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數據新聞的傳播現狀及傳播策略
摘 要:數據新聞被認為是新聞業發展未來。文章從數據新聞的傳播形式、創作主體、內容選題、數據來源等方面探究其傳播現狀,並從注重受眾需求,提高服務意識﹔挖掘數據背后的故事,深化新聞內容﹔追蹤社會熱點,引導社會輿論﹔培養專業的數據新聞人才,構建專業團隊﹔開發數據新聞移動端,拓展傳播渠道等方面提出其傳播的策略。
關鍵詞:數據新聞﹔傳播現狀﹔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025-03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一種“基於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1],包括文本、圖片、數字、圖表、音頻、視頻等信息。
運用數據新聞進行報道由來已久,最早要追溯到1821年,英國《衛報》一篇關於曼徹斯特在校小學生人數及其年平均消費的報道[2]。由於收集數據的渠道及數據處理技術等客觀條件限制,這種報道方式並沒有大量運用。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聞報道越來越重視數據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數據新聞快速發展。2009年年初,全球數據新聞的先鋒英國《衛報》在網站上創建“數據博客”欄目[3],開啟了媒體數據新聞實踐之旅。在數據新聞報道方面我國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並生產出很多優秀作品。紙媒方面如《南方都市報》推出了《數據》欄目 、《華西都市報》推出了《華西數據》欄目﹔電視媒體方面,央視連續推出了大數據節目《兩會大數據》《數說命運共同體》以及與百度共同合作的《據說春運》﹔網絡媒體方面,四大門戶網站紛紛開設數據新聞欄目,新浪創辦了“圖解天下”、搜狐創辦了“數字之道”、網易創辦了“數讀”專欄、騰訊創辦了“數據控”專欄﹔一些新聞網站也紛紛加入到數據新聞實踐隊伍,如新華網的“數據新聞”、財新網有“數字說”、澎湃新聞有“花邊數據”、人民網“圖解新聞”等。
近年來,數據新聞這一報道形式在各大媒體不斷嘗試與探索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但與歐美國家的數據新聞發展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將就我國數據新聞傳播的現狀及傳播策略進行探討。
一、數據新聞傳播的現狀
(一)數據新聞的傳播形式
1.可視化
所謂的數據可視化是指“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新聞數據轉化成數字圖像在熒屏上顯示出來的形式,通過對新聞的圖像化處理,新聞不再以文字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而是以可視化的形式向公眾傳達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新聞。”[4]數據可視化有助於將冗雜的數據信息以及錯綜的關系鏈以形象、生動、簡單的方式呈現,提升專業新聞的“闡釋”效果[5],使新聞題材更具吸引力,如澎湃新聞網在2016年兩會期間推出的《最近十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說了些什麼?》。這篇報道中運用時間軸、氣泡和圖表等形式展現11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注的重點內容。通過氣泡的大小在橫向上可以看到同一熱詞從2006年到2016年其在政府報告中被提到的頻次變化,在縱向上可以看到同一年政府報告中出現的不同熱詞被提到的頻次變化。同時,新聞報道中還統計出每年政府工作中出現頻率低但能反映當年關注熱點的熱詞。澎湃新聞網用這樣簡明直觀的數據圖表梳理出11年來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和變化以及人們每年關注的熱點問題等,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政府工作報告。
目前國內用得比較多的可視化形態有包括柱狀圖、餅狀圖、折線圖的常規圖表﹔表格、地圖、時間軸、文字配圖、信息圖、泡泡圖、人物關系圖、詞頻圖等,但多以靜態為主。
2.交互性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播局面,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主動接受信息同時還通過轉載、評論等互動方式參與到信息傳播和生產過程中。電子媒介的不斷發展給數據新聞實現交互性提供了運用的平台,H5、Flash等軟件及程序給交互性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保障。在基於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處理的基礎上,交互性設計可以更好的幫助記者使用數據圖表講述錯綜復雜的故事,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同時,交互性設計可以讓用戶主動參與信息獲取和討論的過程,增加用戶交互式閱讀的體驗,激發公眾對公共議題的關注與討論熱情,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如央視網在2016年兩會期間推出的《 治國有‘數’:習近平‘這三年’》,統計了習近平三年來的治國措施,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新聞利用交互手段,綜合運用靜態圖表、動態圖表、照片、時間軸等可視化形式簡明的解讀了習近平三年來的治國方針和政策。“十個數字”板塊,用不同顏色的長方型和正方型及數字構成一個整體形狀,當用戶把鼠標移動到相應數字上的時候就會有一個下拉的浮動窗口,窗口中的內容即是對這個數字的含義進行闡釋。這樣的交互性設計增加了用戶使用體驗感和參與感,更能激發用戶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創意動畫
數據新聞傳播中的創意動畫是將數據新聞信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形式呈現給受眾。創意動畫目前在國內媒體數據新聞實踐中使用得還比較少,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十三五之歌》和《動畫解讀十三五發展理念》。《十三五之歌》以2015年核心議題為“‘十三五’規劃”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為背景,向人們闡釋了什麼是十三五、誰在規劃、如何制定、如何執行十三五以及十三五規劃的意義等。形象生動的動畫形象、朗朗上口的節奏讓人不自覺的跟著哼唱時,“十三五”這個詞就潛移默化的被我們熟悉接受。《動畫解讀十三五發展理念》共5集,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動畫形式,通過動畫中的兩位主人公在不同故事場景中的互動,深入淺出為受眾解讀了“十三五”規劃中所闡述的五大核心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意動畫用簡單直觀的動畫形象將復雜內容簡易化,活潑有趣的形式、生動的形象更能吸引受眾的關注,也降低了受眾對新聞信息理解的難度,使受眾能夠有效讀懂並掌握新聞信息。
(二)數據新聞的創作主體
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目前是我國數據新聞的創作主要主體,也是我國數據新聞的主要傳播平台,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高校、研究所、社會團體及個人所發布的數據新聞產品。2012年“大數據”引爆輿論話題,國內網絡媒體也開始紛紛試水利用大數據進行數據新聞生產。由於國內網絡媒體沒有正式採編權,其所發布的新聞以轉載分發傳統媒體的新聞為主,網站獨立創作的內容較少。這也正是促使網絡媒體進行數據新聞生產的原因之一。我國較早使用數據新聞媒體主要是以四大門戶網站騰訊、網易、新浪、搜狐為主的網絡媒體。搜狐在2011年5月就推出“分稅制下的‘財政樣本’”[6]﹔騰訊在2012年4月推出首條數據新聞“還有多少東西是工業明膠做成的”[7]﹔網易2012在1月推出“王朝既倒:關於柯達公司的十個數字”[8]﹔新浪在2012年6月推出“兩會微數據——微博上最被關注的內容”[9]。隨后,各網絡媒體紛紛推出數據新聞欄目。相較於網絡媒體,傳統媒體數字新聞報道起步較晚,直到2013年部分傳統媒體才試水這一報道方式。2013年5月人民日報社旗下人民網推出第一條數據新聞“盤點走進中央黨校的國際政要”﹔財新傳媒旗下財新網在10月成立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央視直到2014年春節期間與百度合作推出“據說春運”等數據新聞節目。
(三)數據新聞的內容選題
一條有價值的新聞通常需具備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10]。因此,數據新聞的選題不僅要適合用數據來表達,還要具備這五個特性。由於數據新聞制作周期長,時效性比較弱同時對數據的依賴性大,因此題材選擇方面有限[11]。同時數據信息的可獲取程度、價值及意義會對數據新聞選題范圍、報道深度有著直接影響。目前國內的數據新聞主要涉及國際報道和國內時事解讀,關注重點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重大新聞也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軟新聞。
(四)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
獲取數據,是對數據進行篩選和統計是數據分析和呈現的前提,也是新聞質量的重要保障。數據信息按照獲取的渠道和方法不同,可以分為一手數據和二手數據。一手數據主要是通過實驗法、問卷調查法、訪問法和觀察法等方法所獲取和收集的數據信息。如2016年騰訊新聞在全國兩會期間推出大數據報告——《“生”意:中國人“二孩”生育意願調查報告》就是由騰訊新聞《事實說》根據2016年1月28日—2月2日投放在騰訊新聞客戶端的問卷調查數據所生產的數據新聞。二手數據是其他媒體或者機構已經整理出來的數據信息。相較於一手數據的獲取費時費力,二手數據的可用性較強、獲取成本較低,我國網絡媒體的數據新聞多使用的二手數據信息。由於這些二手數據是其他媒體或機構出於自身特定的目的整理出來的,有可能會導致數據新聞的准確性和客觀性無法保証。同時由於媒體沒有做數據調研,容易找不到合適的敘事方式對數據進行描述和呈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據新聞的發展。由於獲取一手數據取得時間長,成本較高,因此,目前我國大多數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還是以二手的數據信息為主,少數是由媒體根據特定選題和報道目的、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所採集的一手信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