場合的人群分別佔比70.65% 和64.13%,頻次為“一日多次”、時長為“一小時以內”分別佔比70.09% 和86.90%,可以得出“多次短時瀏覽、時段與場合隨機”的用戶行為總特征,這一結果符合當今快節奏社會人們捕捉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的時代需求,解釋了新媒體主導媒介市場的發展趨向。總體而言,普通大眾對待新聞往往“求量不求質”,因而信息到達率不高,泛閱讀的模式直接導致了“標題黨”新聞的火爆。

2.新聞接受渠道

在新聞接觸渠道的選擇上,移動新聞客戶端和新媒體社交平台分別佔比59.78% 和42.39%,基於其載體手機的輕便、易攜帶等特性和其自身時效性強、涵蓋面廣、成本低廉等優勢成為了媒介公民的主流選擇。但與此同時,鑒於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與長期的媒介使用習慣,中老年受眾群接觸紙媒與廣播電視的比率也相當高,為44.57%,足見傳統媒介在媒介市場上仍佔有一席之地。事實上,全媒體時代的多渠道新聞接觸能夠讓人們有機會獲取不同類別與側重的新聞信息,從而形成對有關資訊更為全面的認知。

3.新聞接受形式

多元化的新聞展現形式培養了人們對傳媒信息的多重應對能力。自新聞形式的偏好來看,圖片新聞佔比57.61%,其廣受青睞昭示著讀圖時代的來臨。比起文字,圖片更為直觀生動,是科技發展的良性產物。然過分的“視覺依賴”會致使文字主導地位被取代,勢必會扼殺受眾的想象力,最終呈現出公眾閱讀水平下降、思辨能力倒退的趨勢。

(二)新聞分析:信息篩選個性化、內容偏好反映泛娛樂傾向

時政新聞因公眾接觸面較廣且與社會生活關聯度較高獨佔鰲頭,佔比79.35%,成為新聞受眾的首選。同時,一直備受爭議的社會新聞與娛樂新聞亦備受關注,比率分別為65.84% 和55.43%。然而,全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的自由化、傳媒市場的利益追逐及全民獵奇娛樂心理的膨脹讓前者成了獵奇暴力的大賣場,后者成了媚俗八卦的大本營。低俗內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受眾的鑒賞取向日益呈現出泛娛樂化的趨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趣味化解讀身邊事本是媒體迎合時代需求和國民心理做出的積極調整,然反撥需適度,若娛樂化成為大勢,公眾的文化品位與審美格調便會日漸走低。如何矯枉歸正,是受眾媒介素養研究的重要議題。

(三)新聞評估:意見表達積極,對新聞真實性存疑

1.新聞贊評行為

新聞評估始於意見回饋。據調查結果,近83.18%的受眾都有過點贊、評論新聞的經歷。自茶余飯后到網絡空間,受眾參與新聞話題討論的熱情持續走高,意見表達給予了媒介公民充分的參與度與認同感。在此背景下,媒介素養結構發生轉型,由閉合單向的“金字塔結構”逐步轉化為開放式的“扁平化構造”,傳者與受眾關系實現了交互運動與轉化。②良性的受傳互動能夠起到有效的輿論監督作用,通過媒體橋梁的銜接,促使政策方針更加利民便民。

然由積極到激進,不過一步之遙。全媒體時代網絡非實名制的屬性給予了意見表達的自由,卻也促使新聞受眾更加盲從、冒進,時常走在極端化的邊緣。刻意篩選加工、違背道德基准的新聞資訊,經由意見領袖有意識的輿論引導,在沉默的螺旋的驅使下,使得缺乏媒介認知能力的受眾產生盲目的媒介認同。其結果往往是自控力差的青少年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公民言論失當,讓意見平台淪為泄憤的窗口。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正在於,引導新聞受眾保持理性思考,提出真正客觀合理的意見建議。

2.新聞信任度

習總書記曾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重申:“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③步入全媒體時代后,新聞的可信度卻是不增反減,其結果反饋反映了受眾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一方面,傳統媒體鑒於較強的政治性被冠以“假大空”之嫌﹔另一方面,公眾對網絡自媒體依賴性強卻更為不信任,究其原因則是當下新媒體運營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媒介素養的相對缺失。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