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報道的故事化敘述效果探究【2】
——以兩會報道為例
三、破——以兩會報道為例探時政新聞故事化的路徑創新
當下新聞報道沿革正處於新媒介文化滋養之中。媒介融合不是一個預期的定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演化進程。意見多元化的輿論場中,記者的寫作視角與模式必須深化內容意涵,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以內容為王,以權威性解讀為本,以深度的新聞故事吸引受眾,使受眾與報道產生共鳴與互動[2]。
1.以軟內涵解硬新聞。新聞是“事學”,但新聞故事是“人學”。從“人民”視角進行故事化敘述,意味著記者需從時政新聞中發現人物、發掘人性,將時政與日常生活相聯系,重點在於讓受眾了解新聞背后與自身生活之關聯,明晰應對政策變化的生活方式之改善,不僅在於傳達政策,更應是人民的服務向導。通過對與會人員深度訪談,挖掘選題並進行人物特稿故事創作。新聞觀點來自群眾,則更貼近生活實際、貼近日常[5]。
出色的時政故事既要在有限文字的篇章中呈現出對政策解釋加工與刻畫的創造性,更需體現解析硬性政策中的人性訴求與軟性內涵的深刻性。故事遠比道理更具說服力,於讀者而言,故事本身是銅,故事化的解讀才是金。2017年的“兩會”報道中,新華社全媒體報道平台創作的《習近平關心的這六件小事》動漫MV,3月8日一經推出,便在網絡上形成爆款傳播,網民轉載熱度高漲。整個短視頻將養老院服務質量、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等與人民生活質量相關的重點政策進行了政治語言的解譯。從受眾意識出發,將刻板的政策言語解讀成民間話語,一勝在用視頻呈現故事,突破時政新聞傳達說教模式﹔二妙於准確把握度量的深刻措辭,轉譯恰如其分。“房子有廚房但也別用來炒,制度要從百姓需求出發……”等等故事化的呈現與解讀,文風雖軟卻非嬉笑評說,勝過硬陳詞﹔故事雖軟而內涵深刻,本是硬性宣傳卻產生了刷屏的魔彈效果[7]。
2.以大共情解小事件。時政故事的解讀需以滿足受眾的合理需求為出發點。以共情挖掘讀者內心,以故事化敘述構建報道情節,以小切口喚醒受眾共同情感,從而達成官方語系框架與百姓語系框架之間的融合,利用人性視角創新報道語態,促成民間與官方輿論場意見的共識。兩會報道的職責取其表意是政策宣傳,究其根本則是使新聞故事文本完成議程設置向議程融合的演變,從而提升受眾對於政策認知的使用與滿足,平民情懷與人民關懷是構建故事的深度歸宿。時政需要人情味的熏染,通過人物的介入、場景的切入、創意個性的表達,顛覆兩會報道紅毯圓桌的刻板印象,原本嚴肅的政治故事也可以大開受眾胃口[4]。
2017年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烹飪”了一道名為“看!有人把十三五畫下來了”的H5大餐,以受眾自身沉浸式體驗新聞為切口,以新媒體故事化形式解讀呈現,該報道特點鮮明:(1)新聞起因情節化:以“小時候你們常說生活會越來越好”起筆,充當故事的激勵事件,構建了后續對兩會實質議題深化報道的鋪墊,激發讀者進一步挖掘新聞事件深層導因的興趣。(2)新聞經過動態化:謀篇布局中,巧用變化屬性,“那時”“現在”的鮮明反差,讀者視角矛盾的發酵與轉折,突破傳統文案平鋪直敘的枯燥窠臼,另一方面直擊受眾情感訴求,用親情做觸發點,構成新聞故事的動態變化。(3)新聞結果轉變化。從故事設計角度而言,其價值負荷走向反面的二元特質可增添故事價值。而此H5結尾引出的十三五草案內容,則詮釋了故事過渡至價值層面的轉變,使政策內容與讀者情緒高度契合,相關度大增。上述故事化不不僅僅增添了融媒體報道形式的可能性,還可用於設計傳統時政新聞文本,《人民日報》報紙要聞版《書話兩會》新欄目同樣以章回體的風格、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演說評書的語境和平民化的文風,風趣地賦予了新聞報道韻律般的節奏和語言美感。歐文·戈夫曼曾對人們自身內化的框架進行過闡述,如此場景化的傳播體驗、生活化話語形態、交互性極強的對話模式,便促成了記者構建故事與受眾閱讀感知的語境與情感融合,可讀可寫,有聲有色,小事件解大共情推助了傳播內容的有效性[5]。
3.以新動向解老報道。兩會的中國故事年年上演,老報道的新動向必為新聞寫作的風向標,必須用故事吸引受眾,以深度解讀新聞。一要完成故事解讀的創新:全媒體時代的官方與民間輿論場充分交融,人人手握麥克風的權利,要求主流媒體必須重視報道內容的創新,打造獨家深度解讀,以獨特視角突出信息,樹立權威性。對比舊內容,強調新動向,以滿足受眾需求為目標,實現報道內容親民化、個性化。二要完成故事報道形式的創新:不可否認,新媒體終端已成為包括時政新聞在內的所有新聞的傳播主陣地。
2017年全國“兩會”可謂主流媒體的“網紅元年”,主流媒體的融媒體平台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新華社全媒體平台等爭相創新。新舊媒體融合、諸多線路聯合,傳播渠道之廣泛,報道形式之多樣,使時政新聞真正“活”了起來。相對於傳統媒體的靜態化接收方式,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新聞在距離和空間上的局限,拓展了時政新聞報道的廣度、深度和維度。光明網的圖解新聞、央廣網、新華網等相繼推出的短視頻MV及以《傅瑩邀請你加入群聊》為代表的H5交互作品,無論是圖解、rap、短視頻、H5等年輕態呈現方式的熱點傳播,或是媒體在APP、微信、微博、貼吧等平台上放大社會輿論空間效應的互動,還是使用VR、AI、無人機等最新技術的報道,都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全景式密集釋放時政新聞,以提高時政聲音的到達率,形成更強的宣傳合力,其本質都是在受眾與主流媒體共同營造的新型話語結構下謀求全新的媒體發展空間[6]。
由此,技術革新影射著各大媒體的內在訴求,新聞故事化已成為常態。然而,技術並非實質,卻應是時政新聞的生命力重構與融合發展的一個具體顯像。
四、結 語
時政新聞採用故事化敘述的方法,豐富了新聞敘事路徑,可讀的故事文本與形式又促使了媒介融合的進程。受眾與媒體話語結構的交融,政治語言與平民語言的交融,媒體解讀與受眾體驗的交融,進而實現了預期的輿論傳播效果。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堅持新聞真實性和正確的價值導向,明晰故事化敘述的寫作方式和報道角度,使時政新聞在原本的嚴肅性、故事的生動性與人民性之中,達到不逾越新聞事實、又不乏味的平衡點。新新媒介的信息場正如保羅·萊文森所期望,在向著人性化演進。中國故事的聲音,也正與平民受眾愈來愈近。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麥基.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 高鋼.新聞採訪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左穎.讓"兩會"新聞報道更出彩[J].新聞與寫作,2014(02):83-85.
[4] 楊華娟.故事化:新聞報道新取向[J].軍事記者,2004(11):34-35.
[5] 丁偉躍,張臨山,冷雪.用"小切口"講好"大故事"--從《別了,白家庄礦》看宏大主題的新聞敘事技巧[J].新聞戰線,2017(21):43-44.
[6] 岳琳.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以兩會新聞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0(18):14-15.
[7] “魔彈論”:又稱“皮下注射理論”,這是一種有關媒介具有強大傳播效果的觀點.指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身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