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 

2017年12月16日10:0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一等獎(14篇)

1、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証研究

作者:張成良(中國人民大學)

2、知識經濟時代,移動互聯網下知識付費平台用戶忠誠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劉曉陽、李雅真、周詩韻、楊雅真(廈門大學)

3、以“微博評論”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初探:基於“@人民網”宣傳類微博的社會網絡分析

作者:張皖疆、楊濤(武漢大學)

4、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

作者:周春媚(清華大學)

5、“特朗普現象”下的青年互聯網政治參與

作者:何雪冰、張夢情、鄒希(清華大學)

6、國際報道中的議程建構與敘事策略——以《紐約時報》南海爭端報道為例

作者:王沛楠(清華大學)

7、微博與微信廣告接受意願影響因素對比實証研究

作者:王佳昕(武漢大學)

8、新媒體環境下我國中老年群體媒介素養測量研究——基於東北地區實地調查數據分析

作者:鄒超越(中國傳媒大學)

9、移動媒介素養測量研究:理論流變與量表開發——基於1832份調查問卷樣本

作者:劉宇軒(南京大學)

10、“表達共同體”視角下傳播理念的創新

作者:李劭強(中國傳媒大學)

11、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人工智能新聞產品探究

作者:鄒悅(廈門大學)

12、網絡環境下“大媽”負面形象形成的網絡輿論場效應

作者:韋國峰、張冬梅、李英紅、謝軍、盧茜(中國人民大學)

13、國產主旋律電影網絡形象的實証研究——以電影《戰狼Ⅱ》為例

作者:鐘昱赟(清華大學)

14、共青團中央在bilibili的形象建構——一個基於投稿視頻及其相關文本的研究

作者:呂子涵(清華大學)

二等獎(33篇)

1、媒介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 基於“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的內容分析

作者:周文韜(中國傳媒大學)

2、慣習延展與資本圖景:新傳播生態下中國電視新聞場域的變遷

作者:韋國峰(中國人民大學)

3、基於SWOT模型的人民網品牌形象認知與建設策略分析

作者:曹星、王東雷、年欣(北京大學)

4、我國媒體的沉浸式新聞探索_以2016年全國兩會VR新聞報道為例

作者:吳雨青(華中科技大學)

5、微信實現私人性與公共性動態轉化的文本路徑——基於12例朋友圈刷屏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

作者:吳心怡(北京大學)

6、互聯網環境下電視劇的新發展——網絡時代如何解決傳統電視劇生產過剩

作者:李英紅(中國人民大學)

7、人民網“一帶一路”報道特色及問題研究

作者:孫志男(中國傳媒大學)

8、“自來水”對政府公關傳播的影響研究——以bilibili網站有關國家政府的視頻傳播為例

作者:潘婷(復旦大學)

9、我們生活在“后真相時代”嗎——基於對微信公眾平台“羅爾事件”傳播的研究

作者:李相如(復旦大學)

10、“軟文”的新生:自媒體人的商業化探索——微信自媒體平台原生廣告的盈利模式研究

作者:童淑婷(北京大學)

11、“后真相”時代的受眾心理與媒體策略

作者:劉宇軒(南京大學)

12、新媒體視閾下的“粉絲生產內容”及其實質探討 ——一種新的用戶生產內容的細分形式

作者:李鬆曉(北京大學)

13、微信朋友圈中強弱關系的實証研究

作者:柴耀鴻(中國人民大學)

14、醫患糾紛報道的在線評論對受眾對涉事醫生態度的影響

作者:王曉虹(復旦大學)

15、淺議中國新聞體制改革的前沿問題

作者:周楚珺(中國人民大學)

16、新時代特稿寫作探析——“非虛構”寫作的文學技巧

作者:王青欣(武漢大學)

17、社交平台“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探析

作者:李子晗(清華大學)

18、由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現象看社交媒體中的社會自我與角色扮演

作者:梁樂萌(清華大學)

19、海外社交媒體上中國國家形象傳播者的特征研究

作者:李雅真(廈門大學)

20、基於微信平台“標題黨”文章的傳播效果研究——以大學生群體為例

作者:尤倩倩(復旦大學)

21、基於說服知識理論的稀缺訴求廣告說服力研究

作者:吳婷婷(華中科技大學)

22、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研究

作者:馮海燕(清華大學)

23、人情社會的投票:社交媒體場域觀察

作者:曾婉倩、李偉娟、王婷婷、李亞偉、李鬆、劉宇航(廈門大學)

24、你有什麼好,我要理你?——微信軟文內容特征研究

作者:陳敏、黃晨陽、呂淑芳(廈門大學)

25、社交媒體情感化趨勢的實証研究——以“美聯航強制乘客下機事件”為例

作者:邱偉怡(清華大學)

26、中英自動化新聞的可讀性研究

作者:賈宸琰、姚源、鐘旺(北京大學)

27、歐美國家媒體融合呈現出的幾大特征

作者:虞國芳(中國人民大學)

28、框架爭奪與媒介權力:“毒跑道”事件的新聞報道分析

作者:楊鑫、韓可欣(復旦大學)

29、境外記者如何問總理——基於1993-2016年兩會總理答記者問的內容分析

作者:李碩(武漢大學)

30、媒介化政策網絡的內部結構與互動邏輯:對核電議題報道的分析

作者:王宇琦(清華大學)

31、“羅一笑事件”的輿論反轉與演變研究:基於新浪微博數據的考察

作者:成倩(武漢大學)

32、抵抗、回應與收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日報》對雷鋒敘事的再建構

作者:葉瓊(武漢大學)

33、相似的表象,相異的文化——以路易威登官網廣告圖片為例

作者:曾婉情(廈門大學)

三等獎(49篇)

1、基於算法機制的個性化新聞推送對傳統把關模式的影響

作者:朱毓春(中國傳媒大學)

2、人民網策劃類網絡專題報道研究 ——以“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專題為例

作者:齊元皎(中國傳媒大學)

3、媒體融合時代,主流媒體如何建設性報道負面新聞——以人民網新浪微博為例

作者:宋子節(北京大學)

4、網站數據新聞比較研究——以人民網圖解新聞、新京報圖紙、網易數讀為例

作者:付銳涵(中國傳媒大學)

5、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比較人民網和網易新聞的報道——基於對“深圳山體滑坡”專題報道的分析

作者:李偉娟(廈門大學)

6、社會學取向下中國新聞生產的新范式探究——“前台”與“后台”的模糊化

作者:邱明玥(復旦大學)

7、社區傳播視角下主流媒體社區生活服務平台的構建

作者:郭慧(中國人民大學)

8、人民網、新華網“2017兩會”報道比較研究

作者:於欣宜(中國傳媒大學)

9、電視明星真人秀的微博營銷策略分析——以《真正男子漢》為例

作者:楊晨欣(武漢大學)

10、技術視角下的網紅變遷:以中國互聯網發展二十年為線索

作者:陳安繁(清華大學)

11、媒體融合發展與服務模式的創新

作者:金鑫(中國傳媒大學)

12、互聯網貨幣紅包重構的社交——以微信紅包為例

作者:翟亭亭(復旦大學)

13、文本制造者:從粉圈用語看粉絲心理及粉圈文化

作者:王文超(北京大學)

14、基於主流媒體網絡平台的科技傳播策略分析——以人民網“科普中國”為例

作者:王亞鵬(中國傳媒大學)

15、短視頻行業發展新趨勢研究與反思—以抖音為例

作者:安孟瑤(北京大學)

16、探究網易雲音樂內容營銷——以“樂評專列”營銷活動為例

作者:馮冉(廈門大學)

17、新聞直播:PGC網絡直播新浪潮——以“人民直播”平台為例

作者:孫文林、白紫微(清華大學)

18、新浪微博中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的創新研究——基於測量指標與操作方法的可行性討論

作者:鄒文雪(武漢大學)

19、大數據時代新聞定制化發展的機遇和瓶頸

作者:年欣、曹星、王東雷(北京大學)

20、中國視頻聚合平台法律問題研究

作者:喬自易(復旦大學)

21、關於人民網官方微博新聞配圖的分析

作者:陳程、魏瑩雅、李曉匯、庄佳(廈門大學)

22、異化:移動直播對日常生活的呈現現象探析

作者:駱靜雨(中國人民大學)

23、從隱形到爆炸:基於快手在線評論文本對移動短視頻APP受眾心理的探究——一種傳播心理視角

作者:董瑋、韓娟(中國傳媒大學)

24、公共災難事件在互聯網傳播中的框架建構與互動——以“上海外灘踩踏”、“天津爆炸”、“東方之星”三個事件為例

作者:萬襄甜(武漢大學)

25、社交媒體內容生產者的勞動及其抗爭——對某企業新媒體“小編”的個案研究

作者:陳昶文(清華大學)

26、爭鳴與未來:2007-2017大陸地區媒體涵化研究綜述

作者:鄧玉成(北京大學)

27、媒體融合的中國實踐及理論再思考——以“十九大”宣傳報道為例

作者:郭立(北京大學)

28、隱藏在互文背后的話語傾向——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作者:柳林婧(中國傳媒大學)

29、“表情包大戰”下,兩岸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基於“文化代碼”理論的案例研究

作者:李陽雪(武漢大學)

30、中美主流媒體人工智能報道的框架建構——一種語義網絡分析的視角

作者:楊虹艷(清華大學)

31、傳播審美化轉向后Gen-Z崛起與社交媒體輿論引導

作者:朱政德(華中科技大學)

32、新媒體環境下國際受眾對一帶一路宣傳視頻的接受分析——以清華大學留學生為例

作者:許雅楠(清華大學)

33、全球議題和本土框架:社交媒體時代的中國國家形象 ——基於Twitter上中外媒體對“G20”會議的報道

作者:霍婕、陳斌(清華大學)

34、輿論討論模型視角下的輿論演化:以Twitter上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為例

作者:秦強(南京大學)

35、“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人民網的對外傳播策略與路徑探索

作者:吳金偉、吳君(華中科技大學)

36、虛擬現實(VR)技術對傳播媒介的影響研究

作者:石麗(武漢大學)

37、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的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作者:喬自易、鐘冬雪、汪漢杰(復旦大學)

38、新媒體環境下的領導人傳播的新范式:基於政黨調適理論對“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的研究

作者:王登豐(北京大學)

39、新浪微博上“自干五”的表達及其話語策略研究

作者:劉婧婷(清華大學)

40、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品牌傳播與受眾參與——以美國HGTV為例

作者:沙傳宇(華中科技大學)

41、人民網與紐約時報網的國際新聞報道比較研究——以3.15-4.15兩家媒體涉及對方國家的新聞報道為例

作者:聶迪(武漢大學)

42、框架理論下“辱母殺人案”事件中政府、媒體、公眾三方微博的內容分析研究

作者:趙平廣、祁宇軒(清華大學)

43、略論我國輿情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作者:鄧玉成(北京大學)

44、人民網“一帶一路”報道的特征

作者:李雅真、張夢(廈門大學)

45、新媒體環境中主流媒體霧霾報道的框架研究——以人民網微博為例

作者:鄧堉穎、王建業(中國傳媒大學)

46、“於歡案”輿論背后的社會心態及媒體引導研究

作者:房立俊(中國傳媒大學)

47、圖解新聞在時政報道中的應用——以《人民網》“圖解新聞”欄目為例

作者:李華、李思銘(華中科技大學)

48、微媒體:政民關系中的微渠道——基於三個省級政務微信的對比分析

作者:朱小妮(清華大學)

49、視角·素材·話語:重大主題報道的新聞敘事對比分析——以《人民日報(海外版)》與香港《文匯報》迎接十九大專版報道為例

作者:李忱陽(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升國旗唱紅歌送祝福 盤點媒體國慶創意策劃
  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68歲的生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裡也被各種各樣獻給祖國的祝福“刷了屏”。媒體們各出奇招,用MV、H5等新穎的形式“烹飪”出了不一樣的國慶報道“大餐”。
【詳細】升國旗唱紅歌送祝福 盤點媒體國慶創意策劃   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68歲的生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裡也被各種各樣獻給祖國的祝福“刷了屏”。媒體們各出奇招,用MV、H5等新穎的形式“烹飪”出了不一樣的國慶報道“大餐”。 【詳細】

慶祝建國68周年 重溫媒體開國大典報道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的盛大的開國大典,向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慶祝建國68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當時關於開國大典的新聞報道,再次感受那一神聖而又偉大的時刻。 
【詳細】慶祝建國68周年 重溫媒體開國大典報道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的盛大的開國大典,向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慶祝建國68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當時關於開國大典的新聞報道,再次感受那一神聖而又偉大的時刻。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