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吐槽”式脫口秀節目熱播探析【2】
——以《吐槽大會》為例
三、《吐槽大會》觀眾使用與滿足情況分析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要
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2]該理論提出人們媒介接觸行為發生的兩個條件:一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是否能滿足自己的現實需求的評價,它是在過去媒介接觸使用經驗基礎上產生的。根據媒介印象,人們選擇特定的媒體或內容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
(二)觀眾對《吐槽大會》的“媒介接觸行為”前提分析
《吐槽大會》作為一檔網絡綜藝,相比與電視綜藝,在媒介印象上有其優勢。首先,由於移動互聯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和發展,觀眾非常方便接觸媒介。其次,在《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等一系列純網綜的開路下,80后、90后通過網絡看綜藝的媒介接觸習慣已經慢慢形成。而由於網絡綜藝在監管上相對電視綜藝要寬鬆許多,網絡綜藝的趣味性、尺度性、娛樂價值都要比電視綜藝大,這些特征直接形成了觀眾對網絡綜藝的媒介印象。
此外,觀眾對《吐槽大會》的媒介印象還得益於美國Comedy Central頻道的脫口秀節目《Roast》。《吐槽大會》的原型就是《Roast》,其整體的節目設置跟美版大同小異,場上的基本人員配備是6~7位嘉賓+1位主咖+1位支持人+場上觀眾。正是很多觀眾過去對《Roast》的媒介使用經驗良好,他們容易將這種媒介印象延伸到《吐槽大會》上。
(三)觀眾對《吐槽大會》的使用形態與需求滿足
1960年麥奎爾等人以電視為媒介考察了電視節目能夠提供給觀眾的“滿足點”,並將其歸納為心緒轉換、人際關系、自我確認以及環境監測。而這些都可歸納為滿足觀眾的某種需求,娛樂需求、社交需求、信息需求、心理需求等,只是不同的節目側重點不同。那麼,觀眾是如何使用《吐槽大會》來滿足自身需求的呢?
1.娛樂需求
顧名思義,觀眾是為了從節目所提供的娛樂和消遣中得到快樂和放鬆。當下,80后、90后已然成長為社會的主要群體,隨之而來的是繁重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需要一種成本最小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獲得快樂。
《吐槽大會》正好以吐槽人和事的方式,通過詼諧幽默的段子,博大家一笑。李誕作為《吐槽大會》的策劃人,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做節目的最終是好笑,是為了讓觀眾開心,而不是為了突破尺度。”由此可見,《吐槽大會》就是抓住了“笑”這一節目重點。即便是廣告,它都力圖用搞笑的段子來包裝,而非死板地單向灌輸給觀眾,減少甚至消除觀眾的枯燥感。正是因為搞笑,觀眾可以在疲憊的時候,不需要付出昂貴的時間成本和物力成本,通過觀看節目獲得最直接的快樂。
此外,觀眾關注明星本身就是在追求娛樂。《吐槽大會》的一大特色就是吐槽的主咖是明星,而明星永遠都是觀眾最簡便、成本最小的娛樂消遣。
2.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包括觀眾表達觀點的需求和獲取信息的需求兩個維度。
首先,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己對節目的看法和感受,他們需要即時的表達。《吐槽大會》的彈幕和微博話題就為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提供了平台。彈幕的精髓之一就是參與感,無時空距離的社交,觀眾可以在與節目內容融為一體的彈幕上信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經常能看到“張紹剛你這個不懂脫口秀的胖子”“誕總吐得好!”等內容在彈幕上劃過,這些都是觀眾在觀看時最直接的感受。除了彈幕,觀眾也可以在微博上關注“#吐槽大會#”的話題,在話題區發表觀點。例如,《吐槽大會》第二季開設了一個叫做“吐槽吐槽大會”的微博號,把吐槽的權利交給觀眾,讓觀眾參與到節目的討論中。這也是一種有效的觀眾反饋,有利於節目組根據觀眾反饋來調整節目。
其次,觀眾觀看節目也是為了獲取一定的信息。觀眾的差異性決定了觀眾關注點的差異。通過瀏覽彈幕可以看出,有的觀眾看到明星被好友爆料生活私事,才能達到觀看的嗨點﹔有的觀眾是對脫口秀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感興趣,在彈幕中會討論嘉賓表現的好壞﹔有的觀眾則關注節目的廣告植入方式﹔等等。甚至,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之上,有的觀眾還通過節目滿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3.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尋求精神世界的豐富。由於感情需求更加細致,觀眾渴望在觀影體驗中獲得某種共鳴或寄托,肯定自己的存在感,增加參與感、安全感等。
首先是尋找存在感與參與感。在《吐槽大會》的彈幕上我們常見“第一”“路過”“一大波吐槽即將來襲”這樣的留言,或者在微博上“吐槽大會”的話題討論區,我們也常看到一些為預告節目的帖子,例如“這期薛之謙要上了好開心”這類的無關痛痒的感慨。這就像是老師在作業上寫“閱”一樣,表示“我知道了”“我看過了”,是一種典型的尋找存在感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彈幕或者帖子完全就是個人觀看狀態的相關信息,例如一些自己觀看的時間、地點、次數、周邊環境等個人信息。這些彈幕或者帖子雖然不是節目內容相關,但是能夠表現出觀眾的多元性和積極的參與性。
其次是尋找共鳴,獲得認同感。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己的看法,我是否和他人想的一樣?觀眾會產生好奇,會尋找答案。一方面,嘉賓吐槽的時候,觀眾會對比自己與嘉賓的想法。當觀眾和嘉賓想法一致時,觀眾會在嘉賓處獲得認同感。另一方面,觀眾通過刷彈幕,尋找是否有與自己一致的評論。當有很多彈幕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時,觀眾會產生“原來不是我一個人這麼想的,這麼多人都是這麼看的”安全感,認為自己和大家產生了共鳴。此外,正如前文分析,《吐槽大會》也把觀眾彈幕和網友微博評論作為節目的內容,觀眾的評論在節目中被提及時,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四、結語
綜上,《吐槽大會》作為一種“吐槽”形式的脫口秀綜藝,成為現象級的原因不僅僅是在節目設置、節目形式、廣告投放等方面完全從觀眾的需求出發,考慮觀眾的接受情況,為觀眾提供合適的休閑娛樂的內容,更是因為它滿足了觀眾娛樂、信息、喜好、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觀眾對節目的使用與節目對觀眾的滿足之間的雙向轉換使得“吐槽”綜藝能夠抓住大批的網絡觀眾。
參考文獻:
[1] 梁軒.淺析《吐槽大會》熱播原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7(03):84-85.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5.
[3] 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曹書樂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五版),2014:253-260.
[4] 何溈薇,姜壯.淺析網絡綜藝節目《吐槽大會》獲取成功的關鍵因素[J].視聽,2018(01):79-80.
[5] 張楠.“吐槽”“奇葩”兩個火爆大會背后:“懟”文化風行[J].公關世界,2017(07):76-78.
[6] 王兵.從《吐槽大會》看網絡綜藝節目的廣告植入特色[J].新媒體研究,2017,3(21):48-50.
[7] 郄曉興,胡麗娟.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下的彈幕流行現象分析[J].採寫編,2017(02):137-13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