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3期

時政新聞報道的故事化敘述效果探究

——以兩會報道為例

張宇婷,董志博,楊雨萌
2018年05月04日09: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時政新聞對輿論引導與社會生活影響重大,卻因政治性、專業性,始終存在傳播效果欠佳的桎梏。本文以兩會報道為例,闡述了將“故事化敘述”應用於時政新聞報道的具體方法,從新聞真實出發,以軟內涵、大共情、遠動向、新形式入手解讀新聞故事﹔以使受眾與媒體話語結構、政治語言與平民語言、媒體解讀與受眾體驗的交融為目的創作時政新聞故事,再加以敘事技巧的潤色,使時政新聞的中國聲音更具關注度與影響力。

關鍵詞:時政新聞﹔故事化敘述﹔傳播效果﹔解讀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154-02

一、訴——時政報道之難

時政新聞屬於“硬新聞”,在日常信息傳播中扮演著議程設置和意見領袖的重要角色,但其因政治性、專業性,往往難以達到使百姓與政策解讀零距離的預期傳播效果。因而,為進一步用新聞話語講好中國故事,以積極落實習總書記在談意識形態工作講話中新聞輿論的指向標作用,時政新聞報道的軟化手法已成為新聞專業致力於革新與完善的話題。面臨當下媒體融合形態的迅猛發展,我國記者在時政新聞領域的報道已取得了一部分突破性進展,卻仍在摸索中不斷發掘著沖破時政報道桎梏的路徑。

將時政新聞進行新媒體語境的“故事化敘述”,是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果的必要手段。刻板、生硬的“宣傳”意義的報道對於新媒體時代的受眾而言,吸引力甚微。新型媒介語境下,受眾使用新媒體接受新聞信息頻率極高,海量的信息洪流極大程度地充斥著受眾的信息渠道。因而必須通過更有效的方式,從傳播手法、內涵、形態等方面將故事化貫穿時政新聞,使報道完成從“傳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轉移。解讀軟內涵以增強時政新聞的可讀性,貼近讀者日常閱讀與生活習慣﹔解讀大共情以激發受眾共鳴,塑造真切講述人民自身生活的時政故事﹔解讀遠動向以洞察時政影響,揭示於受眾生活之長遠、切實裨益﹔解以新形式而突破常規報道,借觸發點喚起受眾閱讀新聞文本之興趣。

二、析——時政新聞之桎梏

以作為我國年度盛事的兩會為例,近年來人民網、新華社等主流媒體記者爭相發力,已付諸諸多新實踐,以新可視化形式、新媒介技術拓寬著兩會中國故事的敘述路徑,得到了受眾的廣泛認可。但也不可避免地映射出其他一些傳統媒體於時政報道的通病,不少媒體解讀兩會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報道內容單調。報道流於形式、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未深入挖掘和解讀時政新聞的價值,空泛的刻板形象令讀者敬而遠之。

2.報道思維僵化。模式化的時政新聞思維使得報道文字公式化,報道傾向依賴傳統媒體傳播,應用新媒體平台進行融合形態報道的思維多數比較淡薄或未成系統氣候。

3.報道角度不接地氣。把會議內容作為考量報道內容的首要,卻忽略新聞本質的解讀。當下信息冗雜的時代若不能精確解讀報道精髓,不能以發掘新聞於群眾的價值作為訴求,便難以貼近群眾、激發共鳴。因此,在新媒體崛起的大環境下,“故事化敘述”方式將凸顯優勢。新聞從業者既是事實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講述者。在“故事化敘述”中,傳統作為“事學”的新聞轉化為“人學”,將使報道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從而易於傳播、更收功效[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