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務微博的議題建構特征與話語表達方式【2】
——以《人民日報》新浪微博“你好,明天”欄目(2012-2016)為例
三、研究的結論
(一)議題建構特征
1.關注民生百態,記錄社會歷史
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貧富差距明顯、惡性事件頻發、群體分化嚴重、信任危機擴大、貪污腐敗橫行等。這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特征,也是真實的中國社會。在時代發展的“轉型期陣痛期”,中國在深化改革,社會需要的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信任、理解。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的議題分布的第一大部分就是“社會民生”,佔到了整體的26.81%,公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基本集中在以下類型:衣食住行安全、收入、房價、教育、醫保、留守兒童、扶人糾紛、養老等。
此外,從關涉的人物類型來看,“@你好,明天”更多地表達了大多數的“沉默”的普通人的訴求。不僅有曼德拉、鄧小平、孔子、楊絳等名人領袖,更有呼格、黃洋、人大保安碩士、愛讀書的拾荒老人、天使女孩、寧波中學生等普通公民。
2.傳達中央政令,擔任媒體領袖
“@你好,明天”的第二大議題就是“時政軍事”,鮮明地體現了《人民日報》的“黨委機關報”特征。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雖然是評論類欄目,但也全力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到微博和網絡社區中,尤其是關於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政令。作為普通公民,很多時候對政府部門的各項政策了解地並不清楚,很容易被誤導,成為“網絡暴民”。特別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正在深化改革,很多新政新措,需要擴散到普通民眾當中。這個時候,作為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自然不會放棄先天的優勢,在網絡平台上不遺余力地傳達,主動地引導普通民眾關注國家大事、時政動態,了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作為,有意識地擔任“媒體領袖”的角色。
在“時政軍事”的議題分布上,值得一提的是“反腐”和“黨風政風建設”是兩大重點領域,與當下的時政熱點和民心關注相契合。
3.發聲轉型中國,直面敏感批評
在微博這個公開的意見表達平台上,“@你好,明天”敢於發聲社會各界的利益訴求,直面各種社會敏感問題,批評基層治理存在的問題,推動問題的解決,釋放社會壓力。
通過上文的分析發現,“@你好,明天”不僅沒有回避各種社會敏感性的問題,相反直擊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尤其是有爭議的話題,順應了轉型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宏觀語境與主題,諸如社會沖突、法治公平、利益協商、價值認同、道德信仰重構等重大問題,並提出必要的解釋和解決方案,體現了構建公眾的“下位”話語特征。
在“@你好,明天”中,對出租車改革、醫患關系、GDP與環境保護等敏感問題不吝發言,對反腐、教育公平、校園暴力等公共議題勇於指責,對粗暴執法、呼格案、聶樹斌案等法治公平話題熱心關注。
4.引導公民思考,傳遞積極正能量
“自媒體”時代,理論上人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想唱就唱,唱得響亮”,然而,參與話語的民眾,並不能保証所有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禮,且使發言充滿理性之光。有學者認為,“人人都在微博吐槽,不辨是非,隻追求狂歡與快感體驗,讓微博輿論空間沒有形成理性的公共領域,反倒成了公眾的痰盂場。[5]”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社會轉型期,各種協調利益、緩沖矛盾、異中求同、凝聚共識,都離不開有“公共精神”的理性公民。“@你好,明天”作為“@人民日報”的明星評論欄目,並非是“一言堂”“一邊倒”,更不是“打壓堵”,而是用理性的觀點和抒情的口吻引導公民思考,讓答案在“意見的公開市場”和“觀點的自我修正”中脫穎而出,成就理性公民,而非“網絡暴民”。在“@你好,明天”的1455篇微博中,有70%的內容是從正面積極肯定或提出有見解的科學的觀點。
(二)話語表達方式
1.堅持權威的“官方輿論”立場
通過各項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你好,明天”沿襲了《人民日報》作為黨委機關報的“官方輿論場”的中心立場,充分發揮黨和國家的“耳目喉舌”作用,傳達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各項政策主張,尤其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其“上位”話語。
“@你好,明天”是“@人民日報”的一個子欄目,“堅持體制內立場,在體制內解讀民意,代體制立言”,一方面,堅持權威的“官方輿論”立場,力爭擴大和增強母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微博的互動性、社交化優勢,拓展官方話語權,建立正面的輿論機制。
2.開放溝通、對話協商的思維方式
微博作為公共平台,與“兩微一端”中的“微信”和“客戶端”一對一服務能力強的特點不同,它有極強的公開互動性,能夠形成意見對沖機制和信息自我淨化機制。並且,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惡性沖突事件多發易發,微博還可以充當“排氣孔”角色,讓人們及時、適當地把情緒、意見、壓力等宣泄,從而減輕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因此,盡管“@人民日報”是中央級報紙的“龍頭老大”,但並沒有使用具有明顯“官本位”特色的封閉式、自上而下式的行政命令式口吻,更多地使用了“我/我們”的第一人稱、“你/你們”的第二人稱和“你我”的合稱,以此與普通公民直接對話而非對抗,實現平等交流。另外,還通過評論、微話題、私信、轉發等各種方式,積極與網友互動,滿足受眾需求,增加粉絲黏性。
3.觀點鮮明,敢於追問、質疑
觀點鮮明、見解獨特,是評論類節目的生命。通過四年來“@你好,明天”的內容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暴恐襲擊、粗暴執法、國家主權、法治公平、霧霾PX、留守兒童、房叔房姐、貪污腐敗等涉及國家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重大、突發、敏感問題,“@你好,明天”從來都是及時評述、觀點鮮明、立場堅定、態度堅決而不失柔韌,引導社會輿論。在前文的數據分析中,“@你好,明天”經常從反面/否定/消極的角度,直擊社會真相,一針見血、針砭時弊,並且多次使用反問句、疑問句和“真相”(85次)、“反思”(78次)警+醒(199次)等感情色彩強烈的字眼來闡述立場,敢於追問、質疑、批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和言論。
如2013年7月13日的“@你好,明天”,以“湖南一名死刑犯”的遭遇,質疑司法機關,“如此行刑是否有違法理人道?”並呼吁,“請拿出直面問題的勇氣”。像這樣敢於觸摸敏感、熱點問題,發出冷靜理性的反思之聲比比皆是,令人讀之精神振作。
4.情理交融,較為生動活潑
微博的不超過140個字符是區別於傳統博客的明顯特征,同時這種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深度表達的空間。如何在有限的140個字符裡,進行不失深度的短評是一個技術活,更是一種藝術。另外,不是說作為黨委機關報的子欄目,“@你好,明天”就必須高高在上板起面孔來嚴肅說話,而且網絡和報紙不同,人格化的交往特征比較明顯,有很好的親和力,能夠有效拉近心理上和認知上的距離。
梅裡亞姆在《政治權力》中將“政治”分為了“感性政治”和“理性政治”這兩種類型[6]。“@你好,明天”在評述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既講清道理又不讓人反感的評述口吻,使用“感性”和“理性”交融,書面語和口語交織的方式,較為生動活潑。並且,40.62%的微博(591篇)以“安”或“晚安”結束,98.8%的微博(1437篇)使用風景靜物圖片,體現了其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林暉.重構解讀框架:網絡時代的主流媒體與中國社會共識[J].現代傳播,2013(2):39-44.
[2] 鄭雯,黃榮貴.微博異質性空間與公共事件傳播中的“在線社群”——基於新浪微博用戶群體的潛類分析[J].新聞大學,2015(3):101-108.
[3] 高長力,胡智鋒.需求與引領:傳媒生態與監管服務之變——2014年《現代傳播》年度對話[J].現代傳播,2014(1).
[4] 陳月明.使命與主體:《人民日報》社論(1949-2008)的話語呈現[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5] 余秀才,朱夢琪.微博、公共領域與后現代文化[J].現代傳播,2015(2):135-138.
[6] 盧新寧,陸春玲.從政治宣傳到政治傳播──“任仲平”文章《改變歷史的“北京時間”》解析[J].新聞戰線,2011(2):28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