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時代議程設置探析
——以江某被害事件為例
摘 要:微信作為一種新媒體,其集圖片、文字、聲音、視頻於一體的功能使其在傳播觀點時有獨特的優點。議程設置作為傳播學的經典理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媒介演變,議程設置理論得到拓展與補充。在“江某被害事件”中,自媒體的議程設置呈現迅速性、單一性和情緒化的特點。
關鍵詞:自媒體議程設置﹔迅速性﹔單一性﹔情緒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028-03
據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手機網民佔比達96.3%,移動互聯網主導地位強化[1]。微信作為移動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APP。自騰訊公司推出微信公眾平台,個人和企業紛紛推出公眾號,傳統媒體也通過媒介融合的方式紛紛遷移至微信公眾號平台,以期通過這種方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受眾。在“江某被害事件”上,自媒體先發聲,並且通過設置單一議程與情緒化表達的方法擴大影響。
一、事件回顧
江某於2016年11月在日本被殘忍殺害,在事件還未調查清楚之前,某新聞網站將這一事件簡單定性為“她不顧親友勸阻,最終倒在了日本武士刀下”。然而在2017年11月,事件還未審判,輿論指向發生轉變,自媒體的矛頭一致指向劉某。2017年12月11日,該案件在日本審判,審判的最終結果是“判處陳某某20年有期徒刑”。反觀在整個事件中,在輿論最初發酵時,劉某成為輿論的靶子,凶手陳某某卻被主動忽略,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反思。
(一)碎片傳播,受眾易斷章取義
2017年11月9日17點40分,《局面》欄目在微博上發布3分鐘的預告,在當日的21點55分正式發布採訪的第一段視頻,經過精心剪輯的視頻迅速引起人們的關注。縱觀這兩個時間節點,網上人流量較大。此外,在最初發布的兩段視頻裡,視頻時間均不超過10分鐘,視頻中江某媽媽的悲傷與劉某的逃避形成了對比,激化了網友的情緒。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的視頻,據《局面》后續發布的視頻來看,全部採訪的視頻一共有25段,完整的視頻在11月13日整合發布,此時已經網友的情緒已經極化。最后,王志安不得不通過個人公眾號發布《關於江某案:多余的話!》糾正輿論偏向。然而,為時已晚。
(二)道德社會,人們認知易失調
中國是一個崇尚傳統美德的社會,仁、義、禮、智、信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中華兒女也一直將這五字作為自己處事的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人們心裡往往有一個道德天平,用這個天平去衡量是非。根據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知指的是有關一個人自己或所處的環境的任何知識、觀念、信念或情感,費斯汀格把元素之間的關系分為三類:無關、失調和協調。失調是指一個元素緊跟另外一個元素的反面。[2]在江某被害這件事情上,受眾普遍認為作為閨蜜的劉某在這件事情上有很大的責任,但是劉某在江某被害之后的逃避、推脫,這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嚴重挑戰了受眾的認知,造成受眾的認知失調。
(三)議程設置,自媒體帶節奏
關於江某媽媽和劉某的採訪視頻是由《局面》發布,其最初的目的是促進雙方的溝通,最終,事與願違。江某媽媽不僅沒有和劉某達成溝通,而且在自媒體的喊話中,雙方的誤會越來越深。《局面》在“江某案”開庭前的一個月設置這個議程,成功引起公眾的注意。緊接著,自媒體將矛頭指向劉某,重新設置自己的議程,而自媒體的議程並不是為了促進雙方的溝通,從其行為上來看,自媒體的文章加劇了公眾的情緒,促使公眾情緒集體爆發,同時也使原本脆弱的雙方關系變得更破碎。這也使得輿論最終指向劉某,而凶手陳某某並沒有得到關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